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寫 OS 內核 - 全局描述符表 GDT

系列目錄

擴展並重載 GDT

本篇咱們將在 kernel 中從新定義並擴展全局描述符表 GDT,並再次加載它。本篇的內容也會比較簡單,更多的是對 x86 相關手冊文檔的查閱和熟悉。java

GDT 在 loader 階段咱們已經初步定義並加載過一次,在那裏咱們只定義了 kernel 的 codedata 段,由於到目前爲止,以及在後面至關長的一段時間裏,咱們始終處於 kernel 空間中,以 CPU 特權級 0 進行運行。可是做爲一個 OS,最終是要運行並管理用戶程序的,所以 GDT 中還須要加入用戶態的 codedata 段。git

另外咱們也但願對前面的 GDT 從新整理一下,畢竟在彙編下比較混亂,不少數據結構管理起來不清晰。shell

GDT 代碼

GDT 以及 segment 相關的知識,是 x86 體系架構的歷史遺留產物,很是使人討厭。可是 Intel 爲了歷史兼容,又不得不始終保留這些歷史包袱。咱們也沒必要花太多心思和腦筋在這上面,只要按照文檔規範,把該填都填了,該寫的都寫了,輕輕帶過就能夠了。它並非咱們項目的核心部分。segmentfault

按慣例,先給出代碼連接,主要源文件是 src/mem/gdt.c數據結構

關於 GDT 的文檔,你能夠參考這裏多線程

首先咱們須要定義 GDT entry 的數據結構:架構

struct gdt_entry {
  uint16 limit_low;
  uint16 base_low;
  uint8  base_middle;
  uint8  access;
  uint8  attributes;
  uint8  base_high;
} __attribute__((packed));
typedef struct gdt_entry gdt_entry_t;

它對應的是這樣一個 64 bit 的結構:ide

其中 base 是指 segment 的內存基址,limit 則是長度,它能夠有 1 或者 4KB 兩種單位。函數

其他部分則是圖二中展現的一些標誌比特位,這裏就很少費筆墨了,仍是要對着文檔仔細校對。gitlab

而後咱們定義 GDT 表:

static gdt_entry_t gdt_entries[7];

咱們這裏分配了 7 個 entry:

  • 第 0 項保留;
  • 第一個是 kernelcode segment
  • 第二個是 kerneldata segment
  • 第三個是 video segment,這個不是必須的,能夠無視;
  • 第四個是 usercode segment
  • 第五個是 userdata segment
  • 第六個是 tss

從第四個開始,都是用戶態須要用到的。其中第六個 tss 目前沒必要深究,後面進入用戶態時咱們會回過來再細看這部分。

而後咱們定義設置 GDT entry 的函數:

static void gdt_set_gate(
    int32 num, uint32 base, uint32 limit, uint8 access, uint8 flags) {
  gdt_entries[num].limit_low = (limit & 0xFFFF);
  gdt_entries[num].base_low = (base & 0xFFFF);
  gdt_entries[num].base_middle = (base >> 16) & 0xFF;
  gdt_entries[num].access = access;
  gdt_entries[num].attributes = (limit >> 16) & 0x0F;
  gdt_entries[num].attributes |= ((flags << 4) & 0xF0);
  gdt_entries[num].base_high = (base >> 24) & 0xFF;
}

對照着上面那幅圖看就能夠了。

將 GDT 表中的這些 entry 都設置上:

// kernel code
  gdt_set_gate(1, 0, 0xFFFFF, DESC_P | DESC_DPL_0 | DESC_S_CODE | DESC_TYPE_CODE, FLAG_G_4K | FLAG_D_32);
  // kernel data
  gdt_set_gate(2, 0, 0xFFFFF, DESC_P | DESC_DPL_0 | DESC_S_DATA | DESC_TYPE_DATA, FLAG_G_4K | FLAG_D_32);
  // video: only 8 pages
  gdt_set_gate(3, 0, 7, DESC_P | DESC_DPL_0 | DESC_S_DATA | DESC_TYPE_DATA, FLAG_G_4K | FLAG_D_32);

  // user code
  gdt_set_gate(4, 0, 0xBFFFF, DESC_P | DESC_DPL_3 | DESC_S_CODE | DESC_TYPE_CODE, FLAG_G_4K | FLAG_D_32);
  // user data
  gdt_set_gate(5, 0, 0xBFFFF, DESC_P | DESC_DPL_3 | DESC_S_DATA | DESC_TYPE_DATA, FLAG_G_4K | FLAG_D_32);

對比 kerneluser 部分的差異,主要是兩點:

  • Access Byte 中的 Privl:一共兩個 bit 位,對 kernel 來講它是 00,而對 user 則是 11,它的含義是 DPL (Descriptor Privilege Level),表明的是訪問這個 segment 須要的最小 CPU 特權級。

  • Limit:由於用戶空間限制在了 3GB 如下,因此它的 Limit0xBFFFF,注意 FlagsGr (Granularity) 位是 1,因此 Limit 的 單位是 4KB,能夠計算獲得 (0xBFFFF + 1) * 4KB = 3GB

有了這兩點限制,當 CPU 處於用戶態時,它就沒法訪問 3GB 以上的 kernel 空間,這樣 segment 機制的做用就發揮出來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