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網絡
對於中國工業來講,工業軟件豈止是短板,已是「斷」板,是「斷」命之板。一邊是差距增大,一邊是國際頂級CAE公司一年研發=我國15年的所有投入。當許多人都在沉迷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來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時候,沒有人意識到這些概念若是脫光了一層一層衣服,最內核的就是工業軟件。發展自主的高端CAD、CAE軟件,已經成爲人們心中認定的不可能之事。模塊化
放冷箭卻受到國家資助工具
2018年 7月底,數百名電子工程師在舊金山狂歡。美國國防部主導的「電子復興計劃ERI」的首次峯會,在這裏拉開帷幕,併爲「電子復興五年計劃」,選出了第一批入圍扶持項目。性能
在這裏,最爲扎眼的是一家電子設計軟件EDA的公司,一方面它得到了最高的資助,另外一方面它是該類別扶持項目中惟一公司。大數據
入選機構人工智能
正是這個CADENCE,在4月份率先響應美國商務部號召,對中興搶先表態、發出冷箭。設計
而此次,這家美國電子設計軟件巨頭,再次得到國防部2400萬美圓撥款。orm
而此刻中興恢復生產了,芯片解禁了。實際上,不多有人知道,儘管中興每一年進口六七十億美圓的芯片,但若是採購名單上不過數百萬的電子設計軟件被停用,那上百億的芯片都不過是硅土。對象
這就是工業軟件的厲害之處。這纔是中國製造業最大的短板。blog
當智能製造和工業4.0的目標愈來愈聚焦在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工廠和數字運營服務的時候,「數字建模和仿真」再次成爲一切數字化工業背後最爲閃耀的明星。最爲重要的研發設計領域的兩個軟件工具,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和CAE(計算機輔助仿真),成爲中國信息化最熟悉、然而如今看上去倒是最爲瘸腿的領域。
此一刻,咱們發現,中國在數字建模與仿真領域的建樹,跟國外工業軟件相比,簡直不值得一提。
中國的工業設計軟件,曾經走過什麼樣的歷史?
一段艱難起步的小日子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人對工業軟件的認識幾乎是零。伴隨着昂貴的IBM大型機、VAX小型機、Apolo工做站的引入,上面附帶的某些CG、CAD軟件,這樣工業軟件算是嶄露頭角。
最先能引進這些昂貴的計算機硬件的有實力的研究所或高校,也就由此開始了模仿和開發工業軟件的征程。固然早期開發的軟件,大多數是二維CAD繪圖軟件,能開發三維造型軟件的單位比大熊貓的數量要少兩個數量級。
曾經有過一段還算不錯的小日子。從「七五」到「十五」(1986-2005),國家對於國產自主工業軟件一直是有扶持的,當時主要的扶持渠道是國家機械部(機電部)的「CAD攻關項目」、國家科委(科技部)的「863/CIMS、製造業信息化工程」。
國家機械部、國家科委早期重點支持的是二維CAD,後來發展到簡單實用的「兩甩」,即甩圖板、甩帳本。對於技術難度不算過高的二維CAD的扶持,仍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的,出現了高華CAD、CAXA電子圖版、開目CAD、浙大大天CAD、山大華天等一批軟件產品。即便在開發難度比較大的三維CAD領域,也出現了北航的熊貓CAD系統(後來的金銀花)等。
此後國家機械部逐漸淡出對CAD的支持,而由國家科技部接手,彼時863項目聲名大噪,國產CAX軟件公司也跟着很有斬獲。一個二維CAD軟件小陽春的局面呼之欲出。
而在CAE領域,也出現了一個百花齊放的大好開局。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北航、清華爲表明的一批高校和科研人員開始作相關的軟件開發。這些人中,以唐榮錫老師、孫家廣老師、梁友棟老師、周儒榮老師爲表明,成爲國內第一代從事CAD軟件開發的標誌人物。隨着CAD/CAE軟件在製造業的推廣普及,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連理工等一批高校和中科院、航空航天等一批院所前後開展CAD/CAE軟件自主研發,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包括中科院的飛箭、鄭州機械所的紫瑞、大連理工的JIFEX、中航的APOLANS、HAJIF等商業化和大企業自用軟件。
一時間也是熱鬧。
一次悄無聲息的CAD調包
從「十五」和「十一五」開始,科技部對研發設計軟件的重點支持,轉到了三維CAD。而在「十二五」(2011年)之後,中國的信息化開始走兩化融合的道路,該工做轉由工信部負責,863合併到國家重點科技研發計劃中,科技部也再也不分管信息化工做。這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因爲工信部並不對認爲屬於基礎科研的工業軟件研發進行補助,國家對三維CAD研發的資金投入幾乎沒有了。
工信部從分管工做而言,不能直接以資金支持企業研發的,只能經過搞兩化融合支持企業上信息化,經過試點示範和兩化貫標等方式,給企業補貼,重點支持對象的是製造業企業。國產工業軟件研發公司則基本得不到直接的支持,變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苦孩子。經過企業應用拉動信息化建設,推進了製造業信息化的普及,也培養了一批人才,但它也帶來的一個間接的後果,即國家補貼的大量兩化融合資金都去買了國外工業軟件。
若是從CAD產業發展來看,能夠說CAD被無聲無息地被調包了。自此之後,近十年來,國家部委層面幾乎再也沒有明確的資金投入支持國產自主CAD/CAE軟件了。
《自主CAE涅槃》一書中提到,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CAE發展也是自成一派。具備諷刺意味的是,隨着CIMS如火如荼的發展、帶來的並不是是自主工業軟件的崛起,而是國外工業軟件的長驅直入,而隨後兩化融合的大舉投入,國外工業軟件越發興旺發達,此時正是三維CAD開始勃發,CAE開始更加發力的時候,中國自主軟件則步步後退。在高端CAD領域,PTC、UG(如今屬於西門子)、CATIA已經確立了壟斷的位置,中低端的Solidworks、Autodesk、SolidEdge則緊緊把手。
中國的CAD、CAE都潰不成軍。以CAE爲例,當年一款飛箭軟件以其獨到的有限元仿真語言,獨樹一幟。但在多年尋求商業化而無果的境遇下,目前儘管已經改名成元計算,但仍然尷尬地掙扎着,空有好技術卻被擱於冷倉。
而在最近幾年,當工業4.0變成德國的國家名片,智能製造到了舉國熱浪的階段,人們從新認識到,工業軟件在其中舉足輕重的做用。然而,中國曾經有過起步發展的CAD/CAE軟件,卻早已經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德國的工業4.0
一份未曾上交的答卷
美國的國家戰略一直把「數字化建模和仿真」做爲核心戰略。美國幾乎每一年都有新報告,遞交到美國高層,反覆強高調「建模與仿真」的技術。這也獲得美國政府積極的迴應和廣泛的重視。
幾十年來,美國產業界歷來沒有中止過吶喊,也歷來沒有中止過行動,從1995年開始加速數字化建模和仿真創新戰略,到2005年布什的報告提出計算科學,到2009年依靠建模和仿真,到2010年高性能計算談到建模和仿真,以及到如今先進製造夥伴計劃,都是在圍繞着工具模塊化和開放式的平臺。
2014年美國總統科技委員會肯定的11個關鍵領域有一個打分,根據對國家的影響等指標,這其中,可視化、信息化和數字製造是三大關鍵領域之一,這裏面都是圍繞着數字化建模和仿真。而在最新的美國製造業創新網絡NNMI,跟智能製造最相關的兩個創新中心,一個是數字化的設計與製造,一個是清潔能源的智能製造。不管是國防部牽頭,仍是能源部牽頭,基本上都是圍繞着數字化建模和仿真這個核心技術。
然而在中國,核心自主工業軟件,歷來不曾獲得高層的重視。
一晃多年過去,而在今年,中興事件意外捅開了一個窟窿。芯片的重要性,軟件的重要性,終於成爲裘衣鮮鞍下面的黑窟窿。
刻骨銘心的工業誤判
工業軟件的本質是工業品。它歷來都是工業的結晶,而非IT的產物。工業軟件是工業化長期積累的工業知識與訣竅的結晶,是工業化進程的不可缺乏的伴生物。而在中國,不少時候,它卻被簡單地認爲更可能是IT軟件屬性,跟其餘管理軟件、甚至互聯網一塊兒發展。這是一個天大的誤判。
並且,這個誤判對製造業的發展而言,是一個致命的誤傷。現在西門子、GE、施耐德等工業巨頭都在拼命併購軟件,打造軟硬一體化的公司。僅就代碼行數而言,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不是微軟,不是 SAP,而是製造業的翹楚、全球最大的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時至今日,每一件工業品,幾乎都是工業軟件的結晶,每一臺裝備,離開了軟件都不能運行。可是,每一種國外工業軟件裏面究竟有什麼,倒是誰也說不清。這是一個失控的數字世界。貌似強大的「中國製造」,偏偏就是站立在失控的工業軟件的數字世界之顛。
對於中國工業來講,工業軟件豈止是短板,已是「斷」板,是「斷」命之板。當許多人都在沉迷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來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時候,沒有人意識到這些概念若是脫光了一層一層衣服,最內核的就是工業軟件。更可怕的是,人們連吶喊的力氣都沒有了。發展自主的高端CAD、CAE軟件,已經成爲人們心中認定的不可能之事。
伴隨着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深刻發展,中國正在向智能製造迅速轉型。中國製造業缺乏核心工業軟件,將是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長懸於中國製造之項頂。沒有自主核心工業軟件的支撐,中國製造強國只能是一夢之醉。
而此刻,整個行業卻呈現可怕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