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做爲移動端IM的標杆,是互聯網圈永遠的熱點,這不,這兩天忽然微信又成了話題中心,緣由有兩個:php
1)微信更新版本,作了一個『浮窗』,有了這個小小的浮窗,用戶能夠在聊天和閱讀文章之間隨時切換;html
2)有人把7年前微信剛上線時App store各類一星差評的截圖發出來(詳見《微信七年回顧:歷經多少質疑和差評,才配擁有今天的強大》),整個科技圈投資圈都在驚歎:原來成功者當年也是很落魄的(這個雞湯真好喝)。前端
做爲微信創始期的親歷者,我想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本文源自2016年9月我在一次產品經理社羣分享中的演講稿。當時已有很多聽衆把個人一些觀點作了筆記發在公共媒體,但現場講稿卻在個人電腦裏存放了一年半。程序員
如今把講稿整理出來,作了一些修改,但願能幫你們還原出一個不同的微信發展史。也算是對7歲的微信寶寶一個致敬吧。數據庫
本文分爲三部分:小程序
1)微信發展簡史;緩存
2)微信的前身;安全
3)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微信
學習交流:網絡
- 即時通信開發交流3羣:185926912[推薦]
- 移動端IM開發入門文章:《新手入門一篇就夠:從零開發移動端IM》
(本文同步發佈於:http://www.52im.net/thread-1625-1-1.html)
陸樹燊:微信創始團隊成員,前支付寶資深產品經理,現任小鴻科技合夥人兼COO。
《開發往事:深度講述2010到2015,微信一路風雨的背後》
《開發往事:記錄微信3.0版背後的故事(距微信1.0發佈9個月時)》
《技術往事:微信估值已超5千億,雷軍曾有機會收編張小龍及其Foxmail》
《2017微信數據報告:日活躍用戶達9億、日發消息380億條》
微信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微信在上線433天的時候,用戶數達到1億,上線2年的時間,用戶數達到3億,這是很是可怕的增加速度——相對於在此以前的全部PC互聯網產品,這是絕無僅有的。
這樣一個幾乎能夠稱爲『拋物線增加』的產品,它的發展路徑中每一步,其實都是很是有關聯的。
下圖右邊是微信在全盛時期14年2月以前的活躍用戶增加狀況。左邊,是從微信1.0到6.1的每一個版本的發展次序。
從1.0版本到2.0版本,這兩個版本微信的發展平淡無奇。1.0版本微信主打能發文字、發圖片,能夠免費替換移動運營商的短信和彩信。早期微信的用戶活躍度並不高,或者說,微信跟米聊、Kiki等同類,甚至是跟手機QQ相比,並無什麼競爭力的。
你們看到的那麼多一星差評就是這個時候了。
微信迎來第一波用戶增加是在2.0版本發佈了語音功能。這個功能是來自香港的Talkbox率先在智能手機中作出來的,但很快國內外的米聊、微信、Whatsapp等都迅速跟進。
從2.一、2.二、2.五、3.0到3.5版本,這幾個版本微信在幹什麼事情?其實就是一件事:讓用戶能夠不斷地去添加好友。
首先,經過匹配通信錄的功能,微信把用戶手機裏的這些好友都加進來了;經過QQ離線消息,微信把QQ的用戶也拉進來了。
固然,從最開始,微信就是容許用QQ帳號直接登陸微信的,但此前這個特性並無讓微信在和米聊等競爭時有優點,但一旦微信的功能更全面以後,這種帳號優點是巨大的。
2.5版本微信作了附近的人,3.0版本作了漂流瓶、搖一搖。
這些都是陌生人社交功能,微信給用戶提供了一種通道,與附近的、遠方的有緣分的陌生人成爲朋友。
那時候不少人評價微信爲『約炮神器』。
實際上真正著名的(已洗白的)神器:陌陌,也差很少在那個時候發佈的(2011年6月)。
那時候全部人都在講這種LBS社交(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務),實際上是有緣由的,由於智能手機的出現和普及,讓隨時隨地確認用戶的地理位置成爲可能(這在PC時代是不可能的),那麼人們就可以天然地從遠程網絡的社交中識別出那些離用戶最近的、可以產生更多線下互動的其餘用戶。
當時還有一個很是火熱的概念,叫『彈性社交』,用戶到達一個位置以後,就能和那個位置附近的人聊天,美國有一個全明星創業者團隊就作了一個這樣的產品叫『Color』,但很快就死了。
微信又是由於什麼去作這樣的功能呢?
對一個聊天工具來說,每一個用戶在上面能作的事情不就是跟別人聊天嗎?可是,當一個用戶第一次安裝微信,並把手機通信錄裏的、QQ裏那些已經使用微信的好友們導入進來,一開始他也就只有幾個好友,這樣是聊不起來的。
微信只有不斷的給他們之間製造一些能夠聊的話題、一些能夠聊的場景,才能讓他們留下來。因此這時候,附近的人、漂流瓶、搖一搖等場景就應運而生了。
微信在附近的人和漂流瓶、搖一搖在幾個功能發佈以後,用戶數就實現了暴漲,並把國內同行都遠遠地拋下了,奠基了在國內移動端通訊App中的巨無霸地位。固然上面的數據圖中,由於後期數據增加太龐大,因此基本把初期的前幾波『暴漲』給掩蓋掉了。
爲何微信在作了陌生人社交以後,用戶量就飆升了呢?
最簡單的一個解釋,就是對於一個全民通用的App來說,它首先要作的,就是打動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這方面,相信你們都據說了微信搖一搖設計中的故事了,這裏就不細說了。
接下來的3.5版本,微信作了分享二維碼名片。有了二維碼名片,咱們每一個人在線下見面時就很容易藉此互相添加好友了,從熟人,再到陌生人,線下的關係鏈一一導入到微信中來。
咱們如今在社交場合中遇到新朋友,都再也不是交換名片,而是說『加個微信吧』,而後打開掃一掃,說『我掃你吧』,等着他打開二維碼。
大概在發佈這個版本以後,微信用戶達到一億。
在4.0版本微信作了『朋友圈』。
在此以前,微信只是一個即時通訊工具,而在一個聊天工具裏面去作社區,在全球互聯網歷史上實際上是沒有過的。
對於微信,這是一個很是大膽的嘗試。
但爲何要作呢?
前面說到,此時用戶數已經有一個億了,一個億的用戶在這個App裏面,他們每一個人各自添加了很多好友,好比失散多年的小學同窗,好比前陣子在某個大會認識的某大咖……可是加了好友以後,咱們卻歷來沒有機會聊天。慢慢地,咱們都不知道對方是誰了(或者是否還活着?)。若是平白無故強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對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這種事也不是微信中才有的,咱們還記得,在微信出來以前,咱們每一年過年、過節的時候一般都會收到各類朋友的祝福短信的轟炸。爲何不少明知羣發短信別人不看、不回,甚至會很煩,但仍是要發?由於有太多的『沉寂人脈』,好不容易找個理由和他們打個招呼,告訴他們『我還活着』,固然不能錯過。
因此這時候須要朋友圈的出現,給這個問題畫了一個很是完美的句號。
有了朋友圈,咱們天天在朋友圈發佈的內容,微信好友是能看到的。也許他跟你沒有太多共同話題,但他至少能夠點贊表示下存在感,表示一下他對你的關心。因而通信錄裏的陌路人升級爲『點贊之交』。
並且你還會從某些朋友的朋友圈動態的點贊列表中發現:『咦,大家兩我的是怎麼認識的?』因而就有了一種『三角好友關係』。
這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更多鏈接,由於有了更多共同的話題、共同的信任。本來人與人之間在網絡中都只是單線聯繫,可是有了微信的朋友圈,人與人之間就變成一個三角更密集的網絡關係了。每一個人都成了這張密集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結點。這樣的網絡,固然也就更穩固了。
還有一種更廣泛的狀況,有了朋友圈,咱們很容易及時更新朋友們的信息,找到共同的話題。好比咱們常見的朋友圈評論:『你去泰國了呀,好很差玩?』、『生日快樂!』、『新婚快樂!』、『加班到如今麼?』、『這麼晚還不睡』……
在我看來,若是說微信在作了陌生人社交功能以後奠基了它的移動互聯網巨頭地位,那麼,朋友圈就是一個讓這種巨頭地位永久固化的功能。微信生態圈在此時已經完成了,後續的其餘功能雖然也有其重要意義,但都是創建在微信已經站穩腳根的前提下,也就是所謂『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
這裏須要提一下公衆號。我前面整理的版本更新列表中沒有『公衆號』,由於當時公衆號並無專門發佈的客戶端版本,而是 原來預埋在App中,大概在微信4.0版本發佈先後開始上線功能。
微信單聊羣聊、微信公衆號、微信朋友圈,至此造成了一個信息傳播的閉環,至今咱們依然天天活在這個閉環的信息轟炸中。
5.0版本,微信發佈了遊戲中心、微信支付和表情商店。
我以前的文章《支付大戰簡史:微信支付 vs. 支付寶》中寫道:
13年初,在騰訊公司年會上,公司總裁劉熾平跟全公司員工說「2013年是微信的商業化元年」。這一年,微信發佈了微信支付、遊戲中心、表情中心,三個志在讓微信實現商業化的產品。
1)遊戲是騰訊公司從來的營收重點,藉助微信的大用戶量、高活躍度和強關係鏈,這種優點也從PC端遷移到手機端;
2)表情包在QQ時代就一直是中國網民的愛好,但並無給騰訊帶來很好的營收,可是微信的日本同行Line成功地經過表情賺得盆滿鉢滿。因而微信就努力地試試,結果並很差,中國果然和日本不同,網民不肯意爲表情付費的習慣到了移動端依然沒有改變——因此微信表情如今基本轉爲免費策略;
3)而支付就是騰訊成功逆襲的一條戰線了。
今天咱們能夠看到,遊戲中心確實是很成功的,給微信賺了不少錢,也幫騰訊股價實現了大規模上漲。而微信支付也在2016年實現了盈利。
從前面的五個步驟看起來,彷佛微信從一開始就設計好了路徑:導入熟人關係鏈、陌生人關係鏈、線下關係鏈,盤活關係鏈、商業化。
其實否則,微信並非從一開始就是有一個完整的戰略思考,每一個功能都是到了具體階段,根據須要去補充的。
在這些功能迭代的過程當中,微信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整個界面、整個業務結構、功能結構幾乎沒怎麼改變。這是由於微信在增長功能時,充分考慮了這些功能的向後兼容性,只作當時最最最須要的那一項功能,而不是貪多求全。
微信的功能愈來愈多,卻一點而不臃腫,要知道,這是QQ長期以來被詬病的地方。
這主要靠插件化。
微信早期的功能都是用一個個插件的形式存在的。插件你是能夠隨時安裝能夠卸載。再後來有了公衆號,微信一會兒就有了更多神奇的功能,公衆號這種至關於一個可裝卸的功能插件。
(做者注:而如今又有了小程序平臺。這更是一種全功能的插件平臺。關於插件,我在文章《微信團隊的實驗室文化》中有詳細的講述。關於小程序的插件化價值,個人文章《小程序的前世此生(一):爲誰而生?》中也有說明。)
微信所走的路,是沒有人走過的路。
在微信的成長過程當中,參照了不少同行(甚至非同行),但最終走出來的是微信本身的路,而且迎來了國內外的各類抄襲、複製、模仿者——手機QQ、微博、來往、易信、支付寶、Facebook……
可能你看到『前身』這兩個字以爲很奇怪,微信爲何有前身?
這就是QQ郵箱。微信全部的成功都創建在QQ郵箱的成功和失敗上面。
故事要從2010年美國出現的一個叫作Kik的App開始講起。
那個時候Kik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獲取了一百萬的用戶,震驚了全世界。這種用戶增加速度是前無古人的,算是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個奇蹟。
很巧的是,QQ郵箱團隊當時正在着手開發一個叫作『手中郵』的App,也就是QQ郵箱的移動版。
郵箱團隊的負責人張小龍看到Kik這個奇蹟以後,立刻發了郵件給馬化騰(Pony),說這個東西咱們應該作。Pony贊成了,把它命名爲『微信』。
因而郵箱團隊就着手從『手中郵』轉向微信的開發,這就有了微信的初版。
微信這個名字頗有意思,微型的郵件,這個名字很是確切。因爲微信是郵箱團隊開發的,爲了快速實現,儘量複用了原先QQ郵箱的整個後臺協議和框架,因此背後的通訊協議採用的也是郵箱的HTTP協議,而不是一般即時通信工具所用的UDP協議。因此咱們每次發送一條微信消息,就真的是在經過微信後臺向朋友發送一封微型的郵件。
5.2微信與QQ郵箱的親緣關係
2005年,騰訊公司收購了張小龍創辦的Foxmail團隊(詳見《技術往事:微信估值已超5千億,雷軍曾有機會收編張小龍及其Foxmail》),讓他負責QQ郵箱的開發,一直作到2010年。因而這整個五年的過程當中,這個團隊一直在鍛造QQ郵箱。這款產品後來在騰訊內部叫作七星級郵箱。
固然,在這個過程當中,郵箱作了很是多的嘗試。
我給你們複習一下,看看QQ郵箱長什麼樣子(2016年9月截圖):
在上圖這個郵箱界面,咱們仔細看看這些功能,再看看手中的微信,是否是有些殊途同歸之處?
1)漂流瓶:微信裏的漂流瓶就源自於QQ郵箱的漂流瓶。
2)QQ郵件訂閱以及已經下線的『閱讀空間』:它們是微信公衆號的前身。是否是有點像?經過郵件去訂閱一些博客,或者朋友的QQ空間,就像咱們如今經過公衆號去關注一些媒體、大咖、朋友的公衆號同樣。
3)QQ郵箱之前還有一個功能,能夠在郵箱裏面和QQ好友聊天:大概在200九、2010年的時候,那時尚未Web微信,我還常常在公共電腦用這個功能和朋友聊QQ。這個功能後來搬進微信裏,就成了『QQ離線消息助手』。
4)微信曾經嘗試過一個『短消息』的功能:能夠給QQ郵箱上的好友發一些比較簡短的一些信件,就已經跟今天的微信單聊消息很像了。
5)曾經還有過一個功能叫做『廣播』:廣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線,比騰訊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時間上線,當時就是但願把Twitter給複製到中國來。這個功能後來由於騰訊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作騰訊微博,因此就放棄了。可是,正是由於『廣播』,郵箱團隊才第一次開始嘗試去作社區功能。在此之前這就是隻是一個郵箱,你們對郵箱的理解就是一個工具軟件,在這裏發郵件收郵件,而後就走了。也正由於有了廣播的嘗試和失敗,纔有了後來在朋友圈的一戰成功。
6)郵箱有記事本功能:微信有語音記事本插件。
7)郵箱有『文件中轉站』:至關於郵件的附件收藏夾,因而微信有了『收藏』。
8)甚至,郵箱有標籤功能:給郵件打標籤,微信在提供好友分組功能時,提供的也是標籤功能。
……
若是你仔細去發現,還能發現其餘的類似之處。
咱們知道2005年上線的QQ空間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貼上了低齡化的標籤,在空間上面,有各類音樂、裝扮、背景、熒光體字體之類,很適合初中生高中生的喜愛。而當時最先QQ空間的前端技術是比較差的,因此體驗很很差。
但隨着用戶的長大,原來的中學生,也慢慢上了大學,畢業成了白領,他們就不太喜歡這些花哨的東西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因而郵箱團隊就作了閱讀空間(功能如其名),方便用戶只看好友的文章內容,不看各類花哨的擺設,這樣體驗就好不少了。
後來,又引入了訂閱網絡上的博客的功能,相似於Google Reader。
我是在這個2011年加入QQ郵箱團隊的,最開始就在『閱讀空間』項目組工做,而當時微信也還只是郵箱團隊中另外一個項目組的產品。
當時咱們團隊就在想,閱讀空間能不能也獨立作成個移動App?說幹就幹,這個項目惟一的產品經理兼客戶端開發就是我了(早期的時候我還兼任了設計師,隨意P圖)。當時內部定了個名字叫『微雜誌』。
Demo作好了,小龍一看,不如把它合併到微信裏面吧,因而就有了微信裏面的兩個插件,一個叫騰訊新聞 ,一個叫微博閱讀。結合公司當時的資源,把騰訊新聞、騰訊微博上的內容抓取過來集合在插件裏面,推送給用戶。騰訊微博後來中止服務了,因此微博閱讀插件就不在了,而騰訊新聞插件如今還在,它給騰訊新聞帶來了很是好的流量,也所以造就了騰訊新聞客戶端在移動互聯網的輝煌。
有了這兩個插件,團隊就在想,是否是能夠把這種能力開放給全部的媒體?因而就有了公衆平臺。
最先的時候,公衆平臺不是這個名字,叫媒體平臺。咱們都知道微信公衆平臺的網址是『mp.weixin.qq.com』,這個mp,就來自於媒體平臺『media platform』的縮寫。
後來,又把它改爲『官號平臺』,取『官方帳號』之意。當時還想,不僅是媒體能夠來發內容,還能夠邀請一些明星過來,最先的時候引入了像陳坤、王力宏、楊冪等等這些明星來發內容,早期的用戶可能還有印象。楊冪的粉絲關注了她的公衆號,她就會給你發一段語音(固然是自動回覆的語音),粉絲都很開心。
再後來,以爲這事格局還不夠大,就改叫『公衆平臺』了——口號是『再小的個體,也有本身的品牌』。因而公衆平臺就誕生了。
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咱們常常看公衆號文章,官方限制了在文章內容嵌入連接,因此若是要加連接的話,就要加在最底下的『閱讀原文』裏面。
有沒有人想過,爲何叫閱讀原文,這不是很奇怪麼?不是應該叫『相關連接』之類麼?
這是由於當時公衆平臺的內容模板用的是我以前作『微雜誌』的模板,而微雜誌的模板又是由於作的是博客內容抓取,爲了方便用戶回溯去看原網址,也爲了尊重原做者,給他帶回去流量,因此在底下加了一個『閱讀原文』的連接入口。
這個坑就一直留到了如今。
『微雜誌』早期的截圖:
微信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也是有偶然性的。
必然在哪?
由於它有騰訊這個爹,因此有了實現用QQ帳號直接登陸、和QQ打通實現離線消息、郵箱自己的推廣資源、騰訊母體的平臺運維支持、騰訊一貫在即時通信的經驗等,這些都是行業內其餘競爭對手沒法想像的支持。
但這些必然性就致使了常常有人說:若是把張小龍換成雷軍,換成其餘任何人,他都能作出微信來。
這樣說是很是不負責任的。由於微信的成功,它有兩個方面:
1)首先,微信在移動端作成了一個相似QQ在PC端那樣的全民級通信平臺,這是微信成功的第一方面。這方面的成功,靠騰訊的親兒子這一點,應該是很是大的機率能作到;
2)另外一方面,微信已經遠遠不僅是一個聊天工具,它的地位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QQ,成了一個操做系統,全民天天平均有超過40%的時間花在微信裏面。另外,微信覆蓋了QQ沒法覆蓋的高端人羣,也實現必定程度的國際化,這也是QQ一直沒法作到的。並且微信藉助它的創新,還引來了大量的國外同行的模仿,這是原來更沒法想像的事。
一個產品作到這種程度的成功,就遠不是有資源支持就可以作到的了。
下面我來說講微信成功的5個偶然。
不少人都據說過了,當年微信初創時,騰訊公司裏面有幾個團隊都在作微信類的產品。可是,郵箱團隊本來是沒有作移動App的經驗的,而另外兩個團隊,他們都屬於無線事業羣,本來就是專門負責移動應用的開發的。
理論上,他們應該比郵箱團隊更有經驗。可是,他們受制於另一個因素:騰訊無線當時有很大比例的收入來自於移動運營商,市面上有微信類的產品出來後,中國移動就和騰訊無線打招呼,不容許上線這樣的產品,別人能夠作,但大家是大公司,大家就是不能夠。
因此當時無線團隊是束手束腳的,很是謹慎地在作。後來咱們看到,像QQ通訊錄裏面加了一個Q信,就是這樣的妥協下的產品。因此固然他們是成功不了的。
而郵箱團隊因爲不歸無線團隊節制,加上小龍的魄力、Pony的支持,大膽開發,大膽上線,纔有了今天的微信。
早期作微信的時候,其實並不像你們想像的那樣,受到QQ的支持。最先微信的用戶,基原本自於團隊本身的產品,QQ郵箱。
有兩個來源:一個是QQ郵箱的首頁,放了一個微信的廣告。另外一個就是在微信裏面引導用戶發郵件去邀請好友加入微信。
也正是由於最先的來源是QQ郵箱,而不是QQ,因此早期的微信用戶比較『高端』——QQ郵箱因爲長期的體驗優化,已經得到了不少上班族的喜好。這些從早期喜歡花哨的QQ秀、QQ表情的年輕人,已經走出校園,走進職場,喜歡上了簡潔、專業的風格。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早期的用戶屬性很大程度也影響了社交產品的調性和口碑。因而微信是最先是在他們中傳開的。
若是沒有張小龍和整個微信團隊追求極簡體驗的格調和品味,那麼微信從文案、圖標到功能定義,都有可能落到像QQ同樣,成天去寵着用戶、慣着用戶,又要想辦法讓用戶花錢:今天改改皮膚,明天加個QQ秀,後天搞這個鑽、那個鑽、會員、積分、星星、月亮……而後再一會改來一會改去,折騰用戶。
這些個性化的、商業化的功能不是很差,對小朋友就應該這樣,但這樣作的話,就不可能吸引得了高端用戶,微信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咱們都知道之前白領們,特別是外企員工,是不屑於用QQ的,他們聊天只用MSN。今天,MSN已經銷聲匿跡了,米聊這樣強勁的對手也黯然退下戰場,手機QQ下了狠心把微信抄了一遍,這些都和微信的『極簡』追求有莫大關係。微信的這種『性冷淡』偏好,甚至影響了今天整個中國的移動互聯網。
微信的成功還得益於,微信團隊是在廣州辦公,而不是深圳辦公。
這是一件頗有趣的事。騰訊的總部在深圳,2012年的時候,騰訊公司大概有2萬人,其中至少1萬8千人是在深圳的,其餘的城市分公司人都不多。其中廣州郵箱團隊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由於人數這麼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幹,保持了它的純粹,而不會被總部的各類人才流動打擾,實現了優秀人才的集中和長期合做。
我在互聯網行業經歷過的這些年,微信團隊的優秀是超過我見過的任何其餘團隊的,特別是它的優秀人才的密集程度。
這個在我以前的文章《騰訊與阿里的區別,就像書生和土匪的區別》中提到:
微信團隊(曾經的廣州研發部)在騰訊公司中又極爲特別,也許是由於遠離總部,在微信作大以前,這裏的升職、調動的機會並很少,人員流動不多,團隊裏隱藏了很是多低調卻纔華橫溢的同事。在部門羣裏聊天,老是時不時就有人賦出詩一首,或者來一句讓人拍案叫絕的金句,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經常少言寡語,默默在作好事情,專心的雕琢產品、代碼、設計稿。
若是說微信團隊的招聘有什麼標準的話,以個人觀察和總結,那麼,這些人除了優秀以外,身上還必須有一個亮點,他纔可能進入這個團隊。在微信初期前三年,一直保持着極低的錄用率,特別是到了後面快速發展期,還特別苛刻,『寧缺勿濫』,不願下降標準。
我前面提到,微信作朋友圈是一種很是大膽的嘗試。朋友圈的實際對手,是微博,爲何呢?由於它們一樣都在模仿Facebook,都在搶佔國內這個『生態位』。
但在把聊天功能和社區功能放在一塊兒是冒險的,就像Facebook後來就把Facebook Messager獨立出來,但也沒有很成功,新浪微博當初想要把微博私信打形成一個獨立應用對抗QQ和微信,也沒有成功。
另一個案例,微信的早期對手米聊,很早就在產品中加入社區,自動同步用戶改簽名等動態。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在用戶關係鏈沒有沉澱好的狀況下,作出來這個功能,最後整個動態區就變成了垃圾堆。
但微信膽大心細地作了。爲了這個功能,微信團隊整整花了半年的時間,內部嘗試了40多個方案,才最終把朋友圈的方案定下來,一舉成功,幾乎沒再有大的改動。
這個嘗試的成功,自己也是偶然的。
一個產品的發展歷程順不順利,除了它的產品策略,除了產品團隊的實施過程以外,跟產品團隊的基因、團隊的積累、團隊的管理方式、團隊的行爲方式,都有很是很是大的關係。
正是由於微信團隊經歷過了郵箱時期的各類功能嘗試,不但積累了經驗,還鍛鍊了團隊,創建了團隊的系統基礎,纔有可能在短短的一兩年內作出了一個幾億級的明星產品。(關於微信團隊如何打形成這個能打仗的團隊,參見個人文章《微信團隊的實驗室文化》)
因此我前面說,微信全部的成功都創建在QQ郵箱的成功和失敗上面,這種成功,有必然,更有偶然。而值得咱們學習的,偏偏是那種偶然性。
[1] 有關QQ、微信的技術故事:
《技術往事:微信估值已超5千億,雷軍曾有機會收編張小龍及其Foxmail》
《2017微信數據報告:日活躍用戶達9億、日發消息380億條》
《技術往事:創業初期的騰訊——16年前的冬天,誰動了馬化騰的代碼》
《技術往事:史上最全QQ圖標變遷過程,追尋IM巨人的演進歷史》
《開發往事:深度講述2010到2015,微信一路風雨的背後》
《開發往事:記錄微信3.0版背後的故事(距微信1.0發佈9個月時)》
《前創始團隊成員分享:盤點微信的前世此生——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 更多同類文章 ……
[2] QQ、微信團隊原創技術文章:
《騰訊技術分享:騰訊是如何大幅下降帶寬和網絡流量的(圖片壓縮篇)》
《騰訊技術分享:騰訊是如何大幅下降帶寬和網絡流量的(音視頻技術篇)》
《騰訊技術分享:Android版手機QQ的緩存監控與優化實踐》
《微信團隊分享:iOS版微信的高性能通用key-value組件技術實踐》
《微信團隊分享:iOS版微信是如何防止特殊字符致使的炸羣、APP崩潰的?》
《騰訊技術分享:Android手Q的線程死鎖監控系統技術實踐》
《QQ音樂團隊分享:Android中的圖片壓縮技術詳解(上篇)》
《QQ音樂團隊分享:Android中的圖片壓縮技術詳解(下篇)》
《騰訊團隊分享 :一次手Q聊天界面中圖片顯示bug的追蹤過程分享》
《微信團隊分享:微信Android版小視頻編碼填過的那些坑》
《微信團隊披露:微信界面卡死超級bug「15。。。。」的前因後果》
《月活8.89億的超級IM微信是如何進行Android端兼容測試的》
《微信客戶端團隊負責人技術訪談:如何着手客戶端性能監控和優化》
《微信團隊原創分享:Android版微信的臃腫之困與模塊化實踐之路》
《微信團隊原創分享:微信客戶端SQLite數據庫損壞修復實踐》
《騰訊原創分享(一):如何大幅提高移動網絡下手機QQ的圖片傳輸速度和成功率》
《騰訊原創分享(二):如何大幅壓縮移動網絡下APP的流量消耗(下篇)》
《騰訊原創分享(三):如何大幅壓縮移動網絡下APP的流量消耗(上篇)》
《如約而至:微信自用的移動端IM網絡層跨平臺組件庫Mars已正式開源》
《開源libco庫:單機千萬鏈接、支撐微信8億用戶的後臺框架基石 [源碼下載]》
《微信新一代通訊安全解決方案:基於TLS1.3的MMTLS詳解》
《微信團隊原創分享:Android版微信後臺保活實戰分享(進程保活篇)》
《微信團隊原創分享:Android版微信後臺保活實戰分享(網絡保活篇)》
《Android版微信從300KB到30MB的技術演進(PPT講稿) [附件下載]》
《微信團隊原創分享:Android版微信從300KB到30MB的技術演進》
《微信技術總監談架構:微信之道——大道至簡(PPT講稿) [附件下載]》
《微信海量用戶背後的後臺系統存儲架構(視頻+PPT) [附件下載]》
《微信異步化改造實踐:8億月活、單機千萬鏈接背後的後臺解決方案》
《架構之道:3個程序員成就微信朋友圈日均10億發佈量[有視頻]》
《微信團隊原創分享:Android內存泄漏監控和優化技巧總結》
《微信團隊原創Android資源混淆工具:AndResGuard [有源碼]》
《移動端IM實踐:Android版微信如何大幅提高交互性能(一)》
《移動端IM實踐:Android版微信如何大幅提高交互性能(二)》
《移動端IM實踐:WhatsApp、Line、微信的心跳策略分析》
《移動端IM實踐:谷歌消息推送服務(GCM)研究(來自微信)》
《信鴿團隊原創:一塊兒走過 iOS10 上消息推送(APNS)的坑》
>> 更多同類文章 ……
(本文同步發佈於:http://www.52im.net/thread-16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