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數據庫學習筆記(三)----基本的SQL語句

【正文】mysql

主要內容:sql

  • 1、cmd命令行的經常使用命令數據庫

  • 2、數據定義語言(DDL)bash

  • 3、數據操縱語言(DML)ide

  • 4、數據查詢語言(DRL)函數

  • 5、事務控制語言(TCL)測試

1、cmd命令行的經常使用命令:atom

當咱們使用MySQL 5.5 Command Line Client這個客戶端登錄時,只能登錄root用戶。若是從此建立了別的用戶,就很麻煩了,因此咱們不用MySQL 5.5 Command Line Client這個客戶端,而是直接使用cmd。spa

登陸MySQL數據庫:命令行

由於在這以前安裝MySQL的時候,已經將環境變量配置好了,因此能夠直接在cmd中輸入以下命令進行登錄:

mysql -u root -p

緊接着輸入密碼就好了。

上方代碼中,-u表示username,即用戶名。-p表示password,即密碼。

查看數據庫: 

show databases;

使用數據庫(此命令後面能夠不加分號)

use 數據庫名;

查看當前數據庫表:

show tables;

注:命令後面的分號表示結束。

注:上圖中,先輸入show databases;顯示出了四個庫,前三個表示系統的庫,第四個test是系統自帶的測試庫。而後咱們使用test這個數據庫,顯示:Database changed,表示當前的數據庫處於激活狀態。緊接着能夠對其進行其餘相關的命令了。這裏咱們輸入show tables,能夠看到test這個數據庫的表裏面是空的。

因此要開始建表了,因而就涉及到了SQL語句。

SQL全稱是:結構化查詢語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既然是語言,就涉及到了語法。下面來看一下常見的語法。

 

2、數據定義語言(DDL)

數據定義語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如CREATE, DROP,ALTER等語句。須要注意的是,數據庫中的命令不區分大小寫

建立數據庫(CREATE DATABASE語句):

【舉例】新建數據庫,命名爲mydb:

CREATE DATABASE mydb;

注:如若要刪除數據庫,將「create」改成「drop」便可。

建立表CREATE TABLE語句

【舉例】建立一個名爲teacher的表:

CREATE TABLE teacher(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20), 
gender char(1), 
age int(2), 
birth date,
description varchar(100) 
);

上面全部的代碼實際上是同一行。

定義字段的格式:字段的名字+字段的類型+屬性

注:每一個字段定義完後,要用逗號隔開,最後一個字段沒有逗號。

通常狀況下,每一個表都要有一個主鍵。

命令運行的效果以下:

查看錶結構:

desc teacher;

效果以下:

須要注意的是:主鍵是用來惟一表明一條記錄的字段(主鍵值必須是惟一

刪除表(DROP TABLE語句):

DROP TABLE teacher;

注:drop table 語句會刪除該的全部記錄及表結構

修改表結構(ALTER TABLE語句):(假設表名爲test)

  • alter table test add column job varchar(10); --添加表列

  • alter table test rename test1; --修改表名

  • alter table test drop column name; --刪除表列

  • alter table test modify address char(10) --修改表列類型(改類型)

  • alter table test change address address1  char(40) --修改表列類型(更名字和類型,和下面的一行效果同樣)

  • alter table test change column address address1 varchar(30)--修改表列名(更名字和類型)

舉例:將主鍵修改成自動增加:alter table tab_teacher change id id int auto_increment;

 

3、數據操縱語言(DML):

數據操縱語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如:INSERT(增), UPDATE(改), DELETE(刪)語句

添加數據(INSERT INTO…語句):(即添加表的記錄)

INSERT INTO 表名(字段1,字段2,字段3) values(值,值,值);

舉例:

insert into tab_teacher(name,gender,age,createDate) values('smyh','b',22,now());

注:上方的now()函數能夠調出當前系統的時間。

而後經過以下命令進行查詢表的全部記錄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其中,通配符「*」表示全部字段,即從tab_teacher這個表中查全部字段的記錄。

顯示效果以下:

修改數據(UPDATE … SET語句):

UPDATE 表名 SET 字段1名=值,字段2名=值,字段3名=值 where 字段名=值;

注:where後面的部分表示修改的條件。修改時,按照字段一、字段二、字段3的前後順序修改。

刪除數據:(DELETE FROM…語句)

刪除全部記錄:

DELETE FROM 表名;

刪除ID爲1的記錄:

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id=1;

 

4、數據查詢語言(DRL):

數據查詢語言(Data Retrieval Language --DRL):SELECT語句。

在實際開發中,數據查詢語言用的是最多的。咱們如今如下面的這張表格爲例:

注:實際開發中,要避免使用通配符"*"(通配符表明全部字段),由於系統要先解析出全部的字段名,將其還原爲真實的名字,而後再進行操做。若是記錄數據庫內容特別多,會影響效率。

查詢全部老師的信息: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或者:(推薦)

select id,name,gender,age,job,createDate from tab_teacher;

在沒有表被引用的狀況下,容許指定DUAL做爲一個假的表名:

DUAL是虛擬表。也就是說,表中沒有這個數據,可是要執意使用sql語句,系統就會用這個虛擬表來知足你。舉例效果以下:

查詢ID爲2的老師信息: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id=2;

查詢職業爲空的老師信息: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job is null;

注意,上方代碼中,字段爲空用「job is null」來表示,而不是「job=null」。

查詢ID爲2的老師的姓名和性別:

select name,gender from tab_teacher where id=2;

查詢性別爲女和指定日期的老師信息: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gender='w' and ceateDate='2014-10-14';

注:而且用「and」,或用「or」。

查詢性別爲男或者ID小於2的老師: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gender='m' or id<2;

查詢姓名的最後一個字符爲「e」的老師:(關鍵字:like '%+指定字符')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name like '%e';

查詢姓名以指定字符開頭的老師: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name like 's%';

查詢姓名中包含「m」的老師: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name like '%m%';

查詢全部老師信息,並按日期降序或者升序排列:ORDER BY 字段,+默認爲升序:ASC/降序:DESC

  • 升序: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order by createDate;

注:最後一個單詞ASC可寫可不寫,由於默認爲升序

  • 降序: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order by createDate desc;

多個排序條件:(當第一個條件相同時,按照第二個條件排序)

例如:上面圖片的排序中,是按照日期降序排序的,可是id爲2和id爲3的日期相同,這兩條記錄按照默認順序排序。

舉例:如今排序的第一條件爲:日期降序,第二條件爲:年齡降序。多個排序條件用逗號隔開。命令爲:

   tab_teacher   createDate ,age ;

按性別分組查詢男女老師的人數(GROUP BY ):

 gender,(gender)  tab_teacher   gender;

上面的命令表示,查找gender這個字段;並計算gender有多少個(count(gender));而後按照gender裏的內容將個數進行分組(group by gender)。

問題:我以爲應該是先分組,再查詢性別,再數性別的個數。

注:這裏面用到了count()這個內置的函數。關於count()這個聚合函數,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講到。

正確的效果和錯誤的效果以下:

按性別分組,查詢出女老師人數的總數:

 gender,(gender)  tab_teacher   gender  gender;

這裏在上一個命令的基礎上,增長了一個關鍵字:having。having關鍵字專門用來在分組以後添加的條件。意思是:先求總數,而後進行分組,而後再從分組裏找到字段等於「m」的個數。注:不能用where做爲關鍵字,由於where是加在分組以前的條件。

顯示效果以下:

注:這種寫法操做繁瑣,效率較低,having語句儘可能少用,能夠用其餘語句代替,例如:

 gender,(gender)  tab_teacher  gender;

效果是同樣的。

查詢表的總記錄數:

  • 方式一:(不推薦)

 ()  tab_teacher;
  • 方式二:(使用主鍵的方式查詢)

 (id)  tab_teacher;

方式一將空記錄也包含進來了。因此採用方式二,由於主鍵惟一,且不能爲空,此時id總數則表明總記錄數。

別名的用法:

  • 使用別名查詢表的總記錄數:

select count(id) as counts from tab_teacher;

不用別名和用別名的效果對好比下:(命令中的"as"能夠省略)

  • 使用別名來代替表的名字:

舉例:將表的名字起爲t。

 t.name,t.age  tab_teacher t;

當表名比較長,或者同時有多個表存在時,用別名就顯得很是方便了。

查詢老師記錄的前三條(從0位置開始找出3條):(很是有用)

   tab_teacher limit ,;

命令解釋:limit後面有兩個參數:第一個參數是起始位置,第二個參數是偏移量。聲明:第一條記錄的id無論爲多少,索引位置都是0。

注:這種分頁查詢方式很是有用,例如使用百度搜索時,告訴你總記錄數,可是會分頁顯示。

 

5、事務控制語言(TCL):

事務控制語言:Transaction Control Language--TCL。如COMMIT,ROLLBACK語句。

一、事務:

事務(Transaction)的概念事務(Transaction)是訪問並可能更新數據庫中各類數據項的一個程序執行單元(unit)。在關係數據庫中,一個事務能夠是一條SQL語句,一組SQL語句或整個程序。

事務的屬性: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離性(isolation)、持續性(durability)。這四個屬性一般稱爲ACID特性。

事務的特色:事務就是對數據庫的多步操做,要麼一塊兒成功,要麼一塊兒失敗。

總結:事務就是能夠把多步操做當作一個總體,這個總體要麼一塊兒成功,要麼一塊兒失敗。

二、事務的提交和回滾命令:

設置默認事務提交方式(默認爲true)

  • 設置事務提交方式爲「手動提交」:

 autocommit  false;
  • 設置事務提交方式爲自動提交」:

 autocommit  true;

手動提交事務:

;

回滾事務:

rollback;

 

注:只要還沒手動commit提交,一旦回滾,以前的修改操做都將清零

注:commit命令和rollback命令只有在提交方式爲「手動提交」時,才能夠用。

三、保存還原點的命令:

當數據未commit以前,增刪改查的操做都是暫時保存在內存之中的,當咱們修改操做進行到某一步時,能夠給這一步設置一個還原點,方便之後回滾到此還原點(相似於PS當中的快照)。

保存還原點:

savepoint name_point;

回滾到指定還原點:

rollback to name_point;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