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訂閱號作了哪些改變?
從目前已有體驗來講,IOS端作了如下五點改動:
一、訂閱號的羣發消息將以「標題+封面圖」的形式按羣發送達時間爲序在消息列表中展現。
二、消息列表頁面可直接區分圖文、音頻與視頻。
三、打開訂閱號的消息列表界面頂部會有新消息提醒。
四、在消息列表界面右上角增長了訂閱號會話列表入口。
五、在消息列表界面點擊帳號會進入訂閱號資料頁。算法
對用戶來講,從直觀上確實提升了閱讀效率。畢竟打開一篇訂閱號文章從過去須要「點開訂閱號消息-點開訂閱號對話框-打開文章」這三步到如今的「點開訂閱號消息-打開文章」兩步。小程序
不只如此,同時也改變了信息獲取的根本邏輯。
不少人都指出微信此次改動從帳號對話列表改成以時間排序的信息列表,暫不提右上角保留了原來訂閱號會話列表的入口,可是每每你們在強調新版訂閱號是時間排序的時候忽略了其實過去訂閱號會話列表也是按照更新時間排列的。微信
因此首先要明確的是:真正引發此次大規模討論的微信訂閱號「鉅變」,焦點應該是訂閱號消息展示形式和邏輯的變化。網絡
有的文章認爲這樣的改動剝奪了用戶的選擇權,使用戶從主動篩選信息變爲被動接收信息。
我不太贊成這樣的觀點,我認爲這個改動與其說剝奪了用戶的選擇權,不如說轉移了用戶的選擇權。工具
過去用戶選擇文章的邏輯是先看哪些訂閱號有更新的紅點提醒,而後選擇其中最感興趣的帳號打開對話框進行閱讀。如今的邏輯是在離打開訂閱號消息時刻由近及遠更新的文章中,根據推送消息的標題和頭圖,選擇感興趣的進行點擊閱讀,就像沒有使用推薦算法的微博同樣,用戶能夠更直觀的瀏覽推送信息的主題,拋開時機因素,內容在選擇因素中的權重變大。網站
簡單來講,過去用戶的權力在於選擇感興趣的訂閱號帳號,如今用戶的選擇權在於訂閱號內容。設計
而這正是一個以高質量內容爲主導的平臺該作的。視頻
關於舊版微信訂閱號作過這樣一份調查:排序
平時查看訂閱號推送,通常願意翻幾屏?get
在幾千份樣本中,願意翻超過五屏的僅有1%,超過三屏的約爲20%,第一屏「有就看沒有就算」的讀者高居65%。
有自媒體經營者抱怨到:從2012年開始經營內容,一開始積累的粉絲也很多,但這兩年發現儘管內容越作越精緻,還常常作一些話題互動甚至抽獎,可是內容打開率卻愈來愈低。
並非由於讀者變懶了,不肯意閱讀了,也不是由於訂閱號內容質量降低了,如今還依然堅持週期更新的訂閱號都是通過優勝劣汰的殘酷的流量生存戰存活下來的,內容質量天然是有保障的。而是由於人們日益增加的關注的訂閱號數量和自己對信息需求有限之間的矛盾形成的。
當信息需求有限的時候,讀者天然願意偏向那些經常閱讀或者名氣比較大的訂閱號帳號,這種保守的選擇試錯成本比較低,但對那些中小自媒體來講並非利好。
外有抖音、快手、王者榮耀分流掉用戶時間;內有粉絲多名氣大的訂閱號曝光量繼續增長,小衆自媒體也是愈來愈難有出頭日的馬太效應。內憂外患的微信也不得不「被迫」改變本身。
對於自媒體的影響,我認爲闌夕在公衆號發表的文章已經寫的很是鞭辟入裏了,他對自媒體經營者的建議也合情合理。
幾點見解:關於微信訂閱的改版(兼談何爲信息流)
在這裏想從我我的和經營公衆號的朋友交流中的思考來分析此次改版對自媒體的影響。
個人朋友在我看來是一位認認真真在她的公衆號輸出內容和表達本身的自媒體人,因此我認爲她的想法應該能表明一批小流量、輕運營、重內容的自媒體人。
她說:
從自媒體的角度來看,我是消極的,至少從我發公衆號的角度,我不喜歡此次改版,我想要一個安靜的我和粉絲的空間,不喜歡和其它公衆號擠在一塊兒,有種爭着搶着要粉絲看似的,我仍是比較喜歡高冷一點的狀態,更舒服,不急迫.
而這批人正好是微信認爲此次改版利好的那批內容輸出者,也就是說微信在作此次改動的時候,簡單粗暴的認爲:全部小衆自媒體人都是想要更多流量的,但忽略了那些重內容質量的創做者也很在意我的空間的純粹性。
在這裏,微博就是一個很好的反例,爲了讓這個社區更熱鬧,微博常常會自動設置用戶關注一些博主,或者將博主的內容推送到並無關注他的粉絲的首頁。這樣確實是能夠達到增長流量的效果,可是與此同時,出現了愈來愈多「不一樣」的聲音,討論的聲音確實變大了,但同時討論的質量變低了,這樣作的代價就是微博流失了至關一部分承受不住這些聲音的博主。
爲何咱們常常看到36氪、虎嗅網分享的文章做者每每會加上他我的公衆號的id,除了爲他本身引流之外,還有一個緣由是公衆號是一個讀者和做者聯繫更緊密的社區,讀者在這些網站看到喜歡的內容後關注了做者的公衆號,表達的是對他能持續輸出高質量文章的信任的態度。而微信改版後給小衆自媒體的一個引導信號是:流量很重要,我爲你給你引流我都改版了,因此你也得努力去「搶」流量,而忽略了初心:尊重自媒體用戶。
對微信的影響,張小龍對此次微信訂閱號改版的外界反饋甚是「委屈」,他曾表示
「其實咱們並無想到(去作信息流),甚至我本身都不知道什麼是所謂有信息流。訂閱號就是一個集合,咱們想過改善閱讀效率,跟信息流是兩回事,只會改善閱讀效率。信息流能夠去‘看一看’。」
關於微信作的是否是信息流,一千我的有一千個定義方法。
好比魏武揮老師在他的公衆號扯氮集裏就表示
信息流的背後是時間線。之因此能打散,就是由於發出的時間不同。
信息流是不強調「傳者」概念的——誰寫的,次要的。強調的是「內容」自己。
徹底沒有打散一個號裏的文章。仍是一個號一個號排下來的。
這怎麼叫信息流呢?
也就是說,他認爲文章打的還不夠散,同一個做者的文章依然打包成一個集合呈現,因此不是信息流。 每一個人都按照本身的標準理解信息流,再探討下去也很難有結果。
但能夠達成共識的是,訂閱號改版後確實符合如下信息流的幾點特性:
一、有海量信息,數據量足夠大,能不斷刷出新內容
二、內容按相似的規格上下排布,手指上下滑動,內容如流水般源源不斷
雖然這個「源源不斷」不是狹義上的無窮無盡,但目前來看,把關注的訂閱號最新更新的內容劃完後還會按時間序展示他們過去推送的內容,因此經實踐除非將關注的訂閱號的所有消息都劃完,不然內容仍是能「源源不斷」的展示的。
這種當用戶下拉頁面時以瀑布流的形式源源不斷地向用戶展示資訊的方式,用戶只要下拉滑動永遠會有新的內容出現,整個頁面除了資訊內容沒有其餘干擾,會讓用戶不知不覺沉浸在被信息包圍的氣氛中,忘記時間的流逝,欲罷不能,這也是爲何你們經常說抖音「有毒」、「上癮」。
微博在用,抖音在用,各類新聞客戶端幾乎都在用,而這些軟件的共同點就是他們迭代很快,爲了留住用戶時間,不斷的改變本身去迎合用戶的喜愛推出各類新功能,新的交互設計。以微博爲例,微博的定位是「社交媒體」,那麼信息獲取即是它的首要功能,圍繞這個功能從早期內容上的豐富好比搞笑內容、嚴肅新聞內容、八卦內容到現在形式上的豐富好比微博故事、一直播還有近期圍繞世界盃熱點的積分競猜等等。
可是微信不同,微信一貫是高冷的,它留住用戶時間的方式歷來不是靠迎合式的沉浸。儘管朋友圈、搜一搜、小程序、購物等功能不斷加入到微信這個大容器中來,但這一切都是創建在即時通信工具這一前提之下。你打開這個容器,最上層必定是對話界面,掀開第一層後第二層纔是朋友圈,第三層,甚至朋友圈這一層你能夠直接去掉,而這背後的設計邏輯出發點即是強化微信即時通信功能的工具屬性。
在尊重用戶的層面來講,微信確實是國內首屈一指的。
今年3 月 5 日,馬化騰在接受採訪時曾透露,在剛剛過去的 2018 年春節期間,微信和 Wechat 的合併月活躍帳戶數量超過10億。很難想象擁有這麼大數量級用戶的微信不發任何系統推送,不作任何誘導行爲,甚至官方也從不作不少工具類APP在過年時會作的一年回顧這種感動用戶的活動。
它對本身的即時通信工具的定位把握的很是準確,準確的意思是: 它想給用戶留下的映像不是 「我只是一款用來通信的工具」,而是「當你有通信需求的時候,你第一時間打開的是我」。
微信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將「打開」這個動做植入到用戶的肌肉記憶中,而不只是先在腦部神經元中產生「通信用微信」的想法再經過神經網絡傳遞給手部肌肉。這就是我認爲的微信這麼多年在起起落落的互聯網洪流中一直保持着屹立不倒的地位的根基所在。
暫不說新版訂閱號源源不斷提供信息的方式容易令人沉浸,即便是將訂閱號會話列表入口放到右上角這個小動做也的的確確是在引導用戶適應新的訂閱號消息界面從而獲取更多用戶時間。
而且,這次改版的動做和標準「信息流」的「看一看」存在的重要性很是不同,「看一看」是能夠在發現頁管理中關掉的,即便不能關掉,它也只是被放置在第三頁而已。
訂閱號消息倒是放在和最重要的通信功能一屏的首屏對話頁,和新對話消息同樣,只要你有關注的訂閱號,它一旦更新就會在對話列表的最上方,說明微信對它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了最基礎的通信功能的高度,那麼微信天然也對此次改版對抗各路勁敵APP抱有很大期待,即便此次改版會模糊他們一直引覺得豪的價值觀。
那麼,改版後的微信仍是那個秉承着「用完即走,走了還會回來」的通信工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