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青年朋友。學習
最近據說了你爲將來打拼時的心酸故事,有一肚子的話想說,一時又不知從何提及。人工智能
又據說你曾深夜一我的默默流淚,你曾由於壓力而想要放棄。spa
每次拼命擠上大都市上下班高峯的地鐵時,3d
每次仰望城市裏那居高不下的房價時,blog
每次加完班回家拖着疲憊的身體癱坐在公交車上時,遊戲
老是禁不住想問,圖片
爲何恰恰是咱們這一代這麼辛苦,要承擔起這麼多的重負?io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奮鬥。回顧了一下走過的路,以爲有幾件事很是重要。class
當你還在爲將來忐忑不安,當你在挫折前苦苦掙扎,當你身陷迷茫中不能自拔,不妨靜下心來,聽聽這些過來人給出的忠告,但願能對年輕人有一些啓發。阿里巴巴
01 看準了就別放棄
馬雲和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最受關注的商業熱點。人們之因此如此關注這家公司,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受到馬雲精神的鼓舞。
兩次高考落榜的馬雲作過搬運、蹬過三輪、當太小販。
阿里創業之初35我的擠在一個房間,要掏空家底纔夠本金,馬雲要靠借貸才能發工資。一路上馬雲收到了很多質疑,哪怕是如今,對他的質疑也一直沒有中止。
事實上,不管身處哪一個行業,都會遭到質疑,面臨各類問題。而打破質疑的方法就是:「看準了就別放棄」。
有人說,和馬雲比錢是比不過的,和馬雲比慘也是比不過的。正是由於這樣,馬雲的創業成功才絕非偶然,他的智慧和勇氣,信心與實幹,都值得每一位還在路上苦苦掙扎的青年人學習。
02 別有選擇困難症,該走就走
身爲相聲大師馬季之子,馬東從不走尋常路,從IT到電影學院學生再到央視主持人,馬東一直劍走偏鋒。
然而更多人認識馬東卻因一檔辯論類綜藝節目《奇葩說》。
2013年,馬東出走央視,當別人在討論中年油膩的時候,馬東已經在尋求另外一種成長。愛奇藝是馬東進入互聯網的第一步,做爲首席內容官,負責內容採編與製做。
2015年,馬東離開愛奇藝,獨立運營《奇葩說》。
馬東的這段人生經歷,後來被很多年輕人用來勉勵本身,在遇到選擇時「該走就得走」。
後來馬東在面對採訪時卻說:「個人每一個選擇,其實都是通過深思熟慮,在當時是最優選擇,而且爲了這個選擇,作了先後的鋪墊和準備。」
如今有不少「患有選擇困難症」的年輕人,究其緣由,無非是沒法平衡天平兩端的慾望。
記住,「若是你在糾結該不應走,你就是不應走,由於當你明確了本身該走的時候,什麼都攔不住你。」
03 懂得作減法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因主持《東方時空》而成名,以睿智、沉穩、一身正氣贏得了大衆的好評。
後來,他逐漸轉爲幕後,減小出鏡。有人勸他說主持人這一行,一個月不出鏡還湊合,半年不出鏡就沒人記住你了。
他卻說,「我以爲30歲左右是人生很是重要的一個,在作了一系列加法和四處亂跑以後,要作一次減法的重要時機,不然就晚了。爲何要作減法?你不是全部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全部的事你都該去作。」
現在年過50的他,已將工做的重心轉移到培訓領域了,專心帶研究生。他說,這就是減法的結果。
年輕的咱們時刻處在慾望、權利的漩渦中,迷茫又沒法自拔,有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什麼纔是你真正想要的、須要的。
04 人生成長三要素:讀書,交友,行走
不少人熟知俞敏洪都是從《中國合夥人》開始的,從三次高考失敗,到意外考上北大,然後白手起家創辦新東方,俞敏洪的人生奮鬥歷程充滿了勵志色彩。
這20多年來,俞敏洪創辦的新東方走過了很是多的艱難時刻,也遇到了不少發展機遇,從一家小小的培訓機構變成了一家上市公司,一路砥礪前行。
俞敏洪在《願你的青春不負夢想》中寫道,「人生的成長有三個要素:讀書,交友,行走——讀書充電,造成本身的思想、理念,交往能讓本身成長的朋友,本身要學會行走。我一直用這三個標準要求本身。很是慶幸的是,我到今天爲止還不算太落後,我要是落後了,新東方早就倒閉了。」
那麼這三個標準,具體如何實施呢?
第一,大量地讀書,多種思想衝擊碰撞能夠造成獨立思考的意識
第二,與人交往,當你發現一我的身上有智慧的時候,你要多和他交流。你身邊大量的人對你來講是有用的,關鍵是你怎麼用他們;大量的人是能夠交往的,關鍵在於你怎麼和他們交往。
第三,行走。走向社會是一步,全球旅行也是一步,出國留學更好。只有這樣,你才能知道世界和中國怎麼融合。
生活是本身創造出來的,將來是本身追求出來的,和別人沒有太多的關係。與其怨天尤人,不如用知識和行動武裝本身。
05 作本身喜歡的事更容易成功
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無疑是科技領域裏真正的領軍人物。《時代》雜誌將他列爲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一,而他的我的財富目前估計已經超過了340億美圓。
2004年2月,年僅20歲的扎克伯格憑藉我的強烈信念和對互聯網的愛好,在哈佛大學的宿舍裏面創立了Facebook。
他說,「當你回家吃飯時,盤子裏是最難吃的蔬菜,若是你願意能夠勉強本身吃下去。但若是你是玩遊戲,即便很是難,只要本身喜歡,你也會努力通關。若是你喜歡本身作的事,事情會容易不少,而你也將擁有更大的決心。」
不少年輕人都會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究竟選擇本身喜歡的工做仍是更擅長的工做?
但事實是,若是一份工做你不喜歡,那麼不管你多麼擅長,時間久了你都會以爲枯燥無聊,沒法獲得知足。
06 少指責別人,多本身力行
華爲是世界五百強裏惟一不上市的公司,這不得不提到華爲的掌舵者任正非。
任正非的從軍經歷給華爲帶來了不同的領導風格,除了雷厲風行的執行力,還有患難與共的同理心。
任正非說,「在職場中,當碰到問題的時候,不要急着去指責別人,而是想想,本身在這件事情中有什麼能夠改進的地方,進而一步一步的提升本身的能力。用本身的實際行動,不斷的感染身邊的同事。」
當今的時代,是90後00後逐步展露出頭角的時代,年輕人愈來愈敢說話,不再會過多的顧及,因此也常常會指責別人。
當工做中出現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找別人的問題,而不是本身的問題。
就像任正非說的那樣,也許有些時候咱們應該停下來從自身去尋找緣由,永遠指責別人的人,永遠沒有辦法進步。
07 自信不失謙虛,謙虛不失自信
劉平/北晚新視覺供圖
當下煊赫一時的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小學時是個極度自信的小孩,有一次一位阿姨來家裏,說,「開復,據說你跳級考上小學很能幹,你的書讀得怎麼樣?會不會跟不上?」
李開復當時不服氣,答道,「上學的15天,我還沒考過99分。」
過了不久,一次考試中李開復考了一個90分。
那天回家,李開復的媽媽把他狠狠打了一頓。媽媽說,「我就是打你太驕傲,你有膽量誇出海口說你沒有見過99分,你就一生考100分,你可以成功考進學校,是咱們很自豪的事情,但不能所以驕傲了,一個自信的人,若是不謙虛,就會被人自覺得是。」
後來李開復說,那是我人生中學到的第一個道理:「自信是很危險的,雖然自信很重要,可是自信不能欠缺謙虛。一個自信的人,若是不謙虛,就會被人自覺得是。」
08 兩情相悅賽過門當戶對
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伉儷情深一直被你們所羨慕,她在《咱們仨》中曾這樣寫過:
「我第一次和鍾書見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
見面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
而我則緊張的回答:我也沒有男友。」
一見傾心的楊絳與錢鍾書很快就墜入了愛河,他們在疾病、戰火、生離死別中,相濡以沫66年。
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傳說,只有彼此陪伴,體諒,執手一輩子。度過荊棘坎坷,也走過花好月圓。
後來有人問她,對年輕人的感情有什麼囑託,她說,「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餘,並不重要。」
遇到一份好的感情須要緣分,維繫一段感情須要相互理解、支持和幫助,別讓物質浮華的世界,侵蝕了你的感情。
面對感情,但願你純粹一點。
09 別忘了生活
提到朱光潛,不少人都有點陌生,可是提到《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相信你們都十分耳熟。
這部由中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所著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曾是不少都市青年迷茫無助時的指路明燈。
朱光潛先生知識淵博,看待人生、事物深入又清醒,所傳達的都是十分積極的態度,他曾說,「我時常想,作學問、作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倘若爲學問爲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咱們經常爲了工做、爲了責任熬夜失眠,滿腹牢騷抱怨,卻絲絕不敢鬆懈。但是咱們忘了,人生不止工做,還有生活。
別由於工做,讓生活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記得多陪陪家人,多寵愛本身。
10 20+歲,最不應像大人同樣生活
提起高曉鬆第一反應必定會聯想到他「豐富」的自拍照,在社交媒體剛盛行的那幾年,他一度成爲段子手心中的最愛。
看着如今的高曉鬆,很難想象二十多年前,19歲的高曉鬆曾是個叛逆少年。愛好音樂的他在考上清華以後,決定「出走」音樂界,可是此舉卻遭到家人強烈反對。因而,他和家人對賭,本身能夠用吉他養活本身。
結果是,這個賭,他輸得很完全。
雖然輸了,可是如咱們所知,高曉鬆並無就此放棄音樂。1994年,《同桌的你》響遍大江南北,成爲每一個人中學時最美回憶。
後來他面對新京報採訪時曾說,「將來你有不少年能夠很成熟,年輕的時候就該讓本身年輕。你和別人不一樣的時候,只有你20多歲年紀的時候。」
咱們都聽過凱魯亞克《在路上》的這句話: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但事實是,咱們終會像高曉鬆所說,成爲被生活狠狠戰勝的中年、老年人。
因此在那以前,勇敢一點、瘋狂一點。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不會再來。
看到這裏,不知道你心中的疑問、迷茫有沒有找到答案呢?
今天是五月四日青年節,遙想100年前,五四烽火燃遍神州大地,青年志士撐起中華脊樑。
一百年前的青年,他們在戰火中求得生存;
一百年後的青年,咱們在生活裏尋得將來。
從1919到2019,民族之魂從未散去,中華青年從未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