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上海走一回——《環繞上海》讀後感3533字:
都說海南島沒有冬天,其實,在年底陰雨霏霏、連月不開的日子裏,這裏輕寒逼人、濃潮侵人的感受一點也很差受。在這樣的時候,捧着一本特別的書,和一名美國人一塊兒環繞着二十年代的舊上海走一回,能夠暫時忘記現實的陰鬱,有一種踏實而又溫暖的美妙體驗。讀罷掩卷,餘味綿綿。
做者哈羅德·師克明,於1920年代從美國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上海,開啓了他環繞上海的觀光之旅。他從上海乘住家船遊歷了蘇州、杭州,又乘汽輪船沿長江遊覽武漢三鎮、九江、安慶、南京,又遊了舟山羣島普陀山,後回到上海租住在一戶四口之家裏體驗生活,最終離開上海回國。做者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本身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見、所聞、所歷、所感,像記錄片同樣展示了那個年代、那些地方人們的生活、面貌、風俗。
這裏,不說師克明所看到的沿途景象,讀者在讀書時都可以讀獲得。單說說讀到一些地方本身的感覺。
師克明初來上海住在南京路邊的東方大酒店,南京路晝夜不停的噪聲,讓他覺得遇上了全國性記念日,到第三天,他終於認識到這樣的聲音是這個地方的常態以後,竟然「進入了中踏實、無夢的睡眠。」他說:「我第一次贏了,從睡眠的角度看我已經成爲一箇中國人。」(P014)讀到這裏,頓時以爲這位美國人有些幽默可愛。
師克明在租住家船時,說好連船長一塊兒四個船伕。結果這是中國的住家船,船長是一家之長父親,船伕是船長的兩個兒子,船長的妻子和大兒媳婦。這一點師克明有上當受騙的感受,但他仍是入鄉隨俗,接受了這個現實,他把船長取名爲「拿破崙」,船長的大兒子稱爲「大副」。觀察了船長的豐富經驗與領航能力,觀察了船長對小兒子的懲罰,和船長的小兒子成了朋友。當他發現船長的那個捱了打絕不反抗的小兒子阿胖「頗有學問」時,他寫道:「若是世上全部像阿胖這樣的人都能擁有別人的優勢,那麼其餘那些具備這些優勢的人很快就不是阿胖的對手了——這種使人不安的想法有時候會給咱們每一個人帶來煩惱。」(P048)讀到這裏,以爲這是典型的美國人的煩惱,當他們認定一我的該笨的時候,結果發現這我的比本身還聰明,所以就不爽了。當今美國在世界上這制裁、那扼制,彷佛都有這種煩惱的思惟影子。html
他在住家船上看到船家在水裏打撈煤渣的情景時,寫道:「看到此情此景,還有誰會只是知足於在遙遠的書齋裏作一名只會分析形勢、只關心政治和國家,或只研究遠古王朝的旅行家?」「我看到了在不遠處,一名年輕的女孩寧靜地坐在船頭,絕不躲避,絕不隱瞞。忽然,我熱淚盈眶。由於這是信仰和但願,遠遠超越了那些講述哪些王朝最強大、哪些王朝最驕傲的故事。」(P042~043)打撈汽輪船上丟到水裏的煤渣,這因生計艱難而作的工做,由於所作的人從容、淡定、安詳的工做姿態,對做者便產生了如此大的觸動。這大概就是生活的魅力!
師克明如此描寫他看到的長江:「這條河流的偉大神靈想必十分包容咱們這些微小的人類。一萬年以來,她用本身黃褐色的偉大胸懷容納了成幹上萬的帆船,使長江成爲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水道。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659.html)這種平底帆船運輸已經延續了漫長的歲月,但這條河流如日中天的盛景纔剛剛開始。這條偉大的河流如今已經成爲一條國際‘高速公路’。不久以後,其航運貿易將日新月異。與此相比,此前中國整部外貿歷史都將黯淡失色。」(P077),我想,他比不少當時的中國人,比那些依賴長江謀生的人,更深入地理解長江的經濟價值。
在南京看到舊時科舉考試,考生們住的窄逼的空間時,師克明寫道:「在個人心目中,他們不該該遭受如此這般光線昏暗、空氣不流通的困擾。」這就像他看到「拿破崙」打阿胖,阿胖沒有任何反抗而感到驚訝同樣,不瞭解中國。在舊時,讀書人可以走進那個光線昏暗、空氣不流通的小格子間,是多麼快意的事情啊!
在南京,師克明認識到,「手工絲織品的需求正在縮減,」而南京的織工還在努力地工做,他寫道:「不管咱們會遭遇到怎樣的困難,但願咱們像南京的織工同樣,作好敢於面對的準備——用出色的工做業績和不可打敗的人生觀做爲咱們的盔甲。」(P133),這也是師克明可愛的地方,他可以從普通人的普通行爲中,找到勵志的力量。
在普陀山,當看到不少善男信女匆匆往返時,師克明寫下這樣的文字:「這裏的確很美。然而面對於此,爲何我總以爲這喜悅之情中又帶着傷感?又爲何我這心跳加速、急於表達的意願卻又伴隨着雙脣緊閉?」「先師們的偉大理念在由少數人到多數人的傳播過程當中,彷佛總會變得愈來愈侷限、愈來愈受到約束。看到人類社會的發展具備這一特色,既是真實的也是悲哀的。基督教最堅實的根基是服務和博愛,它所遭受的不幸要比其餘宗教少,但咱們只會對此感到謙卑(咱們中有誰會說他可以徹底理解先師的簡單教義學說呢?)。宗教就像文明,畢竟它是少數偉大基本觀念的結晶。我想,咱們將這些基本觀念分化、再分化,就像中國農民的田地被不斷分割,最終大部分被開闢成無用的路徑,用來種植的土地愈來愈少,這並非先師們的錯。」「不過,若是歷史的車輪繼續向前,咱們能作的只是繼續嘗試打破自身毫無用處的邊界仰望...爲何,當時,或.....」(P152~153)。這是一個美國人看清楚中國人的信仰基於功利的目的以後的反思,他把這種狀況歸由於人們對先師觀念的片面理解,並寄但願於未來的人們,隨着歷史的進步可望「打破自身毫無用處的邊界仰望」。讀到這裏,爲這我的的真誠所感動,爲信仰動真感情的人讓人尊敬。
仍是在普陀山上,師克明看到白牆上的塗鴉,說「本來覺得它多是在關海洋或天空或天然一些古雅、迷人的詩詞,這在中國寺廟與佛塔上最爲常見。」(P158)。結果,上面寫的是吳某或孫某在這裏停留喝水兩次。這是一個外國人在那個年代,對有的中國人好處處塗鴉「到此一遊」的委婉批評!
師克明在普陀山碰見一間乾淨的寺廟房間、一個乾淨的胖和尚,那地面乾淨得他都不敢用腳踩上去。和尚說「或許只有外國人才會買賬。(注意並認可這裏乾淨)」,師克明對翻譯說:「告訴他,我住在離這裏三萬五千裏遠的地方。但不管如何,我會把他的寺院帶在身邊。(P164)」因而用了幾個傍晚畫下那裏。這種發現美、感覺美、珍愛漂亮的態度,使人喜好。
仍是在普陀山,夜晚,師克明和一個退休的住持在寺院裏聊天。他寫道:「一位上身赤裸的僧人在庭院一邊,一位美國人站在另外一邊,還有一位中國「男孩」蹲坐在門道的陰影中,準備在必要時提供翻譯。從右側山谷中一座宏偉的寺院傳來陣木魚中空、遙遠的鼓聲,還有僧人們吟唱佛經的聲音。他們的聲音時而高亢,時而低幽。我想起了曾經見過這樣一個場景,一陣驚喜涌上心頭。‘這就是我曾經讀到的東方故事裏的場景!’」這時,做者激動得顫抖,他想起一些關於宗教的問題想和那們住持討論,住持回答他的話是:「今年的馬鈴薯收成很好。」因而,做者說:「我笑了,但並非對着那位年長的住持笑。他給煙管從新灌滿了一小碗水,又開始在月光下平靜地吸菸。我是對着一位美國人笑,在與中國人平常親密接觸四個月後,他依然在期盼新奇與複雜,而這裏更多的倒是真實與簡單。」從這段自我解嘲中,又一次看到做者的真誠與可愛。他轉而向住持談論與普陀山有關的現實問題,結果獲得了宋太祖求子的故事。當咱們對一些人事抱有不切實際的指望時,不免失望。但別灰心,換一個角度,總可以得到本身想到的東西。
師克明在小房子裏度過在中國最後的一段時間裏,最打動個人是他和房東家五六歲的小女孩阿宗的友誼。他先給小女孩蘋果,由於長相差異,差一點把小女孩嚇哭了。後給小女孩買木鴨子,贏得小女孩的好感與接近。爲了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友誼,他任由小女孩破壞本身的畫做。(P193~194)。做者有一顆多麼溫暖和柔軟的心啊!對那個年代的中國小女孩阿宗來講,這當是她人生最美好的奇遇。
這真是一本很是好的書。在書中,還能夠看到一個外國人與算命先生的有趣接觸;與女香客的一場正面衝突;與翻譯阿周關於土豆、關於行李、關於租房等一些事情上微妙的差別。能夠跟着做者在西湖船上夜裏聽笛聲;在九江街頭看景德鎮瓷器、寺廟看驅鬼;在漢口市場看當年的聲色娛樂;在安慶外國人的醫院瞭解中國人對「全屍」的執着;在普陀山看1920年代中國的佛教。能夠沿着運河、沿着長江看當年沿岸的世界,船上人家的生活;看他的翻譯神奇地生病又神奇地治癒。聽外國人怎麼講中國灰姑娘的故事、怎麼講濟公活佛的故事、怎麼講宋太祖的故事、怎麼介紹南京的歷變遷。……這個外國人的眼睛就是一個廣角鏡,照見了那個時代那些地方的真實狀況,還用清新淡雅的文字把所照見的記錄下來,讓讀者有機會與當地、當年不期而遇。甚幸!
寫下了這些話,彷彿環繞1920年代的上海走一回以後滿載而歸,竟然在陰霾的日子裏感受到內心陽光普照,溫暖而又寧靜。.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