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http://coolshell.cn/articles/17295.htmlhtml
昨天,我看到一個新聞——雅虎取消了QA團隊,工程師必須本身負責代碼質量,並使用持續集成代替QA。 同時,也聽到網友說,「聽微軟作數據庫運維的工程師介紹,他們也是把運維工程師和測試工程師取消了,由開發所有完成。每一個人都是全棧工程師」。因而,我順勢引用了幾年前寫過一篇文章《咱們須要專職的QA嗎?》,而且又鼓吹了一下全棧。固然,一如既往的獲得了一些的爭議和嘲弄;-)。算法
有人認爲取消QA基本上是公司沒錢的象徵,這個觀點根本不值一駁,屬於井底之蛙。有人認爲,社會分工是大前提,並批評我說怎麼不說把全部的事全乾的,把我推向了另一個極端。另外,你千萬不要覺得有了分工,QA的工做就保得住了。shell
就像《喬布斯傳》中喬布斯質疑財務制度的時候說的,有時候,不少人都不問爲何,以爲存在的東西都是理所應當的東西。讓咱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分工也是同樣。數據庫
因此,爲了說完整分工這個邏輯。請你們耐住性子,讓我就先來談談「分工的優缺點」吧。編程
首先,分工(Division of Labour)應該是由 Adam Smith 在1776年的《國富論》中提出來的,Adam在那時候就觀察到分工對於手工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他將效率提升的緣由歸結於三點:後端
分工的確是提升生產力。我想到了福特公司一開始作出來的汽車幾乎買不出去,緣由有兩個,一個是成本過高,另外是生產太複雜,產能過低。因而福特公司開始把製造一輛汽車的工序分解開來,進行分工,分工給福特公司帶來的好處是:微信
因而,福特公司的生產效率大大提升,最終實現了讓每一個美國家庭都能買得起汽車的理想,同時讓美國成爲了輪子上的國家。運維
不過,咱們須要注意的是,在《國富論》中,Adam他同時也提到,分工若是過細,一樣會帶來問題——簡單重複的勞動會讓人變成一個不會思考的機器,從而愈來愈笨,進而變成平庸的無技能的人。自「分工」出現之後,爭論就沒有中止過。編程語言
Karl Max一樣認爲分工愈來愈細,會致使人的技術愈來愈差,同時,大量的重複勞動也會致使人對工做的失出熱情,產生厭倦和抵觸心理,最終會致使生產力的降低。ide
同時,還有一些經濟學家也一樣代表分工的一些缺點:
固然,奧地利經濟學家Ludwig von Mises 並不這麼認爲,他認爲,在分工所獲得的好處面前,這些反作用不算什麼。而且,他認爲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徹底是能夠平衡分工的各類優勢和各類缺點,從而能夠達到提升生產力和提升人員素質的共贏解的。
好比說,分工中的各類溝通問題是能夠經過一個標準協議來解的,造燈泡的,造開關的,造燈座的徹底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他們只因此可讓作出來的東西拼在一塊兒,徹底是經過了一種標準協議完成的。這也是爲何這個世界上有各類各樣的標準化的組織。
還有不少經濟學家對分工都有本身的看法和想法。不過基本上就是上面這些Pros和Cons了。下圖是一個PPT的兩個slids,能夠點擊看大圖(來源)
分工帶來問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變得尤其突出。其委婉地被講成是比較優點(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較優點(又叫相對優點) 是經濟學的概念,解釋了爲什麼在擁有相對的機會成本的優點下生產,貿易對雙方都有利。當一方(一我的,一間公司,或一國)進行一項生產時所付出的機會成本比 另外一方低,這一方面擁有了進行這項生產的比較優點。因而,一個國家假若專門生產本身相對優點較大的產品,並經過國際貿易換取本身不具備相對優點的產品就能 得到利益。
因而乎,分工原本想要的是——合適的人幹合適的事,可是在比較優點的狀況下,商業社會把分工變成了——不是選擇合適的人、公司或國家,而是選擇成本低的人、公司或國家。
經濟合做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2015年6月28日)對全球化這樣建議的——
「有 效率的政策的本質不是阻止失業而是鼓勵就業,若是各個國家都在收穫全球化的利益而不是開放貿易的話,那麼一些地方就會失去工做機會,固然也伴隨着在另外一些 地方出現新的工做機會,這是全球化進程不可避免的,而咱們面對的挑戰是怎麼能流暢調整咱們的流程,能爲那些新出現的工做機會找到合適的技能匹配的工人」。
通 過上面的說明,我想你能夠知道,爲何中國成爲了世界勞動力大國,而爲何當初美國科技公司進入中國的時候,首先把測試的工做放到了中國。這就是所謂的全 球化分工。同時咱們也能夠看到,像咱們中國這樣技術能力的確很是不足的國家,的確是能夠經過分工這種形式,讓咱們這些技能通常的技術人員參與一個複雜的有 技術含量的項目當中。這其中就是分工的光明面和陰暗面。
那麼,咱們想想,隨着中國的人力成本的愈來愈大,國際化的分工由於商業資本的因素,必然不會選擇中國,只會選擇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好比印度、越南、甚至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美國雅虎和Adobe不是離開中國了麼?再看看中國由於人民幣的匯率或是人力成本的上升,咱們在早幾年關了多少個Made in China的工廠,這就是全球化的分工,商業上來講,他不是找最合適的人,而是找成本最低的人。
因此,你千萬不要覺得我一提倡全棧了,你QA的工做就保不住了,就算沒有全棧,就算是你還在堅持的社會化的分工,也可能讓你的QA的工做就保不住了,除非,你能提供更低的價格。(想一想這其中的邏輯吧,人家美國人把一些技術工做(好比測試)外包到中國的緣由不是由於中國人聰明,想得周全,適合幹這個測試這個事,而是由於中國人廉價,因此,當中國不在廉價了,天然就會找更廉價的地方了)
爲何國家要從Made in China轉型?不就是由於中國早期拿到的國際化分工就是這些沒有技術含量的支持性的分工麼?也所以而造就了大量的技能很通常的工人。爲了能在全球化分工中能拿到更有質量的工做,咱們必然要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成知識密集型,必然要從支持性的工做轉變爲產出性的工做,必然須要單一技能型的技工轉變爲複合型的人才。
分工的溫牀主要有兩個,
分工的天敵主要有一個——那就是技術!
每當新技術出現的時候,一些複雜的工序會被一臺機器或是一種高超的技術所取代,無論是被技術自動化,仍是被技術所簡化,總之,之前原本須要數十人或是數百人才能幹的事,忽然之間只須要一我的就能夠幹完了。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的釋放。因此,你這就是咱們常聽的——科技是第一輩子產力!
因此,當你面對一些難題的時候,好比線上的故障,或是一個複雜的軟件生產活動,你是要加更多的流程更多的人呢,仍是要用技術解決問題呢?一邊是溫牀,一邊是天敵,你想好了嗎?
分工是必然的,由於很簡單,你不可能一我的幹完全部的事情,因此必須要分工,分工不是問題,而問題則變成了——什麼樣的分工是理想的,是優雅的,是有效率的?
對於分工來講,通常來是一種組織和管理形爲。就目前來講,現代的公司有兩種分工模式,分別是Control 和 Commitment 這兩種分工。
這麼說吧,
基於技能的分工已經是過去時,而基於 Commitment 的分工是更有效率的分工的將來。你能夠參看McAlister-Kizzier, Donna. 的文獻 「Division of Labor.」 。
我說了這麼多,不知道你看懂了我想表達什麼沒有?我不強加個人價值觀,只但願你本身問本身幾個問題:
1)做爲工做的人,在分工中你會怎樣選擇?是成爲一顆棋子,一顆螺絲釘,仍是成爲一個多面手?
2)做爲工做的人,當你選擇工做或任務的時候,你是選擇作支持性的工做,仍是作產出性的工做?你是選擇作勞動密集型重複工做,仍是作知識密集型的創新性的工做?
3)做爲老闆,你是想要什麼樣的員工?聽話的只會加班和乾重復工做的勞動力,仍是有責任心的爲企業和產品負責的員工?
4)做爲老闆,你是想經過分工釋放低端員工的生產力,仍是經過科技或技術去創造更NB的生產力?
5)做爲老闆,分工中的問題,你找到比較優的解了嗎?好比,對於不一樣團隊間的協議,你找到了嗎?
可能,在不一樣的狀況下你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可是對我來講呢,不管是什麼狀況,我都只會有一個答案。
(全文完)
歡迎關注CoolShell微信公衆帳號
(轉載本站文章請註明做者和出處 酷 殼 – CoolShell.cn ,請勿用於任何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