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和英文的比較

全本的粗淺觀察大約得出如下的一些論點。基礎

(現代文)中文和英文比較最大的一個弊端是輸入複雜度和基礎符號複雜度。然而在其餘不少方面,中文的能力應該超過英文。語法

英文或拉丁字母化文字另外有個詞法上的優點是基於發音和音節的單詞隨意構造,這樣能獲得很是大的詞彙量,能產生很是細緻的詞級表述。命名

這個拉丁化的詞法上的另外一個便利是英文能夠借用大量拉丁化的外來語,尤爲法語,來提高語言的文學性和趣味性。規範化

另外一個顯著的好處是比較低的發音二義性(英文不少單詞多詞一音,這是造詞的問題,也是英文的幽默的地方,不得不認可英文在各方面(尤爲是其弱點上)表現出其幽默的特色)。英文

還有一個好處是組合詞。英文中有不少例如動賓結構的合成單詞,很是方便。這在中文中比較少見,由於中文的詞法特色會使得這樣的合成顯得不太優雅,這在語言現代社會中的平常使用形成必定的貧乏,但這不是主要問題,更不是中文語言自己的主要缺陷。語言

英文的單詞構造有時也會形成不少不便。中文采起的是表意構造,在規範化的狀況下,是合理且不會形成歧義的,且很是方便且便於表達信息(例如動植物命名和化合物命名)。英語

中文也存在歧義性,不少歧義性來源於中文由於不含空格形成的結合性歧義。但這個問題十分次要(只要看這種歧義發生的機率便可)。時間

中文相對於英文和不少西方語言的最重要的優點,我的看來是其所謂「狀語/副詞」制導和特定位插入性。咱們比較中文和西方語言會發現中文是沒有時態的,而西方語言大多都有時態。全本認爲,這非但不是中文的弱點,反而是中文無比先進的地方(我的以爲,這不是歸功於古人,就是歸功於五四先後的那些人,也可能二者兼有);而西方人會以爲沒有時態是沒法想象的,甚至有人認爲是不雅的。爲何?西文邏輯裏認爲時間狀語是可選的,因爲不依賴時間狀語,天然產生將時間狀態融入謂語的必要性,因此西方人沒法設想出一個不須要時態的語言環境。而在中文裏,只要適當加入曾,以前,將等副詞即完成時間說明。另外一方面,由於英語的副詞和狀語在主句中很顯然是位置無關的,文法要求上通常是這麼成立的,狀語位置不敏感致使表達性(信息)的缺失,若是使用不當就會形成嚴重的歧義。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中文中,「不能」和「能不」是徹底不一樣的;而在英文中,必須加入特定的附加狀語和詞組不然沒法區分並形成歧義,並必須在口語中製造文法違例(好比Can't you not go? 你能不能別去?)。中文也不一樣於日文(雖然全本不懂),中文的語法結構仍是高度結構化且有序的。從這點講,中文是一個精簡但邏輯高度嚴謹且複雜的語言。中文

另外一個區別是英文定語從句後置,而中文文法不容許這麼作。我的認爲在表達力上這二者區別不大,但定語不容許後置整體上更清晰也更靈活一些。固然英文在這個問題上也有很多高級的變化形式,尤爲是文學上。這二者的區別主要體如今文化上,中文先修飾,英文直接了當先說名詞(目標)。文字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