前端總線是處理器與主板北橋芯片或內存控制集線器之間的數據通道,其頻率高低直接影響CPU訪問內存的速度;BIOS可看做是一個記憶電腦相關設定的軟件,能夠經過它調整相關設定。BIOS存儲於板卡上一塊芯片中,這塊芯片的名字叫COMS RAM。但就像ATA與IDE同樣,大多人都將它們混爲一談。 由於主板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的性能、穩定、功能與擴展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板的選購看似簡單,其實要注意的東西不少。選購時當留意產品的芯片組、作工用料、功能接口甚至使用簡便性,這就要求對主板具有透徹的認識,才能選擇到滿意的產品。 總線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經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總線頻率。總線的種類不少,前端總線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一般用FSB表示,是將CPU鏈接到北橋芯片的總線。計算機的前端總線頻率是由CPU和北橋芯片共同決定的。 CPU就是經過前端總線(FSB)鏈接到北橋芯片,進而經過北橋芯片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總線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所以前端總線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總體性能做用很大,若是沒足夠快的前端總線,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升計算機總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全部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總線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總線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總線頻率越大,表明着CPU與北橋芯片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如今的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升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總線能夠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總線將沒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爲系統瓶頸。 CPU和北橋芯片間總線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創建在數字脈衝信號震盪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衝信號在每秒鐘震盪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IC及其餘總線的頻率。之因此前端總線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緣由是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以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總線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所以每每直接稱前端總線爲外頻,最終形成這樣的誤會。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總線頻率須要高於外頻,所以採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餘相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前。這些技術的原理相似於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總線的頻率成爲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今後以後前端總線和外頻的區別纔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