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提供了多種數據類型來存放數據項。
以前已經介紹了幾個python中經常使用的容器,分別是列表list、元組tuple、字典dict和集合set。
這幾種數據結構在Python中是很是重要的部分,尤爲是各自的特性部分。掌握好了,處理數據的時候會很方便。java
容器是一種把多個元素組織在一塊兒的數據結構。容器中的元素能夠經過for循環逐個地迭代獲取,也能夠經過in關鍵字來判斷元素是否在容器中。
在Python中,常見的容器對象:python
引用一張以前從其餘博文上截的圖,以爲很形象,很好的解釋了之間的關係。不過很差意思,出處找不到了
大部分容器都提供了某種方式能夠獲取到其中的每個元素,可是這並非容器自己提供的功能,而是可迭代對象賦予了容器這種能力。算法
若是給定一個list或者tuple數據類型變量,咱們能夠經過for循環來遍歷這個list或者tuple,那這種遍歷能夠成爲迭代。編程
for (i=0;i<param.length;i++){ val = param[index]; } # 剛好最近在從新撿起java
>>> d = {'a':1,'b':2,'c':3} >>> for key in d: # dict ... print(key) ... a b c >>> for ch in 'AB': # str ... print(ch) ... A B
因此,當咱們使用for循環時,咱們不太去關心做用的對象到底是list、tuple仍是其餘數據類型,只要做用於一個可迭代對象上,for循環就能夠正常運行。
so...數據結構
可迭代對象,Iterable。可直接使用for循環的對象統稱爲可迭代對象。
那麼你可能會問,如何去判斷一個對象是不是可迭代對象呢?
ans:方法是經過引入collections模塊中的Iterable類型來判斷,同時使用isinstance()。函數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ble # 引入Iterable >>> isinstance('abc',Iterable) True >>> isinstance(123,Iterable) False
Python內置的enumerate()枚舉函數能夠把一個list編程索引-元素對,這樣就能夠在for循環中同時迭代索引和元素自己。以下:spa
>>> l=['a','b','c','d'] >>> for ind,val in enumerate(l): ... print("%d %s"%(ind,val)) ... 0 a 1 b 2 c 3 d
能夠被next()函數調用並不斷返回下一個值的對象爲迭代器,iterator。
Python中的iterator對象是一個帶狀態的對象,表示的是一個數據流,他實現了以下兩個方法:code
雖然list、dict、tuple是能夠迭代的對象,但不是迭代器。
可是可迭代對象實現了__iter__方法,該方法返回一個迭代器對象。對象
如何建立一個可迭代對象?經過調用iter()方法實現,以下圖所示:blog
可迭代對象能夠被next()調用並不斷返回下一個數據,直到沒有數據時拋出StopIteration錯誤。以下:
咱們能夠想象迭代器數據流看作是一個有序的序列,可是不能提早知道序列到底有多長,只能不斷經過next()函數來實現讀取下一個數據。
因此Iterator的計算是一個惰性的,至於在須要返回下一個數據時,他纔會計算。
Iterator甚至能夠表示一個無限大的數據流,例如全體天然數。而使用list是永遠不可能存儲全體天然數的。
生成器是一種特殊的迭代器。
一個函數只返回一次,但一個生成器能暫停執行並返回一箇中間的結果,當生成器的next()方法被調用時,它就又會從離開的地方繼續運行,實現一邊循環一邊計算的機制,這種就稱爲生成器generator。
生產器的建立方法有兩種:一是生成器表達式;二是yield關鍵字。
直接上例子啦:注意一點就是,生成器最外層的是「()」,list最外成是「[]」。
>>> g = ( x*x for x in range(10) ) >>> g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010B3690> # 使用next()來得到generator的下一個返回值 >>> next(g) 0 >>> next(g) 1 # g保存的是算法,每次調用next(g),就計算出下一個元素的值,直到沒有更多元素時拋錯
若是一個函數定義中包含yield關鍵字,那麼這個函數就再也不是一個普通的函數,而是一個generator。
例如,用函數實現斐波那契數列,咱們可使用以下方法:
def fib(max): n,a,b = 0,0,1 while n < max: print(b) a,b=b,a+b n = n + 1 return 'done'
其中,fib()定義了斐波那契的推算規則。
那咱們能夠把fib()變成generator。以下:
def fib(): prev,curr = 0,1 while True: yield curr prev,curr = curr , curr + prev
上述函數體中,返回值不是return關鍵字了,而是yield,函數返回值是一個生成器對象。
當執行f=fib()時返回的是一個生成器對象,此時函數體中的代碼不會執行,只有顯示或隱式調用next()的時候纔會真正執行裏面的代碼。
在每次調用next()的時候執行,遇到yield語句返回,再次執行時,從上次返回的yield語句處繼續執行。
咱們能夠經過一個例子演示說明:
>>> def odd(): ... print('step1') ... yield 1 ... print('step2') ... yield 2 ... print('step 3') ... yield 3 ... >>> o = odd() >>> next(o) step1 1 >>> next(o) step2 2
好啦,今天就寫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