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易懂雲計算(轉自天涯感謝原樓主iamsatisfied)

若是把計算機工業發展的歷史作一個簡單的回顧,以前能夠大體上劃分爲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由IBM爲表明的大型機時代。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微機(PC)時代。在大型機時代,計算機屬於少數IT精英人羣的玩物。因此有些人就想把這種計算機的設備和技術推廣開來。接下來逐漸的,IT領域就成爲Intel和微軟的舞臺了。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發現PC的推廣形成了一些問題。好比,它的功能(計算及存儲)彷佛老是過剩的,而且軟件的管理和數據的管理也會經常成爲麻煩。一開始在九十年代人們提出:網絡就是計算機,代表互聯網使得計算重心發生轉移。至於轉移到什麼地方,大體上被認爲會是一些服務器。不過整體上當時這方面是比較模糊的。在這一時期,馬克安德森(網景公司)和Sun公司是明星。遺憾的是他們均被傳統PC勢力反撲。就這樣又過了好幾年,彷佛平淡無事,但又暗流涌動。接下來服務器集羣、分佈式系統、網格等概念前仆後繼,直到「雲」的提出。 雲計算本質上是把計算工做交託給遠方的服務器和專業人員。計算機有兩個基本的內涵,一個是存儲(數據相關),一個是控制(軟件相關)。當這些交到遠方的「雲」以後,普通用戶就能夠下降不少的計算機維護及管理工做,而能夠專一於使用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回顧一下,從大型計算機時代---》PC時代---》雲時代,就像是《確定、否認、否認之否認》的歷程。 若是談到這些雲技術,不少人會想到後臺的數據中心、服務器、平臺開發及維護人員等等,但另外一方面,終端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實際上「雲」和「端」是成對出現的,有你就有我,而且,若是厚此,則必須薄彼。因此在雲時代,「雲」厚重,「端」則必須輕薄。若是傳統臃腫龐大的PC還活的很滋潤,那麼雲時代其實是不可能被開啓的。由於若那樣的話,計算重心仍是在終端(PC),並經過軟件下載(購買)、升級、存儲設備購買等等方式來實現。最多軟件公司提供一些技術支持,但一切仍是須要客戶去學習、操做。 因此,「端」的重要性必須被足夠重視。在Amazon公司的戰略中,Kindle fire的研發被放在一個最核心和機密的位置。也許不少人以爲那不就是個平板電腦嘛,國內臺電昂達什麼的不是也生產的很High。但Amazon推廣Kindle Fire是爲了其「服務」開路的,而服務纔是雲計算時代的靈魂。反觀PC時代,微軟也是試圖經過其Windows來「爲人民服務」,因此歸根結底仍是一個計算重心的問題:究竟是在誰的家中、在誰的主場、在誰的地盤上而且以什麼樣的方式。有人說微軟也有云服務、邁向雲轉型。不過,微軟若是會跳舞的話,他跳的是PC Style,而不像亞馬遜那樣跳的是雲Style。因此邁向雲時代等於微軟本身革本身的命,而且須要放棄掉the way of Windows。這多是至關艱苦的,由於人最難打敗的敵人就是本身。鮑爾默說微軟的將來是「設備與服務」。對比一下,他瞄準的正是Amazon。 平板電腦雖然是一個雲時代終端利器,然而它仍是不夠完美,由於給它配個鍵盤,它又成了「一臺PC」。而且由於它夠大,它就有足夠大的自我膨脹的餘地。因此咱們觀察Surface或者其後續Pro,發現它們在概念上是最接近PC的設備。因此它們由微軟製造出來,在邏輯上很是通順的。真正完美的雲端利器,是智能手機。由於它夠小,而且限於人類手掌及攜帶,它不可能被作的太大。因着通訊的須要,它對實時性要求很高,所以不能夠給本地軟件過多想象和發揮的空間。因此它是一個理想的「瘦終端」。儘管它正在愈來愈肥,好比愈來愈大、分辨率愈來愈高、性能愈來愈強、存儲容量愈來愈大,但先天決定了,它不可能長的太大,好比被極客們用來做爲編程工具。就像一隻荷蘭豬永遠不能長成一匹斑馬同樣。因此智能手機最終將成爲開啓雲計算時代的鑰匙。 雲計算時代的操做系統 Google的將來究竟是Chrome OS仍是Android?Google的將來應該是其雲服務,好比搜索引擎、APP和地圖。可是Google把Chrome OS或者Android放在戰略高度,也是合情合理的。就像Amazon把它的Kindle Fire放在覈心機密的地位上同樣。由於雲和端是必須成對出現的。 端雖然微小,但它對其背後的「雲」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將來雲計算時代,對Google來講,終端究竟是Chrome OS仍是Android,會影響到它關於雲的設計與部署。Chrome OS依託於Web和Html5,它是一個更加輕量化的操做系統,比較符合標準的關於「雲計算時代終端操做系統」的定義。Android略肥了點,也略龐大了點,它更接近於傳統的PC操做系統。就好比Chrome,在Chrome OS中,它就是一切;但在Android中,它只是一個瀏覽器。在三星公司最新定製的Android系統中,引入了相似Windows那樣的多任務窗口。想一想看,若是再加個鼠標,它就快要變成一臺PC了。 因此Chrome OS和Android之間牽扯到了雲計算的理念之爭,儘管他們是同門師兄弟。大師兄Chrome OS是Google門下的忠實的開門大弟子,嚴謹執行師傅的理念和信條。但小師弟Android則圓滑不少,一個不留神,它就可能由於吃得太胖而向PC轉變;師傅若管的嚴一點,它就又能夠被約束成爲「只爲網絡及雲計算而存在」的瘦終端。與Android相比,Firefox OS更像是雲時代的手機終端。Google應該也想作Chrome手機,只不過可能因爲Android太火而只好做罷。 這種理念之爭人們並不陌生,其實就是「小我」和「大我」之間的關係問題。相對於PC計算,雲計算有種自然的「捨棄小我、成就大我」的傾向。可是小個人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蘋果搞出不少i字頭的東西,連Cloud(雲)也要小i牽出來。這個也算是符合人性的。胖一點的終端更能知足人們的消費心理,哪怕只是拿出來炫耀。而且不少時候,冗餘是設計上的必需品。就比如人體脂肪。若是設想一下微軟發力於手機終端的結晶體,那必定會是肥頭大耳了。聽說WP8手機還能夠用來編寫微軟的Office文檔,至關強大。 Android的一大特色是能夠被定製。被定製後的Android是爲應用商店服務的,就好比Amazon定製過的Android。國內不少有點實力的廠商定製Android,是很好的思路和實踐。一方面對這個操做系統瞭解的更加深刻,另外一方面,會促進UI界面和用戶體驗的優化。不過在最重要的「應用」(也就是雲服務)這一環節,廣泛比較欠缺。但這一起纔是圍繞Android造成核心競爭力的區域,因此足以引發重視。小米CEO雷軍就指望能經過應用和服務賺錢,不靠硬件,但如今還沒能實現。 阿里巴巴多是國內最可以模仿Amazon的企業,它們都是搞電商出身,技術能力也都很強。一樣是電商出身的京東最近也在搞雲計算。阿里搞的雲OS與Amazon定製過的Android很像,都與Google的Android不太兼容。這跟魅族或者小米定製過的Android有很大不一樣。也就是說,阿里的雲OS目標與Amazon的類似,是瞄準「應用商店級」的。幾個月前阿里雲OS與Google之間的衝突鬧得沸沸揚揚,但人們對這一事件的解讀有很大的誤區。 Google是支持別人在它的Android上建造本身的東西。在雲時代的終端操做系統這塊兒,它的親生兒子其實是Chrome OS,Android只是個收養的娃。或者能夠把Android比做一輛Google設計的公共汽車,誰均可以乘坐;並且車門上寫着「歡迎」兩個字。但Google對其Android的約束在於其Google Play(前身是Android Market),也就是說:應用商店。那個纔是Google關於Android戰略的商業命脈。 當定製Android時,深度的定製並打造與Google Android不兼容的應用商店,這個Google也是許可的,儘管會帶來競爭。但阿里的問題是它選擇宏基這家OHA(開放手機聯盟)成員,而OHA在本質上是Google Play的護城牆。因此Google纔會對宏基發出「OHA除名」的威脅(Google並無去直接挑戰阿里)。Google這麼作是名正言順的。實際上,Amazon推廣Kindle Fire時,在硬件製造環節遵照規矩,Google就不會去反對它。 國內軟件企業如何應對雲時代 關於當前雲計算的一個事實是它還比較稚嫩。因此短時間內,至少,不要對基於它的產品的盈利能力有過多的期待和要求。查考一下雲計算元老之一Amazon公司,相比其它IT企業,當前它的盈利能力是至關弱的。蘋果的iCloud也是公司將來的核心戰略,不過它短時間內仍是主要靠銷售硬件終端(好比iPhone)來賺錢。 在PC時代早期,軟件的生產和銷售與傳統工業產品同樣,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結構,而且主要是單向的。九十年代以後,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不少軟件公司推出了其軟件產品的「網絡版」。在雲時代,若按着SaaS(軟件即服務)的觀點,能夠看做是這些網絡版軟件再進行一次架構上的升級,使得計算及存儲的重心完全遠離終端,而放到遠端的服務器上。而且另外一方面,SaaS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是軟件生產商和使用者的距離被空前拉近了,這樣就能及時反饋使用者的需求和建議,並進行升級。就比如傳統軟件是房地產開發商,蓋好了房子讓人進去住。但云時代的軟件廠商像把本身的房子蓋好,而後讓千千萬萬的使用者搬進來一塊兒住。(好大一個房子。) SaaS對軟件開發商的技術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爲了下降雲計算開發的複雜度,大的而且有實力的IT公司面向企業用戶推出PaaS(平臺即服務)和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使得他們不須要對計算機集羣的底層設施(如存儲器管理或者Linux系統)有過多的瞭解。到了這一步,之前Sun公司的那句「網絡就是計算機」的著名論斷才漸漸浮出水面。 國內軟件企業若想應對雲時代,首先考慮本身的消費羣體是哪些。若是是面向普通消費者(我的用戶),那麼就應當首先考慮面向移動終端(主要是智能手機)的開發。第一個緣由,手機很便宜,也很廣泛,第二個,人們伴隨手機的時間大大超過與PC所共處的時間。但若是是面向企業用戶,那麼根據具體狀況選擇面向手機、平板或者PC。若是雲軟件是面向桌面的PC終端,那麼一開始須要讓用戶體會到它的更低的價格和更好的服務。若是用戶比較滿意,接下來他們可能會採購更加輕量化、也更便宜的終端(客戶端),好比Chrome OS筆記本、Android平板、iPad等等。若是到了這一步,PC之路就回不去了,雲軟件企業也才能得到更豐厚的利潤,好比千方百計攫取企業用戶在終端部署和升級時成本節約下來的那一部分。可是第一步是最艱難的,也就是讓部署了PC的企業用戶使用雲服務。每個立志於雲計算的IT企業都應當對輕量級終端的推廣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至於這個終端移動或者移不動,那卻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永遠都是:它足夠便宜。 智能手機生產商如何應對雲時代 爲了迎接雲計算時代,終端的生產和推廣是很是重要的。智能手機使得手機廠商由傳統的「通訊終端製造商」搖身一變爲「智能設備製造商」。不過,雲計算時代要求終端夠輕夠薄,因此在終端操做系統的選取上應當避免臃腫的傳統操做系統。這兩年微軟WP手機賣的很差,其中一個緣由是由於在思路上它有點傾向於「小PC」,因此不符合雲時代的內在要求。 相比較Firefox OS或者Web OS等,Android和iOS比較相似,像是雲時代終端操做系統的折中方案:一方面它們都可以提供部分相似PC的操做體驗,另外一方面它們又是互聯網終端,離開網絡用處就很小。Android和iOS的興盛是有緣由的。當經歷過漫長的PC時代,並在Windows的薰陶下,人們已經有了不少PC的操做習慣和體驗,它們很容易被順延到新的智能設備之上。 在將來,等雲計算成熟穩定了以後,不排除有更加輕量化的手機操做系統流行的可能性。但當前,Android是智能手機生產商的首選。有軟件實力的廠商會對它作一些修改和定製,好比三星定製的Android已經開始有多任務窗口,這多是短時間內的一個趨勢。不過整體上,因爲雲的緣故,系統廠商將Android複雜化和PC化的方向並不會走的太遠。手機生產廠商在這方面沒有太多能夠發揮的餘地。 相比較軟件,手機廠商更應當在硬件上發力,好比保證質量、性能、升級,以及外觀設計。高配置的硬件永遠是有市場的,即使性能過剩。這就比如收藏,有人花錢購置日本武士刀,但歷來不用,只用來賞玩,知足心理須要。 互聯網及應用是智能手機的生存之本。互聯網企業須要智能手機來推廣其服務,因此他們對智能手機很是感興趣。其中有些甚至想親自上陣,本身生產手機。不過互聯網企業生產手機是有風險的,好比,品牌認知方面容易發生混淆:畢竟硬件和軟件跨度太大。另外一方面,從PC時代來看,軟硬件分工是很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不少互聯網企業試圖作手機,但最後都退縮了。傳統的手機制造商若想涉及應用和服務,也存在一樣的問題。互聯網企業和智能手機生產商既是鬆耦合(與傳統的《微軟---PC製造商》的關係相比),但又密切相關: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互聯網企業在推廣雲計算終端設備(好比智能手機)時的動力明顯比傳統軟件廠商要強不少,即使不能身體力行地幫忙,也至少表達不少精神上的支持。好比,天涯就把不少關於智能手機的文章放到了首頁。 雲計算時代的軟硬一體化 從大型機時代開始一直到今天,若是一個企業購買了IBM的服務器,他就購買了IBM的服務(至少是一部分)。反之亦然。這種設備和服務捆綁銷售的相似概念是軟硬一體化,體現最明顯的是蘋果。IBM和蘋果這兩家公司彷佛大相徑庭,其實有相通之處。 IBM是面向企業用戶市場的。其服務器及企業信息化解決方案主要面向大企業,或者那些資金充裕的企業。其實服務器及信息化方案並不是只有IBM在作,惠普戴爾等也生產服務器,可是IBM面向的是大客戶,好比銀行等。與之相比,蘋果則是面向我的用戶的,其電腦產品及智能設備是瞄向那些收入較高的消費羣體。與IBM同樣,蘋果公司既生產硬件,也生產軟件,二者不可分割。蘋果電腦剛誕生的時候是以新銳面貌、勇於挑戰權威(當時的IBM)的形象出現,但是它最終仍是走上了與IBM相仿的道路。 在企業用戶市場,正在效仿IBM的公司是Oracle。Oracle自從收購了SUN以後,就可以像IBM那樣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從硬件到軟件。目前Oracle仿的仍是比較成功的。而在我的用戶市場,正在效仿蘋果的,是微軟。微軟正試圖打造屬於本身的硬件設備,並連同其軟件產品一塊兒賣給消費者。因此能夠分兩組,每組兩個成員:《企業市場---IBM---追趕者:Oracle》。《我的市場---蘋果---追趕者:微軟》 像這種軟硬一體化的經營模式,目標是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及服務,所以價格也應當比市場同類產品更高。這種模式的特色是強化了品牌。若是把一個產品可以讓消費者心滿意足的因素分做三個等級,那麼大體上是這樣的:1,低級:過硬的質量。好比諾基亞抗摔。2,中級:更高的科技含量。好比1080P分辨率、5.5寸大屏、四核1.6(按當前的水平)。3,高級:更高的品牌含金量。好比,蘋果。 蘋果的4寸小手機之因此賣的火,由於它提供給消費者的是最高一級的心理知足感。因此它能打敗不少硬件性能很高的手機。這種品牌感的創建與其軟件硬件一體化的模式密切相關。不少人質疑蘋果的輝煌到底能持續多久,實際上看看IBM,就知道蘋果再火上許多年,並不是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質疑者主要拿出諾基亞的例子。這個類比是不穩當的。諾基亞的問題是他夠硬(好比抗摔),可是不夠軟。諾基亞很火的時候,是在智能手機的早期,那時的智能手機基本上還算是「通訊硬終端」。正因諾基亞軟件能力不強,最後才與微軟結盟。因此它不能像蘋果那樣經過軟硬一體化來創建品牌美譽度。 在雲計算時代,軟件硬件的捆綁式經營銷售會愈來愈廣泛,Amazon公司的Kindle Fire平板電腦就是個例子。這些公司相信:一體式的方案能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以傳統的IT企業爲例,IBM經過軟硬一體帶給了那些大客戶安全感;蘋果則經過軟硬一體帶給了果粉們知足感。另外一方面,在雲計算時代,終端其實是雲服務的開路先鋒。因此雲時代有一種軟硬兼顧的內在要求。好比Google強力推廣Android系統的手機、平板和Chrome系統筆記本,甚至收購了摩托羅拉爲硬件製造留條路。這種一體化的經營方式必然帶來服務質量的提升。 國內小米等也在試圖作軟硬一體。硬並不難,軟纔是有點難度的(以諾基亞爲例能夠知道這點)。而且在軟的難度係數中,技術不難,創意難。 軟硬兼顧時的品牌經營 一方面,互聯網企業爲了推廣其服務,想親自入場參與終端的設計、生產和銷售,另外一方面,手機廠商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添加網絡服務內容。互聯網企業(或者軟件企業)生產手機或者其它終端,其障礙主要在品牌這一塊:容易引發品牌混淆。 解決的辦法能夠參考微軟,它主業是生產Windows軟件,當生產家庭遊戲機,起名Xbox,生產平板則起名Surface。亞馬遜的平板被稱爲Kindle Fire。對比之下,華爲生產手機,依然叫「華爲手機」,這樣容易產生迷惑。中興之前生產「中興手機」,如今正試圖創建新品牌Nubia,是一個很好的嘗試。(Nubia = Nokia + Lumia ?) 除非像IBM或者蘋果那樣,軟件和硬件一一對應、密不可分,這個時候能夠用同一品牌來指代產品。互聯網企業不具有這樣的條件,他們的互聯網產品能夠運行在任何網絡終端之上,也就是說,若按着集合論,他們的軟件產品是硬件產品的一個「超集」,這個時候品牌就當分開。按照這個觀點,騰訊不生產「QQ手機」,Facebook不生產「facebook手機」,是明智之舉。假如它們將來生產,須要更換品牌。好比Google不生產「Google手機」,它的手機品牌叫摩托羅拉。 Android在雲計算時代 在PC時代,微軟興盛以後,漸漸地就再也沒有大的PC軟件企業了。系統軟件雖然被稱爲「軟件」,但它比其它軟件更像是硬件,而且它也是主要跟硬件打交道。在將來的雲時代,雲服務平臺提供商,不管PaaS或者IaaS,他們都對硬件有很強的控制力,不管後臺的服務器仍是前臺的終端。雲時代爲了不大的雲計算公司造成像PC時代微軟創建的那種壟斷優點,這些公司,好比Amazon和Google,應當有充分的競爭。國內也有一些有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的IT企業正在爭當「雲平臺先鋒」。 如今再回到Android和Chrome OS到底誰是「雲時代終端」的話題上。不少人看好Chrome OS,但Chrome OS的問題在於:它與Google關係過於密切。Google對Chrome OS的控制力度很強,好比其沙盒技術。這有點像蘋果掌控其iOS。除非將來的雲計算是Google一家的天下,不然Chrome OS並不容易流行起來,儘管它有可能在Google的雲計算體系中很流行,好比Google雲服務的企業用戶。 相比之下,Android成爲將來雲時代的終端,這個好像更靠譜一些。雲計算時代軟件或者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能夠定製Android,甚至親自生產Android設備,從而造成一個封閉的、自成一體的、軟硬兼顧的體系。不過這時候新系統就很差再叫Android了,而是叫「基於Android X.y」的米OS、魅族OS、Kindle Fire OS、百度OS、阿里OS等等。這些OS之間彼此兼容的程度能夠根據自身服務的特色進行調整。好比某公司是生產醫療軟件的,受衆很小(主要是些醫院),他們提供的終端就能夠是基於Android、但又不跟任何其餘Android系統兼容的系統。由於醫院夠專業也夠封閉,它們就不須要去跟別人兼容。不少人都在批評Android的碎片化,但問題是,它爲何就不能碎片化。PC時代Windows一統天下,但形成了不少問題。Android爲那些想軟硬兼顧的IT企業提供了廉價而又實用的終端解決方案。 在雲計算時代,爲何黑莓將復興 黑莓和諾基亞最近都在落難之中,不過黑莓的復興前途比諾基亞強不少,除非Nokia投奔Android懷抱,像三星或者小米那樣,定製有本身個性的Nokia OS(based on Android)。 黑莓走相似蘋果的路線,就是軟硬一體式經營,這種模式最容易培養忠實的粉絲。在國內,經過軟件硬件兩手抓,魅族已經早早嚐到了甜頭。小米則正在品嚐。但他們都不如黑莓那樣,有徹底屬於本身的、排他性的Blackberry OS及軟件生態。如今全世界手機廠商中,最像蘋果的就是黑莓了。 雲計算時代人們擁有本身的計算機產品會與以前有所不一樣。PC時代,人們擁有本身的電腦主要是經過實體形式,好比臺式機或者筆記本。雲時代,計算機能夠虛擬化爲雲裏面的某臺提供計算和服務,並又有消費者本人個性的「虛擬機器」,甚至只爲消費者本人所獨有。這樣最起碼一個好處是人們不用揹着電腦包處處走動。但這臺虛擬機器須要一個入口,智能手機或者平板能夠充當「雲PC」入口。 若是這個「雲PC」或者「雲服務」的入口是通用的,固然很好,但問題是:它沒法在公衆面前被標示出來。好比,一我的拿一臺摩托羅拉手機,或者拿一臺國內品牌手機,同時登錄本身花錢購買的某個雲服務,別人並不曉得具體狀況。在這一前提下,iPhone或者iPad顯示了它們的優越之處,人們看到這些設備,就知道其主人,只要不是越獄的極客,就極可能會購買蘋果的服務,好比iCloud。在雲時代早期,服務比設備便宜不少;但隨着雲進程的推深,也許有一天服務比設備還貴很多。這個時候人們就知道標示的重要性了。 那些軟硬一體的終端廠商,好比蘋果或者黑莓,或者未來可能出現的一些開發基於Android、但又不跟其它任何Android兼容、而且同時提供雲服務的手機廠商(如今尚未。若是Amazon推出手機,可能會是這種類型),這三類手機廠商最能知足人們在雲時代對身份標識的須要。其次是那些軟硬兼顧的廠商,好比小米或者三星。 由於雲時代有種軟硬兼顧的內在要求,因此黑莓的復興也幾乎是必然的。 雲時代終端的三國演義 關於將來智能手機格局,不少人都在講三國演義:Android,iPhone和Windows Phone。這是一個比較粗略的說法,若是更細緻一點,大體上應該是這樣三個派別: 一,水果系:蘋果、黑莓及其它封閉的軟硬一體系統。 這些廠商有硬件,有軟件,有服務,符合雷軍關於鐵人三項的定義。不過,雷軍的小米公司卻不在此列。小米有硬件,也有服務(好比米聊等),可是它的軟件系統是基於Android、並與其它Android系統兼容。封閉的軟硬一體系統的特色是與其它系統不兼容、或者兼容性不好。好比Amazon定製過的Kindle Fire。按照這個定義,Kindle Fire及其它相似系統也能夠納入「水果系」。 這些封閉系統的IT企業,一方面作終端,好比手機或者平板,另外一方面作後臺的Cloud開發。雲時代早期,起決定因素的是終端的設計和體驗(因此iPhone這麼火)。可是隨着時間推動,後臺服務的能力和質量會成爲愈來愈大的影響因素(好比地圖服務等)。 可能有人會擔心,若是這樣下去,互聯網將成爲一個個的孤島。的確,在雲時代會有這樣的趨勢,再也不像PC時代有微軟那樣的「盟主」存在。可是各個封閉體系並不是毫無連通性,它們連通的方式是Web。之前因爲iOS App的火爆,《連線》說Web已死,互聯網永生;可是正是由於將來水果系的崛起,又使得Web再次成爲各個封閉的「水果系統」間惟一的互通橋樑和統一的協做平臺,而「Web已死」的斷言也再也不會有可能性。 二,android系:定製或者沒有定製過的Android手機。 一方面是廣大生產標準Android系統(2.3,4.1,4.2,5.0......)的終端廠商,另外一方面是定製過Android系統的廠商。大多數的定製Android系統與標準Android系統(Google所發佈的)互相兼容,也就是說,從系統上講是二者等價的關係。定製廠商只是作了一些UI設計與優化。好比小米和魅族如今所作的系統。可是將來可能出現一些這樣的定製系統:標準的Android應用與其兼容(能夠運行在其上),可是這些系統卻有一些特有的、與標準Android系統不兼容(不能運行在標準Android之上)的應用。按着集合論,這些深度定製的Android(A)是標準Android(B)的超集;若按着面向對象的思路,B是基類,A是B的繼承類。簡單的說,A與B的特色是:A > B。這些深度定製系統的存在使得Android呈現出一種特有的「碎片化」樣式。 Google是這個聯盟的盟主,不過只是一個「名譽盟主」。Google只有在其OHA中才有像PC時代微軟那樣的盟主地位。對於其餘系統成員,Google只具有影響力,而不具有控制力。 三,微軟系:Windows Phone手機廠商 微軟對其系統的控制比Google對Android的控制嚴格不少。Windows Phone手機不存在像Android那樣的碎片問題。但Windows Phone的特色遠不止這個。 Windows Phone的核心戰略是「向左打通PC」。因此微軟不惜拋棄Windows Phone 7,將Phone,Pad,PC三者用同一操做系統內核,也設計了同一「方塊兒」界面。微軟的意思是想讓PC這種PC時代設備和Phone這種雲時代設備互相提攜,造成更大的用戶黏性。而後微軟再對後臺的「雲」發力,因而就造成微軟所特有的「雲 + 端」佈局。從視覺上,「開始菜單」的傳統界面表明PC計算,而「方塊兒」新界面表明互聯網與雲計算,而這兩種模式用戶能夠切換,能夠選擇。微軟的思路是很是清晰的,一點都不混亂。然而云和端自己存在「二選一」的問題(一山不容二虎),因此這個戰略佈局有內在的矛盾性和潛在的分裂可能。這是不少人指責Window 8混亂的緣由。 因爲微軟對Windows Phone系統徹底的掌控力,使得WP手機廠商只能淪落爲「純粹硬件廠商」,再也不具有像Android廠商那樣的興風做浪能力。諾基亞在這方面吃了大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