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分爲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結了ES6出現以前,在當時現有的運行環境中,實現"模塊"的方式;
第二部分:總結了ES6出現後,module成爲ES6標準,客戶端實現模塊化的解決方案;javascript
Javascript社區作了不少努力,在當時現有的運行環境中,實現了「模塊」的效果前端
原始寫法:java
模塊就是實現特定功能的一組方法。
只要把不一樣的函數(以及記錄狀態的變量)簡單地放在一塊兒,就算是一個模塊。node
1 function m1(){ 2 //... 3 } 4 function m2(){ 5 //... 6 }
上面的函數m1()和m2(),組成一個模塊。使用的時候,直接調用就好了。
這種作法的缺點很明顯:"污染"了全局變量,沒法保證不與其餘模塊發生變量名衝突,並且模塊成員之間看不出直接關係。jquery
對象寫法:程序員
爲了解決上面的缺點,能夠把模塊寫成一個對象,全部的模塊成員都放到這個對象裏面es6
1 var module1 = new Object({ 2 _count : 0, 3 m1 : function (){ 4 //... 5 }, 6 m2 : function (){ 7 //... 8 } 9 });
上面的函數m1()和m2(),都封裝在 module1 對象裏。使用的時候,就是調用這個對象的屬性編程
1 module1.m1();
這樣的寫法會暴露全部模塊成員,內部狀態能夠被外部改寫。好比,外部代碼能夠直接改變內部計數器的值。數組
1 module._count = 1;
當即執行函數寫法:瀏覽器
使用"當即執行函數"(Immediately-Invoked Function Expression,IIFE),能夠達到不暴露私有成員的目的
1 var module = (function() { 2 var _count = 0; 3 var m1 = function() { 4 alert(_count) 5 } 6 var m2 = function() { 7 alert(_count + 1) 8 } 9 return { 10 m1: m1, 11 m2: m2 12 } 13 })();
使用上面的寫法,外部代碼沒法讀取內部的_count變量。console.info(module._count); //undefined
module就是Javascript模塊的基本寫法。
在es6之前,尚未提出一套官方的規範,從社區和框架推廣程度而言, 通行的javascript模塊規範有兩種:CommonJS 和 AMD
1.1 CommonJS 規範:
2009年,美國程序員Ryan Dahl創造了node.js項目,將javascript語言用於服務器端編程。這標誌着"Javascript模塊化編程"正式誕生。前端(客戶端)的複雜程度有限,沒有模塊也是能夠的,可是在服務器端,必定要有模塊,與操做系統和其餘應用程序互動,不然根本無法編程。
node編程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模塊,而正是這個思想,讓JavaScript的大規模工程成爲可能。模塊化編程在js界流行,也是基於此,隨後在瀏覽器端,requirejs和seajs之類的工具包也出現了,能夠說在對應規範下,require統治了ES6以前的全部模塊化編程,即便如今,在ES6 module被徹底實現以前,仍是這樣。
在CommonJS中,暴露模塊使用module.exports和exports,不少人不明白暴露對象爲何會有兩個,後面會介紹區別
在CommonJS中,有一個全局性方法require(),用於加載模塊。假定有一個數學模塊math.js,就能夠像下面這樣加載。
1 var math = require('math');
而後,就能夠調用模塊提供的方法:
1 var math = require('math'); 2 math.add(2,3); // 5
正是因爲CommonJS 使用的require方式的推進,纔有了後面的AMD、CMD 也採用的require方式來引用模塊的風格
AMD規範:
有了服務器端模塊之後,很天然地,你們就想要客戶端模塊。並且最好二者可以兼容,一個模塊不用修改,在服務器和瀏覽器均可以運行。
可是,因爲一個重大的侷限,使得CommonJS規範不適用於瀏覽器環境。若是在瀏覽器中運行,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1 var math = require('math'); 2 math.add(2, 3);
第二行math.add(2, 3),在第一行require(‘math’)以後運行,所以必須等math.js加載完成。也就是說,若是加載時間很長,整個應用就會停在那裏等。這對服務器端不是一個問題,由於全部的模塊都存放在本地硬盤,能夠同步加載完成,等待時間就是硬盤的讀取時間。可是,對於客戶端瀏覽器,這倒是一個大問題,由於模塊都放在服務器端,等待時間取決於網速的快慢,可能要等很長時間,瀏覽器處於「假死」狀態。所以,瀏覽器端的模塊,不能採用「同步加載」(synchronous),只能採用」異步加載」(asynchronous)。這就是AMD規範誕生的背景。
AMD是「Asynchronous Module Definition」的縮寫,意思就是」異步模塊定義」。
它採用異步方式加載模塊,模塊的加載不影響它後面語句的運行。全部依賴這個模塊的語句,都定義在一個回調函數中,等到加載完成以後,這個回調函數纔會運行。
模塊必須採用特定的define()函數來定義。
1 define(id?, dependencies?, factory)
id:字符串,模塊名稱(可選) dependencies: 是咱們要載入的依賴模塊(可選),使用相對路徑。注意是數組格式 factory: 工廠方法,返回一個模塊函數
若是一個模塊不依賴其餘模塊,那麼能夠直接定義在define()函數之中。
1 // math.js 2 define(function (){ 3 var add = function (x,y){ 4 return x+y; 5 }; 6 return { 7 add: add 8 }; 9 });
若是這個模塊還依賴其餘模塊,那麼define()函數的第一個參數,必須是一個數組,指明該模塊的依賴性。
1 define(['Lib'], function(Lib){ 2 function foo(){ 3 Lib.doSomething(); 4 } 5 return { 6 foo : foo 7 }; 8 });
當require()函數加載上面這個模塊的時候,就會先加載Lib.js文件。AMD也採用require()語句加載模塊,可是不一樣於CommonJS,
它要求兩個參數:require([module], callback);
第一個參數[module],是一個數組,裏面的成員就是要加載的模塊;第二個參數callback,則是加載成功以後的回調函數。
若是將前面的代碼改寫成AMD形式,就是下面這樣:
1 require(['math'], function (math) { 2 math.add(2, 3); 3 });
math.add()與math模塊加載不是同步的,瀏覽器不會發生假死。因此很顯然,AMD比較適合瀏覽器環境。目前,主要有兩個Javascript庫實現了AMD規範:require.js和curl.js。
CMD規範:
CMD (Common Module Definition), 是seajs推崇的規範,CMD則是依賴就近,用的時候再require。它寫起來是這樣的:
1 define(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 2 var clock = require('clock'); 3 clock.start(); 4 });
CMD與AMD同樣,也是採用特定的define()函數來定義,用require方式來引用模塊
define(id?, dependencies?, factory)
id:字符串,模塊名稱(可選)
dependencies: 是咱們要載入的依賴模塊(可選),使用相對路徑。,注意是數組格式
factory: 工廠方法,返回一個模塊函數
1 define('hello', ['jquery'], 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 2 // 模塊代碼 3 });
若是一個模塊不依賴其餘模塊,那麼能夠直接定義在define()函數之中。
define(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 // 模塊代碼 });
注意:帶 id 和 dependencies 參數的 define 用法不屬於 CMD 規範,而屬於 Modules/Transport 規範。
CMD與AMD區別
AMD和CMD最大的區別是對依賴模塊的執行時機處理不一樣,而不是加載的時機或者方式不一樣,兩者皆爲異步加載模塊;AMD依賴前置,js能夠方便知道依賴模塊是誰,當即加載;而CMD就近依賴,須要使用把模塊變爲字符串解析一遍才知道依賴了那些模塊,這也是不少人詬病CMD的一點,犧牲性能來帶來開發的便利性,實際上解析模塊用的時間短到能夠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