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基礎方面的知識,對於一些非科班出身的同窗來說,一直是他們心中的痛,而對於科班出身的同窗,不少同窗在工做以後,也意識到自身所學知識的不足與欠缺,想回頭補補基礎知識。關於計算機基礎的課程不少,內容繁雜,但不管是相關書籍仍是大學課程,都有點脫離工做。特別地,計算機基礎知識體系龐雜,想要從零學習或者複習都耗時耗力。程序員
有鑑於此,本系列文章將帶你更快的補足編程必備基礎知識,涵蓋計算機領域三大基礎知識:計算機組成原理、操做系統、計算機網絡。同時,挑出了做爲程序員最應該掌握的那部分知識,摒棄了對程序員來講不那麼重要的硬件相關知識。編程
目的是:網絡
本篇是計算機組成原理之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性能
歡迎關注、轉發、收藏、評論學習
根據計算機使用的物理電子器件,將計算機的發展劃分爲以下四個階段:操作系統
每個階段的計算機分別有以下特色。計算機網絡
第一個階段:電子管計算機。設計
身處現代的咱們可能對電子管比較陌生,它長下面這樣: 3d
如今在咱們的我的計算機中,基本看不到電子管的身影了。cdn
這個階段的第二臺(第一臺不怎麼出名),同時也是最著名的電子管計算機就是ENIAC。它的誕生源於二戰,是一個龐然大物,其擁有18000多個電子管,重要達30噸,運行耗電量150千瓦,佔地1500平方英尺。
所以,這一階段的計算機有以下特色:
第二個階段:晶體管計算機
1948年,貝爾實驗室的三個科學家發明了晶體管,此後的數年,晶體管給計算機帶來了革命。相比電子管,晶體管擁有更小的體積,更低的能耗,更高的計算效率。以下圖所示就是晶體管:
晶體管的發明是劃時代的,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就授予了這三名科學家。這個時期,著名的晶體管計算機有兩臺,分別是誕生於MIT林肯實驗室的全世界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TX-0和當時性能最高的晶體管計算機——PDP-1。
這一階段的計算機有以下特色:
第三個階段:集成電路計算機
當時,德州儀器的工程師發明了集成電路(IC),把大量的電子元件集成到了單一的半導體芯片裏面 。
這個階段的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變得更低、計算速度變得更快。操做系統也誕生於這個階段。
第四個階段: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這個階段,一個芯片集成了上百萬的晶體管, 使得計算機的速度更快,體積更小,價格更低,更能被大衆接受,用途也豐富了起來,包括文本處理、表格處理、高交互的遊戲與應用等。
PC的時代來臨了。
這個階段不得不提一我的——喬布斯。當時其發明了兩款我的計算機Apple和Apple二代,在家庭和學校很是受歡迎,成爲這個時代我的計算機的佼佼者。
微型計算機的發展一般以CPU的發展爲基點。
關於CPU的性能,有一個著名的定律——摩爾定律:集成電路的性能,每18~24個月就會提高一倍。進入21世紀後,隨着芯片的發展,芯片裏面的電路愈來愈複雜,愈來愈密集,而且熱損耗也愈來愈高,咱們沒有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所以,該定律慢慢失效了。
受限於單核CPU的性能瓶頸,因而發展出了多核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