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A輪、B輪……公司不一樣階段估值方法大全

天使輪:公司由一個連續創業者創辦,創辦之初得到了天使投資。工具

  A輪:1年後公司得到A輪,此時公司MAU(月活)達到50萬人,ARPU(單用戶貢獻)爲0元,收入爲0。測試

  A+輪:A輪後公司用戶數發展迅猛,半年後公司得到A+輪,此時公司MAU達到500萬人,ARPU爲1元。公司開始有必定的收入(500萬元),是由於開始經過廣告手段得到少許的流量變現。遊戲

  B輪:1年後公司再次得到B輪,此時公司MAU已經達到1500萬人,ARPU爲5元,公司收入已經達到7500萬元。ARPU不斷提升,是由於公司已經在廣告、遊戲等方式找到了有效的變現方法。it

  C輪:1年後公司得到C輪融資,此時公司MAU爲3000萬人,ARPU爲10元,公司在廣告、遊戲、電商、會員等各類變現方式多點開花。公司此時收入達到3億元,另外公司已經開始盈利,假設有20%的淨利率,爲6000萬。電商

  IPO:之後公司每一年保持收入和利潤30-50%的穩定增加,並在C輪1年後上市。互聯網

  這是一個典型的優秀互聯網企業的融資歷程,由連續創業者創辦,每一輪都得到著名VC投資,成立五年左右上市。咱們從這個公司身上,能夠看到陌陌等互聯網公司的影子。公司每一輪的估值是怎麼計算的呢?facebook

  咱們再作一些假設,按時間順序倒着來說:方法

  IPO上市後,公衆資本市場給了公司50倍市盈率。細心而專業的讀者會當即反應過來,這個公司的股票投資價值不大了,PEG>1(市盈率/增加),看來最好的投資時點仍是在私募階段,錢都被VC和PE們掙了。總結

  C輪的時候,不一樣的投資機構給了公司不一樣的估值,有的是50倍P/E,有的是10倍P/S,有的是單個月活估100元人民幣,但最終估值都是30億。不信你們能夠算算。每種估值方法都頗有邏輯的:一個擬上創業板的公司給50倍市盈率,沒問題吧;一個典型的互聯網公司給10倍市銷率,在美國很流行吧?或者一個用戶給15-20美圓的估值,看看facebook、twitter等幾個公司的估值,再打點折扣。創業

  B輪的時候,不一樣的投資機構給了不一樣的估值方法,分歧開始出來了:某個機構只會按P/E估值,他給了公司50倍市盈率,但公司沒有利潤,因此公司估值爲0;某個機構按P/S估值,他給了公司10倍市銷率,因此公司估值10*0.75億=7.5億;某個機構按P/MAU估值,他給每一個MAU100元人民幣,因此公司估值達100元*1500萬人=15億。不一樣的估值方法,差別竟然這麼大!看來,此時P/E估值方法已經失效了,但P/S、P/MAU繼續適用,但估出來的價格整整差了一倍!假設公司最終是在7.5-15億之間選了一箇中間值10億,接受了VC的投資。

  A輪的時候,P/E、P/S都失效了,但若是繼續按每一個用戶100元估值,公司還能有100元/人*500萬人=5億估值。此時能看懂公司的VC比較少,大多數VC顧慮都不少,但公司選擇了一個水平很高的、敢按P/MAU估值、也堅信公司將來會產生收入的VC,按5億估值接受了投資。

  天使輪的時候,公司用戶、收入、利潤啥都沒有,P/E、P/S、P/MAU都失效了,是怎麼估值的呢?公司須要幾百萬元啓動,因爲創始人是著名創業者,因此VC都多投了一點,那就給2000萬吧,再談個不能太少不能太多的比例,20%,最後按1億估值成交。

  咱們總結一下,這個互聯網公司天使輪的估值方法是拍腦殼;A輪的估值方法是P/MAU;B輪的估值方法是P/MAU、P/S;C輪的估值方法是P/MAU、P/S、P/E;也許上市若干年後,互聯網公司變成傳統公司,你們還會按P/B(市淨率)估值!你們回想一下,是否是大多數的融資都是相似的狀況?

  對互聯網公司來講,P/MAU估值體系的覆蓋範圍是最廣的,P/E估值體系的覆蓋範圍是最窄的。在此,我姑且把這種覆蓋體系叫作估值體系的階數。

  P/MAU是低階估值體系,容忍度最高;P/E是高階估值體系,對公司的要求最高。

  不一樣的估值方法殊路同歸,咱們來看一個公式:淨利潤=收入-成本費用=用戶數×單用戶貢獻-成本費用

  淨利潤(E,earning)、收入(S,sales)、用戶數(MAU)、單用戶貢獻(ARPU);

  通常來講,若是企業沒有E,還能夠投S;若是沒有S,還能夠投MAU,但最終仍是期待流量能轉換爲收入,收入能轉換成利潤。不一樣的創業企業,都處於不一樣的階段,有的屬於拼命擴大用戶量的階段,有的屬於絞盡腦汁讓流量變現的階段,有的屬於天天琢磨怎麼實現盈利的階段。然而,最終你們是要按盈利來考察一個公司的,那時候不一樣階數的估值方法是殊路同歸的。

  爲何發展好好的公司會「B輪死」、「C輪死」:有的公司用戶基數很大,但老是轉換不成收入,若是在融下一輪的時候(假設是B輪),投資人堅定要按高階估值體系P/S估值,那麼公司的估值算下來是0,融不到資,因此會出現B輪死;有的公司收入規模也不錯,但總是看不到盈利的但願,若是在融下一輪的時候(假設是C輪),面對的是隻按淨利潤估值的PE機構,他們以爲公司P/E估值爲0,公司融不到資,也會出現C輪死。

  不一樣的經濟週期,估值體系的使用範圍會平移:在牛市,估值體系會日後移,這能解釋爲何過去兩年不少一直沒有淨利潤的公司都得到了C輪、D輪,甚至E輪,並且是傳統的PE機構投資的,由於他們降階了,開始使用P/S這個低階工具了。

  在熊市,估值體系會往前移,這能解釋爲何今年下半年以來,一些收入和用戶數發展良好的公司都融不到資,甚至只能合併來抱團取暖,由於連不少VC也要求利潤了,你們把低階的估值體系雪藏了。

  二級市場的政策有明顯的引導做用:中國爲何一直缺乏人民幣VC?

  部分緣由是,中國的公衆資本市場只認P/E這個高階估值體系。咱們看看創業板發行規則:「(1)連續兩年連續盈利,累計淨利潤很多於1,000萬元……或(2)最近一年淨利潤很多於500萬元,營業收入很多於5000萬元……」。必需要有這麼多的利潤,才能上市,才能在二級市場具備價值,這個估值體系要求實在過高了。

  當企業只有用戶數、只有收入規模,哪怕你用戶數是10億人,你的收入規模有100億,只要沒有利潤,估值通通爲0!因此人民幣VC不多,PE不少,由於他們響應了政府的號召只用市盈率這個工具,否則沒有退出渠道!但美股、港股都有P/S的測試指標,只要達到必定規模就能夠成爲公衆公司上市。若是公司能在上市後至關一段時間內均可以只按P/S估值(最終可能仍是要按P/E),將打通大多數公司的發展階段,讓每一輪的估值都變得順暢起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