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教授:有些學者,成天泡在學術會上,怎麼有時間作學問?

文章 | 李醒民(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工具

來源 | 人民政協報數學

咱們知道,一切有價值的論著,都是冷板凳坐出來的,用工夫磨出來的,而不是東跑西顛跑出來的。爲此,建議上面抨擊的那些假冒僞劣學術會議仍是少開爲好,少組織爲好。語言

多年來,我一直堅持只參加「貨真價實」的學術會議,對於非學術會議或學術內容不怎麼樣的會議,或利用學術會議之名而言他、而行他的會議,我向來是拒不參加的。說這樣的話,是由於據我直接和間接瞭解,現今學術界召開的各類所謂學術會議,與學術無關或關係不大者大有「會」在,問題甚多。我在這裏擬擇要舉其三端,加以剖析和揭示。時間

一是會議目的。召開學術會議,原本應該以交流學術信息、探討學術思想、促進學術繁榮、推進學術進步爲目的——固然,以文會友,增進學人、學子相互之間的瞭解和感情,也不失爲一個附帶的功能。可是,現今的諸多學術會議被人爲地異化了:再也不以學術爲旨趣,再也不以學問爲主導,而變成推波助瀾造勢的市場,不擇手段賺錢的工具,純粹遊山玩水的藉端。主題

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經費充裕,因而熱衷組織各類大型會議,不惜花重金約請政府高官、社會名流、學術權威(院士之類的人物)、大中學官、文化明星蒞臨,以壯聲勢,以增光彩。舉辦方明知這些貴賓對學術議題毫無研究或一無所知,把他們請來無非是裝點門面,做爲打造形象工程或面子工程的道具而已,藉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擴大影響力。而做爲應邀貴賓,既無自知之明,亦不潔身自好,甘心充當別人的工具。之因此一拍即合,在於雙方從中各得實惠,皆大歡喜。豈不知,真正的學者在骨子裏就唾棄此類「學術會議」,不知底裏的學人與會後也可能直呼上當受騙。文章

二是會議內容。原本,學術會議理所固然應該是談學術、講學問、坐而論道的。可是,今日有些學術會議,或者是非學術的憑空神聊,或者是應制式的歌功頌德,或者是盲流學人的趕潮追風,或者是學術明星的露臉做秀。在這些學術會議上,或假問題冠冕堂皇成爲會議主題,無故耗費學人的時間和生命;或沒有學術意義的廟堂話語充斥各類場合和發言,觀點大同小異,語言千篇一概,懷疑和批判精神蕩然無存;或利益集團的幫閒者熙熙,學術混混攘攘,爭相登臺亮相,把學術會議變成兜售私貨、販賣雜貨的大市場,糟蹋得學而不學、術而不術,沒有絲毫的學術氣息。這樣的學術會議勞民傷財,對學術有百害而無一利。

三是會議形式。如今的大多數學術會議,不管主席臺座次排定、演講前後順序安排、發言時間長短,都是政府高官先行,學界學官緊跟,而後才能輪到學人。學人也論資排輩:地位高、資格老、名氣響、年紀大者幾無例外地優先,初出茅廬者經常被拖在最後,甚至沒有發表本身學術看法的機會。其實,真正的學人心知肚明:官大權重者不見得學問大,言不及義、言之無物者每每居多。位高名響者不見得水平高,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者不在少數,更況且至關多的所謂學術名人或學術明星是大衆傳媒炒做出來的。年長者未必學富五車、成竹在胸,年輕者未必才疏學淺、腹無經綸。這樣的會議形式不只無助於開好學術會議,並且還會起惡劣的導向做用——不是倡導和引領學人踏踏實實、紮紮實實從事學術研究,而是誘使和慫恿他們心繫好爵,追求虛名,尸位素餐,誤人子弟。

現今,各類名目的學術會議尤爲興旺起來。做爲學人,不用說須要參加一些學術會議,不然會閉目塞聽,與世隔絕,不利於學術研究。可是,做爲真正的學者,也要適當節制,不能「跑會」。不然,成天泡在會議裏,或奔走在會的途中,怎麼有足夠的時間作學問?咱們知道,一切有價值的論著,都是冷板凳坐出來的,用工夫磨出來的,而不是東跑西顛跑出來的。爲此,建議上面抨擊的那些假冒僞劣學術會議仍是少開爲好,少組織爲好。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