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調研

文獻調研


概念

​ 文獻調研是開始進行科學研究工做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第一步必須邁得紮實有效。ide

​ 錢偉長先生與研究生談科研時指出:「你要解決一個問題,就須要收集狀況,也須要向已經寫出的書本學習,要向許多龐雜的資料進行學習,還要到現場去看問題發生的狀況,背景怎麼樣?這樣才能弄清楚這個問題的本質,才能想出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他本身作任何科研工做時都很是重視調研。1971年,他受周總理之託,開始研製高性能電池時,除了走訪生產電池的工廠、車間之外,潛心查閱了300萬字的資料,從中翻譯了30萬字,結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因爲準備工做作得充分,已到花甲之年的錢先生又全身心地泡在實驗室裏,不到一年以內,就拿出了優質的高性能電池。此例充分說明了文獻調研的重要性。工具

​ 下面簡述如何進行文獻調研,包括學會找途徑,學會「抓兩頭」,學會略讀,學會精讀,學會概括總結等問題。性能

途徑

  • 網絡檢索
    • 充分利用Web of Science,利用SCI、EI,只要輸入主題詞、雜誌、論文篇名或做者名,就很快能找到想要的資料。這裏,特別推薦EI檢索中的Engineering Village,這是一種極好的論文檢索工具,我在樂乎博客裏作過專題介紹;
  • 查閱文摘、評論刊物
    • 每一個學科都有極好的這類刊物。以力學爲例,有美國《應用力學評論》(AMR)、《數學評論》(AM)、俄國《力學文摘》、德國《數學文摘》(ZB)、美國《流體力學年鑑》(ARFM)、中國《力學進展》等,其中有極好的最新進展評論或詳盡的文摘;應該在一入行以後,每個月瀏覽這類刊物;
  • 追蹤閱讀
    • 設法找到相關的最新論文或綜述,從其參考文獻向前追溯最重要的論文。
  • 還有不少其它途徑,如閱讀綜述性專著、尋訪專家作專題訪談、參加學術會議尋找線索、查閱課題組研究記錄等等。
  • 如今電腦普及,電子文檔很容易創建,已經不多看到青年朋友動筆摘錄、翻譯文獻了,我只遇到幾位文科的朋友還在作文獻卡片、筆頭摘錄論文,其實,這個絕好的文獻調研的路徑不該徹底放棄,要懂得,一塊饃,只有咀嚼了纔有滋味。

閱讀數量

​ 我在昨天的博文裏寫過:「要求碩士生至少真正閱讀50~100篇文獻,博士生閱讀100~150篇文獻,精讀其中的2~3篇。必須儘量詳盡無遺地述及相關的前人成果,明白無誤地概述:選定的研究方向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本身想要解決的問題在其中的地位。」學習

真正閱讀

​ 請注意:我指的是「真正閱讀」,至少略讀過,而非不加閱讀地摘引。如今的問題是:這個要求能達到嗎?現實嗎?下面給你們支「三招」。idea

第一招>>學會「抓兩頭」

​ 這裏說的「兩頭」,一頭是經典文獻,一頭是最新文獻翻譯

  1. 經典文獻,指的是所涉及的領域的最基本的先驅性文獻。比方說,想作湍流實驗,就得讀O. Reynolds於1883年寫的論文;想研究交通流宏觀模型,就得細讀Lighthill & Whitham的1955年的名篇;想染指LBM方法,就得讀一讀錢躍竑等1992年發表的奠定性論文。這樣,你就能從歷史的高度掌握研究方向,並瞭解一些原始的idea。
  2. 最新文獻,指的是近三5、六七年發表的著述,掌握感興趣的課題的最新研究動態。我在審稿或評審基金申請書時先看所引的參考文獻,假若不多見到本世紀的文獻,就會先打一個負分。箇中道理沒必要細說。

第二招>>學會略讀

​ 要求讀那麼多文獻,假若要求一篇一篇地細細閱讀,那是徹底不現實的。所以要學會大量略讀。這裏引述錢偉長先生對我校研究生的談話:ci

「論文要經常看,並且要會看,由於論文涉及第一線問題,有的部分你看不懂,由於你沒有學過這一方面的東西,怎麼辦?跳過去。大的東西理解了,小的東西天然會解決,你走路用不着等路上的小石頭都撿完了再走,不須要的,跳過去,繞過去,爬過去就好了。總的你要掌握,不要一字一句都去摳,你沒有那麼多時間。念論文注意那麼幾條:要節省時間,抓它最重要的東西,抓這篇論文的特點;文中提出什麼新觀點,這你非要理解不可;用了什麼新方法,老方法你不用看;獲得了什麼結論,好的文章會講還遺留了什麼問題,也應注意。」文檔

​ 錢先生這裏說的就是略讀的方法。他還具體地講了略讀文獻的步驟博客

  1. 一看題目,感興趣就往下看;
  2. 二看做者和單位,弄清是資深學者,仍是新銳;
  3. 三看摘要,瞭解此文解決什麼問題,用何法?有何結論,有興趣,就再往下看;
  4. 四看引言,瞭解做者的研究動機、前人工做和做者的主要貢獻;你的興趣不大,就到此爲止,略讀結束;有興趣,再往下看;
  5. 五看正文,注意:用的是「跑馬速度」(gallop over),只瀏覽思路、過程、大體步驟,細節一律無論,更不能去推導其中的公式(對做者的演繹能力要有基本的信任);
  6. 六下結論:此文是否值得細讀?值得,留檔,之後再度閱讀;不大值得,放過,留下片段記載;不值得,丟棄。

​ 我記得上大學時,分不清略讀與精讀,可吃過大虧:篇篇想精讀,弄得手足無措;特別是,由於學數學出身,總是對做者的演繹不放心,總想予以驗證,結果每每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到研究生時代,有好多老師教我,加上本身慢慢琢磨,這個壞毛病才漸漸改了過來。

第三招>>學會精讀

​ 從第一輪略讀中,找到了須要精讀的論文;或者,運氣好一點,導師或老闆給指定了精讀的文獻,接下來就要使出渾身解數精讀2~3篇重點文獻了。

​ 這裏的精讀,與上課時的精讀仍是有些不一樣。既要顧及細節,又不能拘泥於細節。記住錢偉長先生的巧妙比喻:走路,不能把路上的石子撿完了再走。

​ 精讀的步驟大體以下:

  1. 一要弄清做者及其課題組在所研究的領域中的地位和貢獻
  2. 二要明白此文在論題研究發展中的地位及做用
  3. 三要搞清論文的主要假設演繹思路
  4. 四要了解論文中解決的關鍵問題所用的基本方法的細節
  5. 五要知道此工做的主要成績不足之處,還留下什麼破綻
  6. 六下結論,判定此文的主要貢獻可發展的餘地

​ 精讀一篇文獻通常須要耗時2~4周,有時還應反覆研讀。要明白,此文可能對你的工做的完成起關鍵做用。

​ 我在精讀中還遇到過這樣的狀況:一篇論文可能「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像做者表面說的那麼好。這時有兩條出路:抓住其中的破綻本身大作文章,或者放棄此文,另找高明之做。此時,須要研究者的膽識。

​ 碩士生作文獻調研還有一個帶廣泛性的問題:外語水平跟不上。這要求你們平時掌握實用型的外語,不學「花架子」外語;另外一方面,也沒必要等到學好了外語後再讀文獻,實際上,閱讀外語文獻的過程,也是學習使用外語的過程。熟能生巧,國外文獻讀得多了,外語水平天然「水漲船高」。

學會總結歸納

​ 文獻調研中最忌諱的是「狗熊掰棒子」式的邊看邊忘,或者僅僅是「雨過地皮溼」,沒有起到指導、幫助本身的進一步研究的做用。解決的辦法是:不斷地自行總結、歸納。

​ 我在讀到一篇好文章時常會拍案叫好,隨即細細琢磨,發現其中長處,加以記錄、評註(這時可用word的修訂工具)。

​ 通常來講,讀完二三十篇文獻後就能夠寫一個專題小結,作一個小評述,特別要記錄前人工做中的精髓和本身可發揮餘地之處。這種小結不用很正式,只是給本身留下個

備忘錄,留待進一步閱讀和思考。

​ 讀了足夠的文獻後,就可嘗試着寫文獻綜述初稿了;撰寫的過程當中發現本身的略讀或精讀有不足之處,就當即加以彌補,停下來補讀文獻後繼續寫。如此循環往復幾次,你的思惟會有螺旋式的上升。

文獻調研方面有不少技巧和注意事項。這裏只是信手寫來,記錄隨感,不必定正確,僅供參考。最要緊的是你們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文獻調研中學會文獻調研。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