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技術無關,但卻值得碼農們好好讀一讀的怪書: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最近在讀《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本書,說它很奇怪,實際上是由於以爲書名頗有意思。看書名,很容易被誤解成是一本教人修摩托車的教程,事實上它是一本很是經典的哲學書籍,不少大牛都有推介過這本書。程序員

著名的物理學家 霍金 曾這樣評價這本書:編程

「我由於寫了一部人們把它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相比較的書而感到甚受恭維,我但願拙做(《時間簡史》)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同樣令人們以爲他們沒必要自處於偉大的智慧及哲學的問題以外」微信

其實不僅僅是霍金,喬布斯也曾經極力的推崇過這本書。架構

你們若是留心就會注意到不少程序員大牛也在本身的一些技術著做或者書單中提到過這本書,我當時看到這個書名就很奇怪,修個摩托車跟程序員有啥關係,爲啥這麼多大牛都這麼崇拜呢。哈哈,如今看過以後,才發現真的是一本頗有意思的哲學小說。大數據

1.

其實這並非一本很是容易理解的書,尤爲是在看第一遍的時候。spa

雖然這是一本「遊記」,講述的是做者帶着兒子的一次摩托車旅行經歷,但在遊記中穿插了不少做者對本身心裏思想的描述,對追求「 良質 」的思考。blog

「 良質 」是這本書的重點,一種說不清道不明,不能用言語文字表達的東西,但又是咱們每一個人在生活工做中所應追求的境界。教程

2.

雖然書名叫作《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但本書並不講「禪」。何況若是是一位外國人來說「禪學」,我們也不信啊。那做者爲何要取這麼個書名呢?產品

「禪」是一個哲學概念,表現的你們對心裏樸質的探索。而「摩托車維修」又是一門科學知識。做者實際上是想在旅行中探索這種心裏的主觀追求與現實的客觀世界之間尋求一種平衡的境界。基礎

3.

做者但願你們能看到不同景,能思考着不同的問題,能悟到不同的東西。

例如在講騎摩托車旅行的感覺時描述到:

騎摩托車旅遊和其餘的方式徹底不一樣。坐在汽車裏,你只是侷限在一個小空間以內,由於已經習慣了,你意識不到從車窗向外看風景和看電視差很少。你只是個被動的觀衆,景物只能呆板地從窗外飛馳而過。騎摩托車可就不一樣了。它沒有什麼車窗玻璃在面前阻擋你的視野,你會感到本身和大天然緊密地結合在了一塊兒。你就處在景緻之中,而再也不是觀衆,你能感覺到那種身臨其境的震撼。

4.

我並不想倉促行事,由於倉促自己就是 20 世紀最要不得的態度,當你作某件事的時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不再關心它,而想去作別的事。

這段話簡直道出了真諦。若是咱們在作一件本身真正關心、真正喜歡、真正享受的事情,咱們的心裏不會去追求快,咱們反而會但願慢起來,享受這個過程,用心的去作。若是咱們在倉促行事,說明咱們手裏雖然在作,可是內心想着別的事情,想趕忙把手頭的事情趕忙倉促完成。若是是這樣,那何不乾脆一開始就不作呢。

舉一個生活中例子,有的朋友會炫耀本身每月讀了多少多少書,看了多少多少文章,爲這些數字所自豪。可是那些書是他們用心去看完的嗎,仍是倉促的翻完的。看書的終極目的究竟是在於享受知識獲取的過程,仍是在於炫耀讀過的數量呢。

5.

「 良質 」究竟是什麼呢?

心裏的寧靜、全心投入當下、感覺幸福。

「 良質 」是一種境界,須要你們本身去悟。

做者在書中反覆思量、反覆論證、反覆比喻,但終沒法用一段文字去定義。不可說,不是不想說,是沒法用文字語言去描述,強行去描述,其實也就不是那個東西了。雖然不可說,但又能夠用行動去「證」、去「悟」。全情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到達禪宗講到的「物我兩忘」的境界,在境界裏所產生的那種愉悅感,那種感覺也許就是「 良質 」,王陽明也稱之爲「 致良知 」。

6.

書中以維修摩托車爲題材,認爲大多數人對待手頭上作的事情是不關心的、浮躁的,因此很麻木、循序漸進的按照說明書在進行,也很是容易遇到卡殼兒的問題,卡住了以後,更是不知道如何進入下一步。但具備「 良質 」的境界倒是這樣:

一我的在維修摩托車的時候,對車子的瞭解分分秒秒都在改變,於是獲得了全新認識,其中蘊含了更多的良質。維修的人不會受限於傳統的作法,由於他有足夠理性的基礎拒絕這些思想。真實再也不是靜態的,它不是讓你決定是要去奮戰仍是打退堂鼓的思想,它們是會跟着你成長的思想。因此具備良質的真實,它的本質再也不是靜態的,而具備爆炸性的威力,一旦你瞭解了這一點,就永遠不會被卡住了。它雖然有形式,可是這種形式能夠改變。

若是換作程序員的角度,其實咱們寫程序跟維修摩托車難道有很大不一樣嗎,若是程序員只是爲了完成任務,並非真心關心本身在寫的東西,同樣會枯燥、同樣會乏味。若是咱們是用心,用一種具備「 良質 」的境界去對待這份事情,結果可能就會大不同。

做者認爲:若是一我的在工做的時候,可以看到良質,並且感受到它的存在,那麼他就是一個懂得關心的人。若是一我的對本身所看到的和手中所作的都細緻入微地關心,那麼他必定有某些良質的特性。

7.

在全部關乎技藝方面的工做背後,都有一個「道」或相似於「禪」的東西,一通百通。有時,你就得放棄已有的工匠情結,更多地要把本身的理念,思想都糅合在一個物件上,這時技術只是一個副產品罷了。

做者雖然講的是維修摩托車,但這一段彷佛更像是程序員的編程。

咱們不能沉迷與編程技術的表面,咱們應該去看到代碼的背後,用心的去對待這件事情,把本身的思想融入進去,投入你的熱忱到編程這件事上,讓本身接近「 良質 」,也許這就是爲何不管哪行哪業作到最頂峯的時候都呈現出一副藝術家的氣息,不要小瞧編程這件事,碼農藝術家多着呢。

8.

做者把看世界的角度分爲2個認知,一個是「 古典的認知 」、另外一個是「 浪漫的認知 」。

古典的認知認爲這個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組成的,而浪漫的認知則是從它的表象來觀察。若是你拿一部發動機或是機械圖,或是電子儀表給浪漫的人看,他必定不感興趣,由於他所看到的只是表象,枯燥無味,只是列出一大堆複雜的專有名詞、線條和數字,沒有讓他以爲有趣的事。可是若是你把這些東西拿給一個偏向古典思想的人看,他會仔細地觀察,而後就會着迷,由於他看到在這些線條和符號以後是豐富的基本形式。

做者的這個思想,跟一個我以前看過的叫作「 二元論 」思想很相似。百度百科上是這麼解釋「 二元論 」:

「 二元論 」認爲世界是存在2個實體的,一個是隻有廣延而不能思惟的「物質實體」,另外一個是隻能思惟而不具廣延的「精神實體」,兩者性質徹底不一樣,各自獨立存在和發展,誰也不影響和決定誰。

可是本書的做者明顯是反對這種二分法的,他認爲這兩種認知是能夠融合的,而且他認爲「 良質 」就是這兩種認知的結合體,甚至認爲「 良質 」就是「 古典的認知 」與「 浪漫的認知 」的發源地。

9.

閱讀這類哲學書籍,其實難度挺大的,我本身理解的很淺顯。

若是在讀書的時候,是一顆浮躁的心,就更難融入進去,很難理解到書中的思想。但哲學其實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你們都會不自主的使用到哲學的理論。因此這本書值得每一年翻開讀一遍。

以上,就是對《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本書的一些思考。

碼字不易啊,喜歡的話不妨轉發朋友,或點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吧。😊

本文原創發佈於微信公衆號「 不止思考 」,歡迎關注,一塊兒提升 認知、成長、大數據、架構、Web技術 等。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