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一下,新華網就是新華社的官網,號稱「歷來不發假新聞」。php
映象中「畝產幾萬斤」的高產田最初就是新華社報道的。
html
新華網原名:「倒奶」事件怎麼看? 內蒙古專家開出化解問題藥方安全
編者按:app
近日來,我國多地出現奶農「倒奶」事件。有人趁機唱衰中國經濟,認爲「倒奶」事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有現象,它的出現代表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經濟危機的 徵兆;也有人鼓吹歷史虛無主義,藉機宣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的「倒奶」事件其實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無關。面對這些錯誤觀點,內蒙古自 治區中國特點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對奶農「倒奶」事件進行了理論研究,揭示了我國奶農「倒奶」事件與美國上世紀農場主「倒奶」事件的本質區 別,分析了我國奶農「倒奶」事件的緣由,並開出了化解問題的藥方。現將相關文章刊出,以饗讀者。ide
內蒙古乳業發展經驗對預防和化解「倒奶」問題的啓示佈局
近來,我國有些地區出現了「倒奶」現象,與此造成鮮明對比的是內蒙古乳業發展整體平穩,「倒奶」事件少有發生,這與內蒙古乳業發展的一些思路和措施密切相關。可見,內蒙古乳業發展經驗對於各地預防和化解「倒奶」問題具備必定的啓示意義。spa
(一) 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下降乳企和奶農之間的交易費用。乳企須要自建原料供給企業,乳企和奶農要簽定長期合同,制定保護價格,實現穩定合做。一方 面,乳企從市場收購原料奶,須要尋找合適的交易對象,在洽談、簽約、執行、監督等過程當中須要付出很大的費用。而若是乳企自建原料供給企業就不用外購其餘利 益主體的原料奶,從而就能達到減小相關費用的目的。所以,截至2013年5月,蒙牛乳業[-0.43%]已在奶源建設方面累計投入超過40億元,參股、合建了14座萬頭以上超大型現代牧 場,其還將繼續參與建設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場,將新增投資30億—35億元創建規模化集約化牧場,三年內實現100%原奶由規模牧場提供。另外一方面, 要預防和解決「倒奶」問題,須要在乳企與奶農、養殖場之間創建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若是乳企和奶農沒有穩定的合做關係,雙方都須要不斷的搜尋新的交易 對象,不斷的談判,這就增長了各自的費用。下降這種費用的重要手段是乳企和奶農簽定長期合同,制定保護價格。內蒙古的乳業統計資料代表,這樣作的奶農能不 賠錢或少賠錢,而那些合同外奶農每生產1公斤牛奶,就要賠1.7—2.2元。code
須要強調的是,在保護奶農方面,乳企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很是重要。內蒙古的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承擔責任,保護奶農利益,有效地防止了「倒奶」事件的大規模發生。蒙牛做爲央企,更是充分地體現了國有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社會擔當。orm
(二) 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在乳企的空間佈局上要造成彙集效應。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均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這些龍頭乳企成爲經濟增加極,這些經濟增 長極產生的巨大極化效應,逐漸轉變爲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發展。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做爲增加極的極化效應表現爲資金、技術、人才等 生產要素向極點彙集,彙集到必定程度又表現爲擴散效應,即主要生產要素向外圍轉移。內蒙古乳業發展中鮮有「倒奶」事件是由於這兩大效應共同做用的結果。另 一方面,有實力的乳企自身效益比較好,也有能力相對高價收購牛奶。如伊利、蒙牛等大企業的成本收益率平均在48.98左右,而小企業則只有7.97,前者 是後者的6.15倍。htm
好比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能成爲全國奶牛養殖第一大縣的重要緣由是距離蒙牛、伊利極短,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 2013年該旗奶牛存欄21.98萬頭,整年向伊利、蒙牛兩大企業累計銷售生鮮乳28.78萬噸。所以遏制「倒奶」就必須圍繞龍頭企業,實現彙集經濟效 應。伊利已經在全國十多個銷售大區都設立了現代化乳業生產基地,既彌補了伊利奶源基地遠離主要消費城市、產地市場容量有限的競爭劣勢,又有效解決了當地原 料奶資源短缺的問題;並與當地的奶農、政府共同投資建設奶源園區基地,既最大限度縮短產品投放市場的空間距離,減小運輸週轉時間,爲知足消費者更高的需求 奠基了基礎;又爲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和增長財政收入。
(三)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作大乳企,實現奶農的集約化規模經營,實現乳 業發展的規模經濟。中國中小規模養殖模式成本太高是國際競爭力贏弱的主要緣由。截至2013年,內蒙古90%以上荷斯坦奶牛已經集中到44個存欄萬頭以上 的旗(縣、區),近80%的奶產量集中在26個10萬噸以上產能的旗(縣、區)。內蒙古5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化養殖比率爲66.3%,比2008年提升了 49.5個百分點;10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養殖佔比爲52.9%,比2008年提升46個百分點。全區奶牛存欄300頭以上規模牧場857個,其中存欄 300~499頭的450個,佔52.5%;存欄500~999頭的231個,佔26.9%;存欄1 000~3 000頭的150個,佔17.5%; 3000頭以上的26個,佔3%。這意味着,化解「倒奶」事件,就要經過增長救助奶農補貼,在規模奶牛場用地、信貸等方面提供支持等措施,儘快淘汰散戶養 殖模式,轉向大牧場集約經營。與此同時,要建設奶業合做社和合做社的聯社,打造奶牛養殖產業組織模式的升級版。
(四)要防止和化解「倒 奶」事件,必須創建乳企和奶農之間的信息分享機制,及時瞭解國內外乳業供需信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掌握信息比較充分者,往 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者,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內蒙古乳業之因此具備較強的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對國際市場衝擊力的對抗能力,與內蒙古的乳企和 奶農之間的有力的信息分享機制有關。所以,化解「倒奶」事件,政府要對國內外奶源供給進行規劃並及時發佈信息,以便讓奶農及時捕捉信息,瞭解國內外市場價 格走勢,以銷定產,以產促銷。奶農也要積極利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多種信息源挖掘有效信息,注意預防風險。(蓋志毅高海秀做者分別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點社 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倒奶」事件爭論背後的經濟學話語危機
近 期,我國部分地區爆發了因企業拒收鮮奶而致使奶農出現「倒奶殺牛」的事件,此事一經流出,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由「倒奶」事件所引起的諸多紛爭甚囂塵 上。不難看出,各方論及的內容雖然紛繁複雜,但其全部的爭論卻始終是圍繞着一箇中心議題,即:「社會主義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之間到底有無本質的區 別?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一些網評文章甚爲奇特,其所持觀點極具表明性並很有市場。文章認爲,「倒奶」都是供給過剩的產物,與主義問題毫無關聯,那種曾把 「倒奶」做爲「萬惡資本主義」標誌的說法是荒謬的;同時,「倒奶」是很正常的經濟活動,對於個體奶農而言,雖然「倒奶」是悲劇,但倒是最理性的選擇。很明 顯,依照這樣的邏輯,「倒奶」不只被排除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既有視野,並且還被當成一種在任何社會制度下都「很正常」的經濟活動和「最理性」的選擇,這 樣一來,馬克思有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科學論斷便被兵不血刃地消解殆盡了。透過這些文章,咱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各方圍繞「倒奶」事件的爭論,其實質是其背 後的經濟學話語權之爭奪。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斷被弱化和西方主流經濟學不斷加強的宏觀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自身一直面臨着經濟學話語缺失乃至失語的 風險與挑戰。「倒奶」事件爭論的出現,只是再次證實了矛盾的通常性總要經過其特殊性體現出來。
那麼,在馬克思主義的視野下,「社會主義倒 奶」與「資本主義倒奶」之間到底有無本質區別呢?答案固然是確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宣言》中就認識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 代生產關係、反抗做爲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全部制關係」的結果;而且各自在《剩餘價值學說史》和《反杜林論》中針鋒相對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 從表象出發,把經濟危機的發生歸咎於與資本主義本質無關的個別經濟現象的錯誤論調。在馬克思看來,必需要嚴格區分經濟危機的發生徵兆和緣由,以及危機的各 種表現形式和做用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倒奶」只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面現象之一,相對於產生經濟危機緣由的必然性和根本性而言,其僅是構成資本主 義經濟危機的必要非充分條件。「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的本質區別就在於:「資本主義倒奶」具備必然性,其根源於社會化生產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 私人佔有制之間的這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基本矛盾衍生出的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有計劃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與資本主義生產有無限擴大 化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直接構成了驅動「資本主義倒奶」的動力系統;而「社會主義倒奶」具備偶然性,人民不斷增加的物質文 化須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這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否認了「倒奶」的內在必然性,而價值規律和國際資本主義擴張爲「倒奶」的存在提供了必定的客觀可能,但 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卻又能夠能動性地進行糾偏控制。所以,「社會主義倒奶」僅是一種可治性的經濟波動的表現形式,而「資本主義倒奶」則註定是一種痼疾性 的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歷史與邏輯在趨勢上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也無可辯駁地證實了馬克思有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科學性。自從1825年資本 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爆發至今,資本主義已經完成了由自由競爭到通常壟斷再到國家壟斷、國際壟斷的演化發展,但經濟危機始終猶如夢魘般揮之不去。儘管 資本主義在新的再生產條件的重建下不斷得以「鳳凰涅槃」,以致於使得資本主義可能將會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在「兩個必然」與「兩個毫不會」之間不斷徘徊遊 走,但資本主義源於「垂朽」的經濟危機根源而決定的消亡趨勢倒是未曾也是毫不會更改的。
最後,咱們更應該探究是什麼混淆了「社會主義倒 奶」與「資本主義倒奶」二者之間的界限?是什麼湮滅了馬克思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真理的光芒?毫無疑問,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嚴重地染指了咱們的公衆主流媒 體,替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全面接掌了經濟學話語權。西方主流經濟學鼓吹理性自私人的人性假設,恪守着原子式個體主義的分析範式,將全部國民財富生產與分配 的過程均偷換爲技術化、去階級化的資源配置過程,竭力抹煞資本主義生產目的的剝削本質並借覺得剝削制度辯護。重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話語權之路任重而道遠。 (肖斌做者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點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廈門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
「倒奶殺牛」:非典型的供給過剩事件
新 年伊始,山東濰坊爆出中小規模奶牛養殖戶「倒奶殺牛」事件,「倒奶殺牛」現象逐步蔓延至河北、黑龍江等乳業主產區,甚至出如今廣東等南方地區。原蘇聯傳統 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做爲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標籤的「將牛奶倒進大海現象」的出現,是不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下出現經濟危機的先兆?
事實上,看似徹底相同的兩種經濟現象背後倒是徹底不一樣的成因。目前我國出現的「倒奶殺牛」現象與馬克思《資本論》中描述的經濟危機徹底不一樣,與經濟危機先兆也沒有任何關係。
從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角看,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過剩。在早期資本主義國家之因此會出現一方面大量 羣衆無力購買牛奶,一方面出現廠商將牛奶倒進大海的經濟危機現象,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目的,即「首先不是‘得到別的產品’,而是佔有價值、貨幣、抽象財富」 決定的。馬克思曾講到,從商品到貨幣的過程是商品「驚險的跳躍」,若是這個跳躍沒法得到足夠的利潤,廠商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時候,其寧願選擇傾倒的方式是 不會選擇降價的方式知足勞動人民的需求。
我國目前出現的「倒奶殺牛」現象偏偏是中國乳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一種陣痛和整合的反映,是中國乳業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選擇多樣化的反映,也是重構乳業價值利益鏈訴求的反映。
此 次「倒奶殺牛」是一次非典型的供給過剩事件,國內乳品企業自控奶源大幅提升是致使散戶奶農倒奶的緣由之一。「得奶源者得天下」是中國乳業的共識,「三聚氰 胺」事件後,國內大型乳品企業加大了自有牧場的建設力度,對散戶奶源的需求,也大幅減小。以乳業龍頭伊利爲例,其奶源已實現大部分來自自建或合做牧場,規 模化集中化養殖在奶源供應比例中達95%以上。
「倒奶殺牛」現象背後是中國乳業從區域市場、全國市場,走向全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表現。 中國乳業通過30年的發展,從區域市場競爭發展到全國市場的競爭,隨着上海自貿區的創建,以及中新自由貿易協定的簽定、中澳自由貿易協定實質性談判的結 束,中國乳業進入到全球市場的競爭行列。全球奶源的供給和價格變化直接影響、衝擊國內乳品企業的生產經營, 2008年至2013年,我國進口乳製品從35萬噸增至159萬噸,年均增加35%,奶粉進口從10.1萬噸增至85.4萬噸,年均增加53%,奶源自給 率則從95%降低到了78%。2014年國際奶粉價格大幅下滑,從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新西蘭進口奶粉價格從42000元/噸跌到 21000元/噸,乳品企業調整了部分產品的生產配方,用奶粉替代生鮮乳,減小了生鮮乳的使用量,進口增加衝擊是這次奶源過剩的主要緣由。
「倒 奶殺牛」現象折射出目前我國液態奶供給結構與居民消費結構不匹配,不能知足居民消費選擇多樣化的需求。目前,我國液態奶中常溫奶約佔70%,低溫奶(保鮮 奶)僅佔30%,這種不合理的產品結構有利於大量奶粉的進口,卻不利於國內鮮奶的收購與加工。目前我國液態奶的產品結構具備知足過去模仿型排浪式消費的特 徵,如今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這就要求乳製品企業不斷進行產品創新,特別是擴大差別化鮮奶產品的供給,既能夠知足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又能夠增長對鮮奶的收購與加工規模,也能夠避免消費者「用腳投票」使市場銷售受挫、市場佔有率降低。
「倒奶殺牛」現象背後反映着農產品[-8.70% 資金 研報]市 場容易出現「市場失靈」,須要政府的有效干預。「倒奶殺牛」事件出現後,農業部經過協調乳品企業增長收購、啓動奶業生產監測、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處 理賣奶難,保護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產。事實上,乳製品屬於農產品,具備農產品的週期性特徵,農產品的生產難逃「蛛網模型」的怪圈,極易發生豐產不豐收的 「穀賤傷農」事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做用不是古典的自由聽任的市場,市場在農業領域每每表現的是「失靈」,所以各國政府都經過各類各樣的財政政策 對農業生產和農業品給予補貼。
雖然這次「倒奶殺牛」是一次非典型的供給過剩事件,可是,我國政府及時出臺保護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產的措 施。措施以後,更須要從新梳理全球競爭格局下中國乳業的產業鏈與價值鏈,重構經濟新常態下中國乳業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趙海東做者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內蒙古大學經管學院教授)
類似事件本質區別
從 2014年末到2015年初,我國多地乳企拒絕或者減小收奶,奶農「倒奶」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引發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回顧歷史,很容易讓人想到,上個世 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曾經發生過相似的倒奶事件,相似的一幕在近一百年後的中國再次上演,是否意味着當今中國的經濟正在走當年美國經濟危機的「老路」?答 案固然是否認的!
上世紀3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倒奶事件與當前發生在我國的「倒奶」事件有着本質的區別
上個世紀30年代的美國,因爲生產的廣泛相對過剩,多數產品都出現了滯銷現象,由此引起了近三分之一的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爲了應對空前嚴重的危機,維持產品的價格,美國農業資本家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 燃料,四分之一的棉田在即將收穫時被剷掉埋在地下,這類悲劇性事件在全美境內廣泛的發生着。而使人痛心的是,此時有大量的美國民衆正在遭受着飢餓和養分不 良的困擾,甚至有大量的人被餓死。據1932年9月《幸福》雜誌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約佔全國總人口28%的人沒法維持生計(1100 萬戶農村人口未計在內),流浪人口達200萬,僅紐約一地1931年一年中記錄在案的餓斃街頭的案件就有2萬餘起。這一時期出生的兒童身材矮小,後來被稱 做「蕭條的一代」。當美國參加二戰須要補充大量兵員時,因體質不合格遭淘汰的人達到40%。
從上述史料中咱們不難看出,致使美國當年發生 倒奶事件的根本緣由在於美國經濟陷入了嚴重的、全面的生產過剩危機,而致使危機產生的根本緣由在於這個國家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與生產的社會化之間存在着的 尖銳矛盾,做爲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矛盾的產物,經濟危機及由此產生的生產相對過剩和消費相對不足的現象天然沒法避免。
而當前發生在我國局部地區的奶農「倒奶」事件,只要稍加留意的話,就會發現與歷史上美國的倒奶事件在發生背景、倒奶主體以及對消費者的影響等方面存在明顯差別,是迥然不一樣的。
從 經濟背景來看,當年美國發生倒奶事件是在經濟發生嚴重危機的背景下出現的,經濟出現了大衰退,大批企業倒閉、銀行破產、工人失業,人們生活困頓,社會動盪 加重,倒奶事件乃是經濟危機嚴重到必定程度的一種體現。而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狀態平穩,產業有序發展,城鄉人民整體生計保障良好,市場供求兩旺。不只如此, 良好的中國經濟發展態勢,推進了周邊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
從倒奶主體來看,當年美國倒奶事件的主體是農業資本家(農場主),他們大 多有着龐大的生產規模,對牛奶價格有着很強的操控能力,他們之因此要倒掉牛奶,並非牛奶賣不出去,而是爲了維持牛奶的高價以及本身的高收益而有意爲之的 理性行爲。而當前我國發生的「倒奶」事件,其主體主要是小規模生產的奶農,他們每每是牛奶價格的被動接受者,之因此倒掉牛奶是由於牛奶賣不出去而被動選擇 的無奈之舉。不只如此,與美國農業資本家不一樣的是,這些奶農在不得不「倒奶」的時候,優先將牛奶免費送給了周邊的敬老院等機構,或者提供給周圍的非奶農戶 飲用,甚至免費送給養豬戶來餵豬,以求物盡其用。這與當年美國農業資本家寧肯將牛奶倒掉,也不提供給即將餓死的饑民飲用,有着雲泥之別。不一樣的經濟基礎決 定不一樣的上層建築,資本家的冷酷無情和中國奶農的濟世情懷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對資源利用方式的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對消費者的影響來 看,當年發生在美國的倒奶事件,是資本家爲了操縱牛奶價格而有意進行的行爲,人爲地壓縮供給,致使衆多受危機影響而收入下降的消費者被迫減小甚至中止了對 牛奶的消費,從而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福利。而當前我國局部地區偶發的「倒奶」事件,並未對消費者的牛奶消費產生消極影響,目前國內乳製品市場供應充足,乳 製品價格穩中有降,廣大消費者的乳製品消費並未受到影響。
可見,我國發生的奶農「倒奶」事件,不只與當年美國倒奶事件有着本質的區別,而 且只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建和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局部事件,是全球化時代市場體系不完善,社會總供求出現暫時性結構失衡的體現。經濟的全球化致使了經濟的 「環球同此涼熱」,我國在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根據相關規則,不得不調低了應對、防範國際經濟波動的「防火牆」,這天然使得我國經濟易受到世界經濟 和國外資本的影響,對此我國乳品產業的發展概莫能外。
國際奶價的走低是推倒我國奶農「倒奶」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自2014年春天起,隨着美國、澳大利亞等 地牛奶產能的增長,俄羅斯實行進口禁令,國際市場牛奶供大於求,奶價大幅下行。全球奶價自2014年3月開始持續下跌,新西蘭、歐盟的原奶價格跌幅達 40%。國際奶價持續走低不但影響了我國乳製品的出口,更主要的是,進口奶粉數量的急劇增加使得國內乳製品市場份額被國外乳企迅速擠佔,數據顯 示,2014年前11個月,我國進口奶粉88.4萬噸,同比增加20.2%。進口奶粉的價格優點,即1噸進口奶粉到岸價比1噸國產奶粉低1萬元左右,促使 國內衆多乳品企業轉爲使用更多的進口奶粉做爲加工原料。以進口奶粉爲原料生產的還原液態奶的成本要比用生鮮奶生產的液態奶成本低得多的客觀現實,使不少企 業減小了對國內生鮮乳的使用,這就直接對奶農牛奶的收購產生了影響,催生了奶農「倒奶」事件的發生。
不只如此,在進口奶粉數量迅速增加的 同時,2014年我國國內生鮮乳產量也增加了5.2%,這就使得我國乳品產業遭受了來自國內外奶源供給雙重增長的壓力。而與此相對的倒是,受到抑制的國內 乳品需求。一方面,國際市場乳品價格的持續走低使我國乳品出口變得更加困難。2014年1~11月份出口乳品3516.1萬噸,出口金額6730.8萬美圓, 與2013年同期相比,出口量增加8.2%,出口金額增加29.6%;而2014年1~11月份我國進口乳品1.7億噸,進口金額61.5億美圓,與 2013年同期相比,進口量增長20.6%,進口金額增加38.5%。我國乳品貿易存在的巨大逆差,代表國際市場對我國乳品需求的增加乏力。此外,隨着中 澳自貿區簽定、歐盟牛奶生產配額解禁等,從此我國乳品產業將面臨更多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另外一方面,因爲「三聚氰胺」等乳品質量安全事件的心理影響尚 未消除,以及進口乳製品價格的降低,促使許多國內消費者選用進口乳製品替代國產乳製品,影響了國內市場對國產乳品的需求,進而影響了乳品企業對生鮮牛奶的 收購,成爲奶農「倒奶」事件發生的重要推手。一邊是奶農在倒奶,另外一邊是國人在喝進口奶,這種黑色幽默式的現實,使咱們不得不盡快反思我國乳品產業的發 展。當前我國發生的奶農「倒奶」事件暴露出我國乳品產業存在着國際競爭力弱,生產成本高、效率低,沒能造成一體化產業鏈等突出問題,在國際乳企降價競爭的 衝擊下,處於分散、弱勢的我國奶農天然便成爲市場風險的最大承擔者。
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倒奶」事件在將來可以獲得有效避免
當 前我國經濟不但在總量上保持了超過7%的增加,並且正在進行深入的結構調整,以公有制經濟爲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不只使國家對各個產業發展的調控更加明 確有力,並且可以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使奶農「倒奶」這類事件在將來得以有效避免。爲防止此類悲劇事件的再次發生,我國政府要更好地發揮 積極做用,在以嚴格的質量監管從新贏得國內外消費者對我國國產乳品質量、安全信心的基礎上,採起長短時間、多管齊下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長期來看,必須創建民 族乳業發展的長效機制,推進民族乳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對此,政府要經過努力推動奶牛養殖、乳品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下降國內生鮮牛奶及其加工產品 的生產成本,提升原奶和乳製品的質量,加強我國乳品產業的競爭力;積極扶持奶牛大戶、聯戶經營、家庭牧場等經營主體,大力扶持奶農合做社發展,提升奶農組 織化程度,提升奶農的原奶議價能力;穩步推行原奶的支持價格和原奶生產保險等政策,保護奶農的利益,保障其原奶生產的物質和精神動力;鼓勵奶農和乳品企業 簽定長期的原奶供銷合同,並以法律手段確保合同的忠實履行,等等。短時間來看,各地政府要想方設法組織協調乳品加工企業保證生鮮牛奶的收購,督促乳品企業履 行收購合同,同時發揮地方奶業協會和奶農合做組織的做用,維護生鮮牛奶正常收購秩序。還要積極爭取地×××府出臺奶粉收儲補貼、救助奶農補貼、信貸金融支持等辦法,幫助奶農渡過難關,等等。(楊靜做者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點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
「倒奶」並不都是經濟危機
去 年下半年以來,在國際奶價降低、進口奶粉衝擊和國內乳品消費不振等因素的推進下,我國許多地區出現了因賣奶困難,引發奶農「倒奶」甚至「殺牛」的現象。這 種「倒奶殺牛」的現象,其實前些年也在有的地方出現過,關注的人並很少,但最近卻引發了普遍的重視,一是由於倒奶的地區相比以往範圍要廣、程度要深;二是 由於有人聲稱,「倒奶」現象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從而引發了對當前中國經濟情況甚至中國道路的爭論。
有人「驚呼」,美國「農場主倒 奶」這種資本主義的特點今天居然進入了咱們的社會主義。還有人認爲,這就是那個傳說中的資本主義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的現實演繹,中國已經身陷生產過剩的經 濟危機中。也有人出面辯駁說,「倒奶」與經濟危機無關。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下的「倒奶」事件,主要是社會制度所形成的,是當時社會勞動人民在資本家盤剝 之下有效支付能力以及社會有效需求不足所形成的。而如今咱們的一些「倒奶」事件,則根本不是「沒錢買奶」或者社會消費能力不足,而是國內奶業在市場經濟競 爭下的一種行業陣痛期。
中 國有句古話叫,不爲良相即爲良醫。它代表對於政治經濟現象認識與診斷疾病有相似之處,都須要具體狀況具體分析。例如,肺炎會引發發燒,但發燒的並不都是肺 炎。一樣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曾使得美國資本家把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但並不是只有經濟危機纔會引起這種倒奶現象。市場經濟的不肯定性,會在不少 商品的生產上,交替引發供給不足與供給過剩的現象。當出現全面的生產過剩時,就會發生經濟危機,而在只是局部的供給過剩時,經濟危機並不爆發,但處於局部 供給過剩狀態的商品仍然可能會出現倒奶這樣的部分銷燬現象。例如,有時咱們會看到一些地方出現蔬菜集中上市,銷路不順暢,菜價暴跌,致使蔬菜直接爛在地裏無 人採收的現象。
那麼,此次大面積發生的「倒奶」現象是否意味着中國已經身陷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之中呢?它與經濟危機到底有沒有關係呢?對 此,咱們首先要對經濟危機做個界定。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即使中國自身沒有發生經濟危機,但若是世界主要國家正處於經濟危機之中,中國已然被世界經濟危機 所包圍,並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是不能說中國徹底沒有身陷經濟危機的,也不能說中國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影響的領域所發生的現象徹底與經濟危機無關。
由 此,咱們說,最近這一次國內出現的「倒奶」事件並非一次簡單的國內奶業在市場經濟競爭下的一種行業陣痛期現象,而是與國際經濟危機有關的一種現象。正是 由於2008年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經濟危機,並且直到今日仍未步出經濟蕭條,形成世界奶業嚴重生產過剩,國際奶價下跌,使得中國成爲國外過剩奶粉 的傾銷地,進而嚴重衝擊中國國內奶業生產,這才引發了大面積的倒奶現象。這一現象不表明中國發生了經濟危機,但也不能說與經濟危機無關。
既 然發燒了,雖然不是肺炎,但也得治,只是不能按肺炎來治,而是要對症下藥。首先是隔離致病源,其次是使病人獲得休養,再服用相關藥物。當前,農業部要求各 地採起有效措施,經過協調乳品企業增長收購、啓動奶業生產監測、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盡心盡力處理賣奶難,保護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產。這只是使病人 獲得休養的措施,對於完全解決問題仍是很不夠的。
其實,就隔離致病源來講,應當要求展開國外奶製品進口的反傾銷調查,限制或延緩國外奶製品的大量進口,回升國內奶製品價格,爲處理賣奶難贏得較爲充裕的時間。
而 就服用相關藥物而言,有關方面必須認識到,除非具備壟斷性和高智力特徵,不然相似傳統小農經濟的小微生產方式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只能是一個弱不由風的扶不起 的阿斗。所以,要完全解決奶農「倒奶殺牛」的問題,首先要消滅奶農身份,使奶農轉變爲奶業合做社社員或奶企自身全部的養殖場的員工,加強其抗風險的能力。 其次,當前中國人的奶製品攝入量是偏低的,一個重要緣由是奶製品市場混亂,還原奶冒充鮮奶的問題仍然存在,奶製品中雌激素和抗生素的含量使人質疑,使不少 消費者不敢消費奶製品。對此,政府應當發揮本身的積極做用,增強奶業生產質量的監督和檢測,並及時向公衆反饋,嚴防相似「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消除奶制 品市場的混亂,使公衆可以放心地購買國產奶製品,這樣中國國產的牛奶就有可能從目前的暫時供給過剩,轉變爲供給相對不足。(餘斌做者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