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故障情景簡要:linux
用戶使用兩塊盤組成一個raid0,其中一塊盤亮黃燈,被raid卡踢出後,raid崩潰,下面重點敘述一下當時搶救數據的狀況。
用戶使用的硬盤是兩塊SAS 300G,先把硬盤從機器中取出,而後經過SAS HBA的方式直連到win的環境下,並在磁盤管理中將硬盤標記爲脫機狀態,以保證操做過程當中是隻讀的,保護原始數據的安全。
在將兩個硬盤底層全部扇區都鏡像出來後,經過文件系統分析盤序和條帶大小,使用軟件虛擬重組的方式將原始raid環境搭起來後,再進一步解析ntfs文件系統後終於看到了數據,這時候新的問題出現了,這麼直接把數據拷貝出來後,原始的系統和應用都須要從新部署,並且由於沒有了軟件服務商的支持,實施起來不太容易實現,因而想着把搭起來的raid再完整的遷移到新的raid環境中,就能夠作到和損壞前同樣。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對於新的raid環境客戶吸收了教訓,決定使用三塊盤組建raid5,這樣就算一塊盤出現問題離線了,raid也能夠處於降級狀態,不會馬上崩潰,給了使用者替換新硬盤的機會。
在安裝了支持raid5的新raid卡和插了新硬盤後建立了一個raid5的卷,如今開始研究怎麼把作出來的數據遷移過去。
數據遷移狀況概述:
由於服務器前面板由raid卡來管理,因此直接插個新盤上去是不會在系統下直接識別的,須要在raid卡下建立raid後纔可使用,並且限於單盤容量的問題,不能採用這個方案,因而研究別的辦法。
因爲服務器前面板有個DVD光驅,並且如今的服務器光驅和主板都是採用sata通道鏈接,因此能夠把機蓋打開使用上面的sata口,鏈接一塊sata硬盤,在pe或者linux live cd模式下就能夠回遷數據了,並且這是速度最快的方法。可是在咱們準備實施的時候發現這個機器使用的sata不是標準大小接口類型,而是mini sata,由於手裏沒有現成的轉接卡,因此這個辦法也不行,其實在數據量不大的時候也可使用USB方式去作,可是由於如今絕大部分服務器的usb還停留在USB2.0 速度太慢,對於大數據量,時間上不可接受。
最後的最後咱們絕對使用一種新奇的辦法回遷數據----走網絡。
這時候須要先啓動個linux live cd 通常咱們都使用linux system rescue cd,在linux啓動完成後ifconfig配置下服務器的ip,而後咱們將作出來的數據放在一個win 2008 r2的機器上,在win環境下開啓nfs服務(默認是關閉的)「服務管理器--角色--添加角色--勾選文件服務—勾選網絡文件系統服務進行安裝,第一次安裝完成以後須要重啓一下計算機」
重啓完成後咱們對存放鏡像數據的文件夾進行操做,右鍵—NFS共享標籤頁裏面勾選共享此文件夾,而後有個重點是在權限裏面勾選容許根目錄訪問,訪問類型選擇讀寫。
Win端的設置完成後,咱們再看下linux端的設置,ifconfig查看當前網絡配置。
由於咱們須要分配個ip給他,在這裏咱們分配網卡「enp4s0」, ip地址分配成10.3.12.3 子網掩碼爲255.0.0.0,使用以下命令:ifconfig enp4s0 10.3.12.3 255.0.0.0 而後再使用ifconfig查看ip地址。
配置好ip以後,查看一下網絡是否連同,命令:ping 10.1.1.1 ,
再查看10.1.1.1機器上的NFS共享的目錄是否可以訪問,命令:showmount –e 10.1.1.1。
源機器和目標機器如今已經鏈接通,在linux建立一個目錄 mkdir /mnt/bysjhf
建立好以後,咱們將鏡像出來的數據掛載到linux下新建立的文件夾下mount 10.1.1.1:/data /mnt/bysjhf –o nolock
掛載好以後,查看一下掛載點信息 df –k
肯定已經掛載好以後,進入這個文件夾,查看一下文件夾裏的鏡像文件:windows
root@sysresccd /mnt/bysjhf % ls安全
並查看硬盤及分區信息:fdisk –l
確認好源設備和目標設備以後,進行鏡像操做:服務器
dd if=/mnt/bysjhf/data.img of=/dev/sda bs=10M
在千兆網環境下NFS的速度可以跑到70M/S,這已是一個很理想的速度,在等待dd完成後,咱們重啓ibm X3650服務器,並選擇raid引導,期待的windows啓動頁面終於出現了,前面的辛苦沒有白費,數據完整的遷移成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