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和Docker秀恩愛?容器技術公司怎麼看?

火到發燙的容器領域,「Docker」這個既是公司名稱,又是開源技術的單詞,出鏡率簡直不要過高。在剛剛過去的雲棲大會上,Docker和阿里聯手秀了一波恩愛,宣佈阿里雲成爲Docker在國內的第一個官方合做夥伴。架構

具體合做包括——工具

  1. Docker公司選擇阿里雲平臺做爲其Docker Hub在中國運營的基礎服務
  2. 阿里雲得到Docker Engine商用版以及Docker DataCenter運營權,併爲Docker客戶提供企業級支持和諮詢服務
  3. 阿里雲成爲Docker官方支持的雲服務提供商

看到阿里雲和Docker的熱烈擁抱,關注容器技術的朋友可能已經放下了手裏的瓜,着實爲國內衆多容器技術創業公司捏了把汗,「大魚吃小魚的戲碼會不會在雲計算領域再次上演?」阿里雲

在好雨看來,如此擔憂,大可沒必要。編碼

從市場角度看雲計算

容器技術市場正處於成長初期,阿里雲和Docker達成戰略合做,不只證實了容器技術方向上的正確性,爲整個容器生態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進做用,也爲專一容器技術的創業者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設計

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容器技術這一市場體量足夠大、機會足夠多,在這個生態中被大魚吃掉的每每不是小魚,而是懶魚,短時間內幾乎很難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部署

從技術層面看產品

Docker的確是一種很是優秀的容器技術,但在整個容器結構上,編排工具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甚至要超過容器技術自己。若是Docker是集裝箱的話,在雲計算這艘巨輪上,如何擺放這些集裝箱才能更有效的利用甲板上的空間,讓巨輪簡單而優雅的航行,或許纔是咱們更應該關注的問題。自動化

咱們有理由相信,以Docker爲表明的容器技術+以Kubernetes爲表明的編排工具纔是目前雲計算的方向所在。Docker自沒必要多說,而Google開源的容器集羣管理系統Kubernetes,在15年深耕細做的發展和生產實踐中,已經成爲被最普遍使用的編排工具,儘管包括Docker官方編排工具Swarm在內的不一樣編排產品競爭激烈,但行業中通常都以Kubernetes做爲容器的默認編排引擎。集羣

從技術落地看

任何一項雲服務產品和服務,都不可能單純的依賴一兩項開源技術,自主設計、編碼、研發纔是支撐起產品和服務的決定性工做。包括SDN、SDS、LB、應用引擎、微服架構等等一系列產品和服務所需的技術支持,都是容器技術公司必需要沉下心來思考的。如何「以應用爲中心」,將各部分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總體設計,提高如應用核心的包裝、容錯和自動化問題,實現如多租戶多機房管理、一鍵部署、服務高可用、彈性伸縮等用戶需求,也是須要咱們不斷努力的。

(Docker和Kubernetes僅佔好雨平臺編碼量的20%)

另外咱們也須要清楚認識到,技術革新的腳步從未中止,也許有一天Docker、Kubernetes都會被更好、更新的技術取代。做爲技術驅動型公司,除了技術上的不斷探索和進步,將解決用戶問題放在首位,真正站在用戶角度去設計產品、設計體驗,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的宣傳自身技術優點,纔是競爭力的核心所在。

打造更完整的容器生態,將技術創新轉化爲客戶價值,須要每一家容器技術公司的共同參與,訪問www.goodrain.com,瞭解好雨爲此做出的努力。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