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215 2017-2018-2 《密碼與安全新技術》 第二週做業算法
課程:《密碼與安全新技術》跨域
班級: 1792安全
姓名: 袁琳網絡
學號:20179215架構
上課教師:謝四江分佈式
上課日期:2018年3月29日學習
必修/選修: 必修區塊鏈
一.區塊鏈人工智能
1.比特幣加密
比特幣是一種由開源的P2P軟件產生的電子幣,數字幣,是一種網絡虛擬資產。比特幣也被譯爲「比特金」。
2.比特幣的特色
數字貨幣 不依託於任何國家或組織 經過P2P分佈式技術實現,無中心點 全部人都可自由的參與 總量有限,不可再生 自己機制開源,能夠被山寨
3.比特幣如何交易
每一位全部者(A)利用他的私鑰對前一次交易T1和下一位全部者(B)的公鑰(俗稱:地址)簽署一個隨機散列的數字簽名,A將此數據簽名製做爲交易單T2並將其(交易單T2)廣播全網,電子貨幣就發送給了下一位全部者。
要點:
1). 交易發起者的私鑰:私鑰爲我的所知,他人無從知曉。
2). 前一次交易:前一次交易數聽說明了該次交易的貨幣的來源(這部分貨幣是怎麼到當前發起人這裏來的)。
3). 下一位全部者的公鑰:即交易接收方的地址,此數聽說明了當前交易的目標是誰。
4). 數字簽名:發起方將前一次交易數據和接收方公鑰鏈接起來並對其求Hash值x,再利用本身的私鑰對x加密,便獲得了這份數字簽名。
4.驗證交易:
1.利用交易T2中交易的發起方A的公鑰對簽名進行解密,獲得整數x。
2.將T1交易數據和B的公鑰鏈接起來,用一樣的Hash算法計算Hash值y。
3.若x==y,說明:
a.這筆交易確實是A本人發起的,由於只有A本人的私鑰才能夠生成此簽名(A同時也沒法否定本身曾簽署了此份交易)。 b.交易的目的方確實是B。 c.發起方確實是打算把交易T1中A得到的貨幣發送給B。
5.技術原理
6.比特幣的交易單
交易單記錄一筆交易的具體信息,好比付款人、收款人、付款金額、付款人簽名等。交易單相似於銀行的對帳單,其經過記錄貨幣的去留來證實你有多少貨幣,而不是提供給你具體的貨幣單元。
7.區塊
比特幣網絡中,數據以文件的形式被永久記錄,稱之爲區塊。全部的區塊以雙向鏈表的方式連接起來,且每一個區塊都會保存其上一個區塊的Hash值。
全部的Block以雙向鏈表的方式連接起來,且每一個Block都會保存其上一個Block的Hash值(這樣Block之間的順序一旦肯定就沒法更改)。只有一個Block無上一節點,即:創世Block(第一個Block)
8.區塊的產生細則
全網每十分鐘產生一個新的區塊,每一個新的區塊含有必定數額的比特幣歸建立者全部,此規則稱爲「激勵」。
比特幣體系的設計要求:
Block應由那些最誠實最勤勞的節點產生,於是引入工做量證實(Proof Of Work,POW)機制[1]。
比特幣體系傾向於認爲:一個節點在提供信息以前付出了巨大的工做量,那麼他多是誠實的機率比較高(他提供的Block中數據最有可能沒有問題,固然不管如何其餘節點也是會對其進行檢查的)。
挖礦過程實際上就是反覆去嘗試尋找一個隨機數(又稱「幸運數」),使得將最後一個Block的hash值、當前世界中還沒有被加入到任何Block的交易單、隨機數三部分組織起來送入SHA256算法計算出散列值X(256位),若是X知足必定條件(好比前20位均爲0),那麼該節點初步得到建立Block的權利[2,3]。
2、區塊鏈技術
1.四個性質
2.51%攻擊
攻擊步驟:
將手中的BTC充值各大交易所,而後賣掉,提現;或者也能夠直接賣給某人或某一羣人;
運用手中的算力,從本身對外付款交易以前的區塊開始,忽略本身全部對外的付款交易,從新構造後面的區塊,利用算力優點與全網賽跑,當最終建立的區塊長度超過原主分支區塊,成爲新的主分支,至此,攻擊完成;
攻擊結果:
因爲撤銷了全部對外付款交易,等於收回來因此已賣掉的比特幣。
可行性評估:
如今比特幣全網算力差很少90T,並且還會快速增加,如今看來只有如今的幾大礦池聯合,才具備發動51%攻擊的實力,普通我的或機構實施此攻擊的可能性愈來愈小。
3、區塊鏈與將來
1.區塊鏈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
1)貨幣 2)合約 3)治理 三個領域交叉重疊
2.貨幣
貨幣的發行機制 貨幣的分配機制 貨幣的幣值調節機制
3.合約
股權、債權 博彩 證券與金融合約 防僞 互助保險 物聯網 權力的登記、轉讓 智能合約
4.治理
身份認證 健康管理 公證、見證 人工智能 司法仲裁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