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經濟學》5、價值體系的運做

 
打倒企業家,世界更美好
 
    如今有不少的經濟學家崇尚「生產至上,而非利潤至上」的信條,不少人以爲社會的核心就是生產。科學家、效率專家、工程師、技師已經解決了生產的問題,但是世界卻被一幫惟利是圖的企業家所主導。
    只要有利可圖,這些企業家就會讓工程師把任何東西製造出來;一旦賺不到錢,惟利是圖的企業家就會中止生產,他才無論衆人的要求有沒有獲得知足,也無論世界對更這些產品的須要有多迫切。就好比說我就很喜歡聽張信哲的磁帶啊,可是這些可惡的商人,就由於磁帶賺不到錢就都不生產了,我如今買都買不到。
換言之他們就以爲,打倒企業家,世界就會更美好。
    這個觀點的謬誤其核心錯誤,就是在於只觀察到一個行業或者僅僅幾個行業。而其實任何一個行業都與其餘行業緊密聯繫的。各行各業所做的決定,都在互相影響。
那麼這樣的說法對嗎?
孤島經濟模型
    爲了把這個事情說清楚,咱們先來聽一個故事。魯冰遜漂流記你們都聽過,話說魯冰遜漂流到了一個孤島上,一開始他啥都沒有。是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足之地,飢寒交迫。他如今須要飲用水、食物、避雨的地方、防護野獸的武器還有火等等的。
    可是他不可能一會兒知足全部的需求,畢竟一我的的時間、精力和資源都是有限的。他就只能先解決本身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好比說他如今飢渴難耐,就必須先找到乾淨的飲用水。等到解決了喝水的問題緊接着去找吃的、再去生火,在喝飽了以後,改善水源的問題就沒有那麼迫切,因此就變成了放在後面的事情。
    無論他如今作什麼,總之是作這個就作不了那個,他只能把不那麼急迫的事情挪到之後再說。而這個孤島就是一個簡化的社會模型。
    那若是這個時候,漂流到孤島上的不是魯濱遜一我的,而是一家四口人呢?雖然吃飯的人多了,可是你們能夠協做,不少事情就好辦了。比方說父親去打獵,母親找水,大兒子抓魚,小兒子生火。這個時候小兒子就抱怨說哥哥爲何不幫我,若是他幫我火早就升好了。面對小孩子的抱怨,做爲家長的你,確定不會把它當一回事。由於如今每一個人的事情都是急迫的,一家人不可能爲其中一件事而犧牲別的事情。
    這類簡單的分析被有的人譏諷爲「魯濱遜經濟學」。惋惜的是,譏諷他的人,纔是最須要了解這種經濟學的,由於不少人都沒法理解簡單故事背後蘊含的基本原則。
    如今咱們回到現實中,你們的需求都是形形色色的,好比我須要張信哲的磁帶,你可能須要耐克的球鞋,他可能iphone手機。每一個人的需求都徹底不同。加在一塊兒有成千上萬甚至幾百萬種需求。 面對現實生活這個放大了的孤島的時候,沒有像在孤島上那種口渴了要喝水,肚子餓的時候要吃飯這樣直接的需求信號的時候。咱們怎麼來平衡這麼多的需求呢?究竟該優先知足誰?是先知足我要的磁帶?仍是先知足你要的球鞋?該把勞動力、資本都投放在哪裏呢?
    解決之道正是咱們要說的價格體系,也就是經過生產成本、價格、利潤三者間不斷變更的交互關係來調節的。
價格體系
    當不少人都和我同樣有復古情節,都要張信哲的磁帶的時候,那麼磁帶的價格就會上升。價格上升,商家看到磁帶有利可圖就會涌入磁帶生產行業,生產規模擴大,生產出大量的磁帶來知足需求。
    那麼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以後呢,若是供給太多,彼此競爭,致使價格、利潤慢慢降低,逐漸把磁帶的價格平抑下來。就有許多的生產者被迫出局,磁帶的供應也會減小。轉過來又看,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需求變大,價格上漲。一樣的生產商又會去大量生產智能手機。
    正是經過價格體系,成千上萬種不一樣的商品,和相對供應量才能獲得有效的調節。也只有經過自由競爭的市場調節機制,才能作獲得把品種如此繁多的商品,和人們龐大的需求匹配起來。這種調節機制是徹底不可能,由哪一個我的或者組織來掌控的。
    當政府不瞭解市場的這隻看不見的手,對市場放不下心的時候,就試圖去改變或者矯正市場體系,那這個時候會發生什麼呢?咱們回頭看看前蘇聯和咱們本身實行命令型計劃經濟的時候,你們就清楚了。
    在生產的過程當中,有的生產要素是恆定的,好比說階段時間內勞動力的數量的,土地資源。因此咱們生產了磁帶就可能沒有資源生產球鞋,生產了球鞋就可能沒有資源生產智能手機。因此每同樣東西的生產,都是以犧牲和放棄生產其餘東西做爲代價的。
    當我抱怨說爲何我這麼喜歡張信哲的磁帶,可是惟利是圖的商家卻不生產了,個人抱怨實際上是不成立的。 由於只有經過價格體系的調節機制,整個社會的生產才能達到最高的效率。
    在這裏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產品的價格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咱們一般都以爲,價格就是商品標籤上的數字嘛,是由產品的生產者決定的。一瓶可樂三塊錢,那是可口可樂公司定的啊。一部蘋果手機8000塊,那是蘋果公司決定的。
    咱們剛纔說完了價格體系是如何運做的以後,咱們應該能知道。 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所決定的,反過來價格又影響着供給和需求。因此咱們要明白產品的價格不是由成本加上一個所謂合理的利潤得出來的。
    決定火車票價格的不是原來的鐵道部,決定房價的也不是房地產開發商。 決定它們的價格的,是你和我,咱們每一個人的需求。 後面咱們還要解讀的薛兆豐教授的《經濟學通識》會詳細的說到這個問題。
利潤
    說完了價格體系,緊接着咱們該說說利潤了。一提到商人賺錢,可能不少人都會表示不滿,以爲商人們都是惟利是圖的人,彷彿他們是站在了道德的對立面同樣。不過這樣的狀況在近幾年其實轉變了不少,成功的商人已經成爲了咱們全社會所追捧和崇拜的對象了。
    咱們老是覺得一家企業的利潤可以很高,可是,這隻存在於咱們的想象中罷了的。看看統計數據,美國從1929年到1977年這將近50年時間裏,全美國註冊企業的淨利潤佔國民收入的比例竟然只有5%~6%。爲了這6%的利潤企業要又要承擔多大的風險呢?若是說今年有10家企業註冊成立,那麼到第二年就只剩7家了。能活過4年店慶的只有4家,公司承擔如此大的風險,卻只能拿到這麼點的利潤,真的是很少啊。
    而就是爲了這些利潤,商人才會添置更多的設備,僱傭更多的員工,而且不斷的革新技術。就算短時間以內,某行業當中裏有暴利可圖,也會立刻涌入一大批競爭者,利潤很快便回落到平均水平。
    在自由的經濟體中得到利潤的前景就決定了商人們組織生產什麼、不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利潤的一大功能就是引導資金、人力、技術的流向,使它們的配置更加的合理。而且利潤還會給每一家參與競爭的企業施加壓力,只有增強管理、改善技術,才能提升利潤,不然他們可能連本身的底褲都賠出去。
    有不少人們和政府站在一塊兒指責企業的所謂「暴利」,由於在他們看來,利潤提升了產品的價格。但事實上偏偏相反,就如咱們剛纔所說的價格不是由生產成本決定。 利潤也不是靠提升價格實現的,而是靠下降成本、提升效率。
    由於行業中有不少競爭者,開價高的通通會出局,企業只有挖掘自身的潛力,而最終受益的是咱們消費者。就連在沒有競爭對手的壟斷時期依然是如此,我給你們延伸一下。在140年前的美國,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一舉壟斷了美國95%的煤油市場。那還了得,豈不是擁有了訂價權?能夠玩命的謀求暴利了吧?可是標準石油公司在1880年以後的10年間,將煤油價格一再的降價,從一開始的每加侖1美金一直降到了每加侖10美分。
因此生產哪一種商品最划算以及採用哪一種生產方式最適宜,這些問題都只有經過價值體系才能獲得效率最佳的解決方案。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