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人工智能研究影響較大的的學派主要有符號主義、聯結主義和行爲主義這三大學派。算法
(1)符號主義(symbolicism),又稱爲邏輯主義(logicism)、心理學派(psychologism)或計算機學派(computerism),其原理主要爲物理符號系統(即符號操做系統)假設和有限合理性原理。網絡
主張:該學派認爲人工智能源於數理邏輯。數理邏輯從19世紀末起得以迅速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用於描述智能行爲。計算機出現後,又再計算機上實現了邏輯演繹系統。其有表明性的成果爲啓發式程序LT邏輯理論家,證實了38條數學定理,表了能夠應用計算機研究人的思惟多成,模擬人類智能活動。該學派認爲人類認知和思惟的基本單元是符號,而認知過程就是在符號表示上的一種運算。符號主義致力於用計算機的符號操做來模擬人的認知過程其,實質就是模擬人的左腦抽象邏輯思惟,經過研究人類認知系統的功能機理,用某種符號來描述人類的認知過程,並把這種符號輸入到能處理符號的計算機中,從而模擬人類的認知過程,實現人工智能。
(2)聯結主義(connectionism),又稱爲仿生學派(bionicsism)或生理學派(physiologism),其主要原理爲神經網絡及神經網絡間的鏈接機制與學習算法。ionic
主張:其原理主要爲神經網絡和神經網絡間的鏈接機制和學習算法。這一學派認爲人工智能源於仿生學,特別是人腦模型的研究。聯結主義學派從神經生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出發,把人的智能歸結爲人腦的高層活動的結果,強調智能活動是由大量簡單的單元經過複雜的相互鏈接後並行運行的結果。其中人工神經網絡就是其典型表明性技術。 它的表明性成果是1943年由生理學家麥卡洛克(McCulloch)和數理邏輯學家皮茨(Pitts)創立的腦模型,即MP模型,開創了用電子裝置模仿人腦結構和功能的新途徑。它從神經元開始進而研究神經網絡模型和腦模型,開闢了人工智能的又一發展道路。學習
(3)行爲主義(actionism),又稱爲進化主義(evolutionism)或控制論學派(cyberneticsism),其原理爲控制論及感知-動做型控制系統。人工智能
主張:認爲人工智能源於控制論。控制論思想早在20世紀40~50年代就成爲時代思潮的重要部分,影響了早期的人工智能工做者。維納(Wiener)和麥克洛克(McCulloch)等人提出的控制論和自組織系統以及錢學森等人提出的工程控制論和生物控制論,影響了許多領域。控制論把神經系統的工做原理與信息理論、控制理論、邏輯以及計算機聯繫起來。早期的研究工做重點是模擬人在控制過程當中的智能行爲和做用,如對自尋優、自適應、自鎮定、自組織和自學習等控制論系統的研究,並進行「控制論動物」的研製。到20世紀60~70年代,上述這些控制論系統的研究取得必定進展,播下智能控制和智能機器人的種子,並在20世紀80年代誕生了智能控制和智能機器人系統。行爲主義是20世紀末才以人工智能新學派的面孔出現的,引發許多人的興趣。這一學派的表明做者首推布魯克斯(Brooks)的六足行走機器人,它被看做是新一代的「控制論動物」,是一個基於感知-動做模式模擬昆蟲行爲的控制系統。spa
就人工智能三大學派的歷史發展來看,符號主義認爲認知過程在本體上就是一種符號處理過程,人類思惟過程總能夠用某種符號來進行描述,其研究是以靜態、順序、串行的數字計算模型來處理智能,尋求知識的符號表徵和計算,它的特色是自上而下。而聯結主義則是模擬發生在人類神經系統中的認知過程,提供一種徹底不一樣於符號處理模型的認知神經研究範式。主張認知是相互鏈接的神經元的相互做用。行爲主義與前二者均不相同。認爲智能是系統與環境的交互行爲,是對外界複雜環境的一種適應。操作系統
內容主要來自於《人工智能及其應用》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