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ndling Mode
用戶將反饋窗口內所有下行子幀的ACK/NACK信息邏輯相加,獲得1bit(單碼字)或2bit(雙碼字)的反饋信息,該方法經過一個ACK/NACK反饋表明多個反饋信息。但當產生丟包時,用戶仍將接收到的ACK/NACK邏輯相加而忽略丟包現象。基站經過DCI的DAI協助判斷反饋窗內是否有數據丟失。若用戶檢測到反饋窗內有數據丟失,則產生非連續發射DTX,要求從新傳輸反饋窗內的所有下行子幀數據。在合併模式下,用戶利用其接收到的最後一個子幀的信道資源發送合併後的實時反饋信息,此方法有效解決多ACK/NACK反饋所帶來的上行覆蓋問題。
Multiplexing Mode:
UE根據多個(最多4個)下行子幀所對應的ACK/NACK信息的狀態查表獲得一個PUCCH資源分配及2bit反饋信息。對於雙碼字的PDSCH傳輸,對兩個碼字對應的ACK/NACK進行邏輯相加,再重用單碼字複用方式。此模式避免沒必要要的重傳,適用於信道條件好的小區中心用戶
TDD 中ACK/NACK 採用的是Bundling仍是Multiplexing的方式由高層信令中tdd-AckNackFeedbackMode來決定。對於TDD Configuration 5,LTE只能將此參數設置爲Bundling的形式。(3GPP 36.331)
PUCCH 2/2A/2B
PUCCH Format 2用來單獨傳輸CQI,第2和第6個符號上傳輸DMRS,其餘符號用於CQI傳輸。20bit的CQI反饋信息通過用戶專屬加擾序列加擾調製成10個QPSK符號,再通過長度12的循環位移序列進行頻域擴頻後映射到2個時隙的PRB上
PUCCH Format 2A/2B支持CQI和ACK/NACK複用傳輸,其中CQI傳輸和PUCCH Format 2中徹底相同,1bit或2bit的ACK/NACK信息通過BPSK或QPSK調製成一個符號後,不進行擴頻直接調製到每一個時隙的第2個DMRS符號上去,此方法在高速場景下可能影響檢測性能
PUCCH Format 2A/2B只存在常規CP狀況,擴展CP時的CQI和ACK/NACK複用使用擴展Format 2結構,第4個符號傳輸DMRS,CQI和ACK/NACK經過Reed-Muller碼進行聯合編碼後擴頻映射到5個符號上傳輸
頻域擴頻時的循環位移序列的移位間隔固定爲1,一個RB上最多複用12個傳輸PUCCH 2/2A/2B的用戶
PUCCH 2/2A/2B與PUCCH 1/1A/1B混合模式
此模式能夠有效節省頻譜資源,但性能要比單純的模式要差
因爲上行單載波特性,UE不能在同一子幀傳輸PUSCH和PUCCH,當發生碰撞時,控制信令經過在DFT前與上行數據符號複用的方式在PUSCH上傳輸。控制信令採用對PUSCH打孔的方式進行資源映射,CQI/PMI使用與PUSCH相同的調製方式,佔用頻譜高端資源進行傳輸;RI,ACK/NACK要求高可靠性,BPSK/QPSK調製,放置在參考信號兩側傳輸
PUSCH上傳輸的控制信令
NSN參數:函數
deltaPUCCH-Shift Parameter: , see 36.211, 5.4.1, where ds1 corresponds to value 1 ds2 to 2 etc. |
nRB-CQI Parameter: , see TS 36.211 [21, 5.4]. |
nCS-An Parameter: see TS 36.211 [21, 5.4]. |
n1Pucch-AN Parameter: see TS 36.213 [23, 10.1]. |
ACK/NACK offset(n1PucchAn)
This is the AckNack index offset relative to the lowest CCE index of the associated DL scheduling PDCCH.
if n1PucchAn is set to 10, than deltaPucchShift must be set to 1
if n1PucchAn is not set to 10, the relult of ( n1PucchAn MODULO (36/deltaPucchShift) ) must be 0
取值10~2047,默認36
此參數定義預留給SR和半靜態調度ACK/NACK的PUCCH資源,目前RL05不支持半靜態調度,此資源所有用於SR,此參數設置爲36,表示一個TTI支持36個用戶,對於時隙比2:2配置,10ms幀支持4×36=144個用戶
PUCCH bandwidth for CQI(nCqiRb)
爲PUCCH Format 2/2A/2B保留的PRB數目,取值1~98,默認2
PUCCH cyclic shift for mixed formats(pucchNAnCs)=0
用於PUCCH傳輸的物理資源取決於高層配置的2個參數 和 。 表示每一個時隙中可用於PUCCH格式2/2a/2b 傳輸的物理資源塊數。 表示的是PUCCH格式1/1a/1b和格式2/2a/2b在一個物理資源塊中混合傳輸時格式1/1a/1b可用的循環移位數。 是 的整數倍, 由高層配置, 取值範圍爲{0, 1, …, 7}。 表示沒有物理資源塊用於PUCCH格式1/1a/1b和格式2/2a/2b混合傳輸。一個時隙中最多一個物理資源塊支持PUCCH格式1/1a/1b和格式2/2a/2b混合傳輸。
在混合區域這連個format之間須要固定空閒2個循環移位做爲保護間隔,以保證它們間的正交性
Delta cyclic shift for PUCCH(deltaPucchShift)
Cyclic shift for PUCCH Format 1/1A/1B,取值範圍1,2,3,默認2
每一個PUCCH在一個頻域上佔用一個RB,經過頻域擴頻處理PUCCH同時爲多個用戶提供多個正交的信道,達到碼分複用PUCCH資源的目的
此參數爲高層配置參數,表示兩個相鄰上行控制信道資源對應的循環位移間隔。雖然對於長度爲12的CAZAC序列,理論上存在12個可用的循環位移,但考慮到信道的頻率選擇性,保持良好的正交特性,選擇循環位移間相隔Delta cyclic shift for PUCCH,Delta cyclic shift for PUCCH=1,2,3對應12,6,4個cyclic shift
當Delta cyclic shift for PUCCH=1,2,3時,能夠複用36,18,12個用戶
Noc表示1個RB上可選擇的正交序列數量,因爲實際傳輸的信道數量不能大於DMRS可以區分出的信道數量,Noc值等於上行DMRS數量
詳見藍皮書P216
Maximum PUCCH Allocation計算
MaxPucchResourceSize = nCqiRb + roundup{[((maxNumOfCce) + n1PucchAn - pucchNAnCs * 3 / deltaPucchShift ) * deltaPucchShift] / (3*12)} + roundup (pucchNAnCs / 8)
maxNumOfCce depends on dlChBw parameter:
- if dlChBw is 5MHz then maxNumOfCce is 21
- if dlChBw is 10MHz then maxNumOfCce is 43
- if dlChBw is 15MHz then maxNumOfCce is 65
- if dlChBw is 20MHz then maxNumOfCce is 87
Roundup函數:向上舍入
根據現網參數配置計算MaxPucchResourceSize=9
PUSCH decoding offset index for ACK(puschAckOffI) 取值1~10,默認10
PUSCH decoding offset index for Rank Indicator(puschRiOffI) 取值1~12,默認12
PUSCH decoding offset index for CQI(puschCqiOffI) 取值1~15,默認8
控制信令不進行重傳,所以使用比業務數據更低的編碼速率,基站經過高層信令 , 以及 分別爲ACK/NACK、RI和CQI/PMI配置一個編碼速率,UE根據PUSCH的編碼速率、編碼偏移量及MCS值計算個控制信令所佔用的RE數
Enable simultaneous CQI and ACK/NACK(cqiPerSimulAck)
是否容許CQI與ACK/NACK混合傳輸,取值true、false,默認true
若不容許,則CQI和ACK/NACK發生碰撞時,CQI被丟棄。一旦容許ACK/NACK和CQI的複用傳輸,常規CP時使用PUCCH Format 2A/2B傳輸;擴展CP時使用PUCCH Format 2傳輸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