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街前端團隊正式入駐掘金,但願你們不要吝嗇大家手中的贊(比心)!javascript
Electron 咱們會出一個系列,這篇文章主要是介紹 Electron 基礎相關的東西,後續會出咱們在實戰中更多的技巧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案,但願你們持續關注咱們。html
本文主要包括:前端
Electron
是一個賦力前端進行跨平臺開發的框架,讓開發人員使用 JavaScript, HTML 和 CSS 等前端技術構建跨平臺的桌面應用。 Electron
經過將 Chromium
和 Node.js
合併到同一個運行時環境中,並將其打包爲 Mac,Windows 和 Linux 系統下的應用,而開發人員只需關注前端代碼的開發。java
electron 提供了一個名爲 electron-quick-start 的項目,能夠 clone 下來當成模版使用,本文仍是使用 create-react-app 來一步一步學習。node
# 安裝 create-react-app 命令,若是已將安裝請忽略
npm install -g create-react-app
# 建立 electron-react 項目
create-react-app electron-react
# 啓動項目
cd electron-react && npm start
複製代碼
瀏覽器打開 localhost:3000 出現下面的畫面:react
在 public 文件夾下新建 index.html,隨便寫點內容:webpack
...
<div>hello world</div>
...
複製代碼
接下來建立 electron 主線程文件,public/main.js,建議寫在 public 路徑下面。git
const {app, BrowserWindow} = require('electron')
// 建立全局變量並在下面引用,避免被GC
let win
function createWindow () {
// 建立瀏覽器窗口並設置寬高
win = new BrowserWindow({ width: 800, height: 600 })
// 加載頁面
win.loadFile('./index.html')
// 打開開發者工具
win.webContents.openDevTools()
// 添加window關閉觸發事件
win.on('closed', () => {
win = null // 取消引用
})
}
// 初始化後 調用函數
app.on('ready', createWindow)
// 當所有窗口關閉時退出。
app.on('window-all-closed', () => {
// 在 macOS 上,除非用戶用 Cmd + Q 肯定地退出,
// 不然絕大部分應用及其菜單欄會保持激活。
if (process.platform !== 'darwin') {
app.quit()
}
})
app.on('activate', () => {
// 在macOS上,當單擊dock圖標而且沒有其餘窗口打開時,
// 一般在應用程序中從新建立一個窗口。
if (win === null) {
createWindow()
}
})
複製代碼
最後,修改 package.json 中的 main 字段對應的路徑, 並添加 start 命令github
{
...
"main": "main.js",
"scripts": "electron ."
}
複製代碼
執行 npm start, 就會彈出以下界面:web
這裏我簡單寫了一個頁面,你們也能夠寫一寫本身感興趣的東西。
因而,一個簡單的桌面應用就開發好了,真的 so easy.
electron 的進程分爲主進程
和渲染進程
先來看看 electron 項目基本目錄結構
app
└─public
└─index.html---------------入口文件
├─main.js----------------------程序啓動入口,主進程
├─ipc--------------------------進程間模塊
├─appNetwork-------------------應用通訊模塊
└─src--------------------------窗口管理,渲染進程
├─components---------------通用組件模塊
├─store--------------------數據共享模塊
├─statics------------------靜態資源模塊
└─pages----------------------窗口業務模塊
├─窗口A----------------窗口
└─窗口B----------------窗口
複製代碼
package.json 中的 main
字段對應的文件的進程是主進程
。Electron集成了Chromium來展現窗口界面,窗口中所看到的內容使用的都是HTML渲染出來的。 Chromium自己是多進程渲染頁面的架構(在默認狀況下,Chromium的默認策略是對每個tab新開一個進程,以確保每一個頁面是獨立且互不影響的。避免一個頁面的崩潰致使所有頁面沒法使用),因此Electron在展現窗口時,也會使用到Chromium的多進程架構。而這種多進程渲染架構在Electron中,就被稱之爲渲染進程(render process)
。
在 electron 中,GUI 相關的模塊(如 dialog,menu 等)僅在主進程可用,在渲染進程中不可用。爲了在渲染進程中使用它們,須要使用 ipc
模塊向主進程發送消息,下面是幾種進程間通信的方法。
從主進程到渲染進程的異步通訊,也能夠將消息從主進程發送到渲染進程,參考 webContents.send.
發送消息時,事件名稱爲 channel。
回覆同步消息時,須要設置 event.returnValue。
將異步消息發送回發送方,可使用 event.reply(...),這個輔助方法將自動處理來自渲染進程的消息,然而 event.sender.send(...) 這個方法則始終將消息發送給主進程。
下面是在渲染和主進程之間發送和處理消息的一個例子:
// 在主進程中
const { ipcMain } = require('electron')
ipcMain.on('asynchronous-message', (event, arg) => {
console.log(arg); // 輸出 'ping'
event.reply('asynchronous-reply', 'pong');
})
ipcMain.on('synchronous-message', (event, arg) => {
console.log(arg) // 輸出 ‘ping’
event.returnValue = 'pong'
})
複製代碼
// 在渲染進程(網頁)中
const { ipcRenderer } = require('electron')
console.log(ipcRenderer.sendSync('synchronous-message', 'ping')) // 輸出 'pong'
ipcRenderer.on('asynchronous-reply', (event, arg) => {
console.log(arg); // 輸出 'pong'
})
ipcRenderer.send('asynchronous-message', 'ping')
複製代碼
remote
爲渲染進程
和主進程通訊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法。你能夠調用 main 進程對象的方法,而沒必要顯式發送進程間消息。例如:從渲染進程建立瀏覽器窗口
const { BrowserWindow } = require('electron').remote
let win = new BrowserWindow({ width: 800, height: 600 })
win.loadUrl('https://www.mogu.com')
複製代碼
注意: 反過來(若是須要從主進程訪問渲染進程),可使用 webContents.executeJavascript。
經過
channel
向渲染進程發送異步消息,能夠發送任意參數。在內部,參數會被序列化爲 JSON,所以參數對象傷的函數和原型鏈不會被髮送
除了以上這些方法,也可使用 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等。
開發完成後,還須要將應用打包成可執行文件,這一環節的坑仍是學習 electron 到如今踩的最多的。
目前主流的打包工具備 electron-packager 和 electron-builder
安裝依賴:
npm i electron-packager --save-dev
打包:
electron-packager <sourcedir> <appname> --platform=<platform> --arch=<arch> [optional flags...]
也能夠直接運行 npm run electron-packager .
打包。
官方解釋:
A complete solution to package and build a ready for distribution Electron, Proton Native or Muon app for macOS, Windows and Linux with 「auto update」 support out of the box.
簡單的說,electron-builder 有比 electron-packager 更豐富的功能,支持更多的平臺,同時也支持了自動更新。除了這幾點外,electron-builder 打出的包更爲輕量,而且能夠打包出不暴露源碼的 setup 安裝程序。另外使用下來感受比 electron-packager 的坑要少一點。
安裝依賴:
npm i electron-builder --save-dev
複製代碼
打包:
package.json
文件中定義 build
字段{
"build": {
"appId": "com.xxx.app",
"extends": null,
"files": [
"build/**/*"
],
"mac": {
"icon": "icons/icon.icns"
},
"win": {
"target": "nsis",
"icon": "icons/icon.png"
}
}
}
複製代碼
這是最基礎的配置,固然打包過程當中可能會碰到其餘的問題須要修改配置。一般 files 配置只寫一個 build 文件夾是不夠的,要根據項目結構和打包狀況添加其餘路徑。
{
"scripts": {
"pack": "electron-builder"
}
}
複製代碼
打包完成後在 dist 目錄下有可執行文件,打開後若是沒有報錯,則說明打包成功。
大部分都是打包遇到的坑
Generated checksum for "electron-v6.0.2-darwin-x64.zip" did not match expected checksum。node 版本升級到 8.x 以上就好。
出現這種問題可能有如下幾個緣由:
"build": {
...
+ "public/main.js"
...
}
複製代碼
const remote = require('remote')
const app = remote.require('app')
console.log(app.getAppPath());
複製代碼
在 electron 打包時,必定要分清哪些是生產環境依賴,哪些是開發環境依賴。避免出現此類錯誤:
cnpm 裝的各類 node_modules,這種方式下全部的包都是扁平化的安裝,一會兒 node_modules 展開就有很是多的文件,致使打包的過程很是慢。可是若是該用 npm 來安裝 node_modules 的話,全部的包都是樹狀結構,層級變深。可是打包速度會快不少。具體見:electron打包過了2小時都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