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webpack4 + ejs + express 帶你擼一個多頁應用項目架構

前言

GitHub 完整項目地址css

最近接了一個公司官網的項目,須要 SEO 友好,因此不能使用前端框架,前端框架自帶的腳手架工具天然也幫不上啥忙。只好本身使用 webpack4 + ejs + express ,從頭搭建一個多頁應用的項目架構。搭建過程當中,遇到許多坑,然而網上的相關參考也是很是少,因此寫個博客記錄一下搭建過程以及注意事項。html

項目地址

GitHub前端

明確需求

在動手開發以前,咱們須要先明確這個項目的定位——公司官網,通常來講,官網不會涉及大量的數據交互,比較偏向於數據展現。因此不用前端框架,jquery 便可知足需求。可是考慮到 SEO 因此須要用到服務端渲染,就要使用模板語言(ejs),配合 node 來完成。node

根據以上信息,咱們就能夠肯定打包腳本的基本功能,先來簡單列個清單:jquery

  1. 須要 webpack 來打包多頁應用,且不須要每次新增一個視圖文件都添加一個 HTMLWebpackPlugin 和重啓 server ,能作到 webpack 配置和文件名解耦,儘可能的自動化。
  2. 須要使用 ejs 模板語言編寫,可以插入變量和外部 includes 文件,最後運行 build 命令的時候能將通用模板文件(<meta>/<title>/<header>/<footer> 等)自動插入每一個視圖文件對應位置。
  3. 須要用到服務端渲染,因此開發環境要脫離 webpack 集成的 webpack-dev-server,能使用本身編寫的 node 代碼啓動服務。
  4. 擁有完善的 overlay 功能,能夠像 webpack-dev-server 那樣集成漂亮的 overlay 屏幕報錯。
  5. 能監聽文件變化,自動打包和重啓服務,最好能作到熱更新

開始構建

先創建一個空項目,因爲須要本身編寫服務端代碼,因此咱們須要多建一個 /server 文件夾,用來存放 express 的代碼,搭建完成後,咱們的項目結構看起來是這樣。
webpack

除此之外,咱們須要初始化一些通用配置文件,包括:ios

  • .babelrc babel 配置文件
  • .gitignore git 忽略文件
  • .editorConfig 編輯器配置文件
  • .eslintrc.js eslint 配置文件
  • README.md 文件
  • package.json 文件

大的框架出來之後,咱們開始編寫工程代碼。git

打包腳本

首先是編寫打包腳本,在/build文件夾裏新建幾個文件github

  1. webpack.base.config.js,用來存放生產環境和開發環境通用的 webpack 配置
  2. webpack.dev.config.js用來存放開發環境的打包配置
  3. webpack.prod.config.js用來存放生產環境的打包配置
  4. config.json 用來存放一些配置常量,例如端口名,路徑名之類。

通常來講,webpack.base.config 文件裏,放一些開發生產環境通用的配置,例如 outputentry 以及一些 loader, 例如編譯ES6語法的 babel-loader、打包文件的 file-loader 等。經常使用的 loader 的使用方式咱們能夠查看文檔 webpack loaders須要注意的是,這邊有個很是重要的 loader ———— ejs-html-loaderweb

通常來講,咱們使用 html-loader 來對.html結尾的視圖文件作處理,而後扔給 html-webpack-plugin生成對應的文件,可是 html-loader 沒法處理 ejs 模板語法中的 <% include ... %> 語法,會報錯。然而在多頁應用裏,這個 include 的功能是必須的,否則每一個視圖文件裏都要手動去寫一份 header/footer 是什麼感受。。。因此咱們須要再多配置一份 ejs-html-loader:

// webpack.base.config.js 部分代碼
module: {
    rules: [
        ...
        {
            test: /\.ejs$/,
            use: [
                {
                    loader: 'html-loader', // 使用 html-loader 處理圖片資源的引用
                    options: {
                        attrs: ['img:src', 'img:data-src']
                    }
                },
                {
                    loader: 'ejs-html-loader', // 使用 ejs-html-loader 處理 .ejs 文件的 includes 語法
                    options: {
                        production: process.env.ENV === 'production'
                    }
                }
            ]
        }
        ...
    ]
}

第一個坑繞過以後,第二個:entry 入口要怎麼寫?

記得以前公司的一個老項目,五十幾個頁面,五十幾個 entrynew HTMLwebpackPlugin() 一個文件展開來能夠繞地球一圈。。。這邊爲了不這種慘狀,寫一個方法,返回一個 entry 數組。

可使用 glob 來處理這些文件,獲取文件名,固然一樣也可使用原生 node 來實現。只要保證 JavaScript 文件名和視圖文件名相同便可,好比,首頁的視圖文件名是 home.ejs,那麼對應的腳本文件名就要用一樣的名字 home.js 來命名,webpack 打包的時候會找到腳本文件入口,經過映射關係生成對應視圖文件:

// webpack.base.config.js 部分代碼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glob = require('glob')
const { resolve } = require('path')

// webpack 入口文件
const entry = ((filepathList) => {
    let entry = {}
    filepathList.forEach(filepath => {
        const list = filepath.split(/[\/|\/\/|\\|\\\\]/g) // 斜槓分割文件目錄
        const key = list[list.length - 1].replace(/\.js/g, '') // 拿到文件的 filename
        // 若是是開發環境,才須要引入 hot module
        entry[key] =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 [filepath, 'webpack-hot-middleware/client?reload=true'] : filepath
    })
    return entry
})(glob.sync(resolve(__dirname, '../src/js/*.js')))

module.exports = {
    entry,
    ...
}

HTMLWebpackPlugin 的配置也同理:

// webpack.base.config.js 部分代碼
...
plugins: [
    // 打包文件
    ...glob.sync(resolve(__dirname, '../src/tpls/*.ejs')).map((filepath, i) => {
        const tempList = filepath.split(/[\/|\/\/|\\|\\\\]/g)           // 斜槓分割文件目錄
        const filename = `views/${tempList[tempList.length - 1]}`       // 拿到文件的 filename
        const template = filepath                                       // 指定模板地址爲對應的 ejs 視圖文件路徑
        const fileChunk = filename.split('.')[0].split(/[\/|\/\/|\\|\\\\]/g).pop() // 獲取到對應視圖文件的 chunkname
        const chunks = ['manifest', 'vendors', fileChunk]               // 組裝 chunks 數組
        return new HtmlWebpackPlugin({ filename, template, chunks })    // 返回 HtmlWebpackPlugin 實例
    })
]
...

編寫好 webpack.base.config.js 文件,根據本身項目需求編寫好 webpack.dev.config.jswebpack.prod.config.js,使用 webpack-merge 將基礎配置和對應環境下的配置合併。

webpack 其餘的一些細節配置你們能夠參考 webpack 中文網址

服務端

打包腳本編寫完成,咱們開始編寫服務,咱們使用 express 來搭建服務。(因爲是工程架構演示,因此這個服務暫不涉及任何的數據庫的增刪改查,只是包含基本的路由跳轉)

server 簡單的結構以下:

服務端啓動文件

bin/server.js 啓動文件,做爲服務的入口,須要同時啓動本地服務和 webpack 的開發時編譯。通常項目 webpack-dev-server 是寫在 package.json 裏的,當你運行 npm run dev 的時候,就在使用 webpack-dev-server 啓動開發服務,這個 webpack-dev-server 功能十分強大,不只能一鍵啓動本地服務,還能夠監聽模塊,實時編譯。這邊咱們使用 express + webpack-dev-middleware 也能夠達到一樣的功能。

webpack-dev-middleware 能夠理解爲一個抽離出來的 webpack-dev-server,只是沒有啓動本地服務的功能,以及使用方式上略有改變。它相比於 webpack-dev-server 的靈活性在於,它以一箇中間件的形式存在,容許開發者編寫本身的服務來使用它。

其實 webpack-dev-server 的內部實現機制也是藉助於 webpack-dev-middleware 和 express 有興趣的朋友能夠去看一下。

如下是服務入口文件的部分代碼

// server/bin/server.js 文件代碼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webpackDevMiddleware = require('webpack-dev-middleware')
const webpackHotMiddleware = require('webpack-hot-middleware')
const { routerFactory } = require('../routes')
const isDev =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let app = express()
let webpackConfig = require('../../build/webpack.dev.config')
let compiler = webpack(webpackConfig)

// 開發環境下才須要啓用實時編譯和熱更新
if (isDev) {
    // 用 webpack-dev-middleware 啓動 webpack 編譯
    app.use(webpackDevMiddleware(compiler, {
        publicPath: webpackConfig.output.publicPath,
        overlay: true,
        hot: true
    }))
    
    // 使用 webpack-hot-middleware 支持熱更新
    app.use(webpackHotMiddleware(compiler, {
        publicPath: webpackConfig.output.publicPath,
        noInfo: true
    }))
}

// 添加靜態資源攔截轉發
app.use(webpackConfig.output.publicPath, express.static(path.resolve(__dirname, isDev ? '../../src' : '../../dist')))

// 構造路由
routerFactory(app)

// 錯誤處理
app.use((err, req, res, next) => {
    res.status(err.status || 500)
    res.send(err.stack || 'Service Error')
})

app.listen(port, () => console.log(`development is listening on port 8888`))

服務端路由

路由的跳轉方式,屬於整個工程中很是重要的一步。不知道閱讀文章的朋友有沒有疑問,本地的視圖文件是 .ejs 後綴結尾的文件,瀏覽器只能識別 .html 後綴文件,這塊視圖數據的渲染是怎麼作的? webpack-dev-middleware 打包出來的資源都是存在內存中的,存儲在內存中的資源文件,服務端要怎麼獲取?

先來看具體的路由代碼,此處以首頁路由做爲演示

// server/routs/home.js 文件
const ejs = require('ejs')
const { getTemplate } = require('../common/utils')

const homeRoute = function (app) {
    app.get('/', async (req, res, next) => {
        try {
            const template = await getTemplate('index.ejs') // 獲取 ejs 模板文件
            let html = ejs.render(template, { title: '首頁' })
            res.send(html)
        } catch (e) {
            next(e)
        }
    })
    app.get('/home', async (req, res, next) => {
        try {
            const template = await getTemplate('index.ejs') // 獲取 ejs 模板文件
            let html = ejs.render(template, { title: '首頁' })
            res.send(html)
        } catch (e) {
            next(e)
        }
    })
}

module.exports = homeRoute

能夠看到關鍵點就在 getTemplate 這個方法,咱們看看這個 getTemplate 作了咩

// server/common/utils.js 文件
const axios = require('axios')
const CONFIG = require('../../build/config')

function getTemplate (filename)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axios.get(`http://localhost:8888/public/views/${filename}`) // 注意這個 'public' 公共資源前綴很是重要
        .then(res => {
            resolve(res.data)
        })
        .catch(reject)
    })
}

module.exports = {
    getTemplate
}

從上面代碼能夠看到,路由中的作的很是重要的事情,就是直接用對應視圖的 ejs 文件名,去請求自身服務,從而獲取到存在 webpack 緩存中的資源和數據。
經過這種方式拿到模板字符串後,ejs 引擎會用數據渲染對應變量,最終以 html 字符串的形式返回到瀏覽器進行渲染。
本地服務會以一個 publicPath 路徑前綴來標記靜態資源請求,若是服務接受到的請求是帶有 publicPath 前綴,就會被 /bin/server.js 中的靜態資源中間件攔截到,映射到對應資源目錄,返回靜態資源,而這個 publicPath 就是 webpack 配置中的 output.publicPath

關於 webpack 的打包時緩存,我以前翻了不少地方都沒有找到很好的文檔和操做工具,這邊給你們推薦兩個連接

  1. Webpack Custom File Systems (webpack 自定義文件系統官方說明)
  2. memory-fs(獲取 webpack 編譯到內存中的數據)

客戶端

完成了服務端渲染、webpack 構建配置後,算是搞定了 80% 的工做量,還有一些小細節須要注意,否則服務啓動起來仍是會報錯。

webpack 編譯時的坑

這個坑就埋在客戶端的視圖文件裏,先來看看坑是什麼:當咱們使用 ejs 語法(<%= title %>)這種語法的時候,webpack 編譯就會報錯,說是 title is undefined

要解決這個問題,須要首先明白 webpack 編譯時的運行機制,它作了什麼。咱們知道,webpack 內部模板機制就是基於的 ejs,因此在咱們服務端渲染以前,也就是 webpack 的編譯階段,已經執行過了一次 ejs.render 了,這個時候,在 webpack 的配置文件裏,咱們是沒有傳遞過 title 這個變量的,因此編譯會報錯。那麼要怎麼寫才能識別呢?答案就在 ejs 的官方文檔

從官網的介紹上能夠看出,當咱們使用 <%% 打頭的時候,會被轉義成 <% 字符串,相似於 html 標籤的轉義,這樣才能避免 webpack 中自帶的 ejs 的錯誤識別,生成正確的 ejs 文件。因此以變量爲例,在代碼中咱們須要這樣寫: <%%= title %> 這樣,webpack 才能順利編譯完成,將 compiler 繼續傳遞到 ejs-html-loader 這裏

使用 html-loader 識別圖片資源

若是瞭解 html-loader 的朋友就知道,在項目中,咱們之因此可以在 html 中方便的寫 <img src="../static/imgs/XXX.png"> 這種圖片格式,還能被 webpack 正確識別,離不開 html-loader 裏的 attrs 配置項,
可是在 ejs-html-loader 裏,沒有提供這種方便的功能,因此咱們依舊要使用 html-loader 來對 html 中的圖片引用作處理,這邊須要注意 loader 的配置順序

// webpack.base.config.js 部分代碼
module: {
    rules: [
        ...
        {
            test: /\.ejs$/,
            use: [
                {
                    loader: 'html-loader', // 使用 html-loader 處理圖片資源的引用
                    options: {
                        attrs: ['img:src', 'img:data-src']
                    }
                },
                {
                    loader: 'ejs-html-loader', // 使用 ejs-html-loader 處理 .ejs 文件的 includes 語法
                    options: {
                        production: process.env.ENV === 'production'
                    }
                }
            ]
        }
        ...
    ]
}

配置熱更新

接下來是配置熱更新,使用 webpack-dev-middleware 時的熱更新配置方式和 webpack-dev-server 略有不一樣,可是 webpack-dev-middleware 稍微簡單一點。webpack 打包多頁應用配置熱更新,一共四步:

  1. entry 入口裏多寫一個 webpack-hot-middleware/client?reload=true 的入口文件
// webpack.base.config.js 部分代碼
// webpack 入口文件
const entry = ((filepathList) => {
    let entry = {}
    filepathList.forEach(filepath => {
        ...
        // 若是是開發環境,才須要引入 hot module
        entry[key] =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 [filepath, 'webpack-hot-middleware/client?reload=true'] : filepath
        ...
    })
    return entry
})(...)

module.exports = {
    entry,
    ...
}
  1. 在 webpack 的 plugins 裏多寫三個 plugin:

    // webpack.dev.config.js 文件部分代碼
    plugins: [
    ...
    
    // OccurrenceOrderPlugin is needed for webpack 1.x only
    new Webpack.optimize.OccurrenceOrderPlugin(),
    new Webpack.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 Use NoErrorsPlugin for webpack 1.x
    new Webpack.NoEmitOnErrorsPlugin()
    
    ...
    ]
  2. bin/server.js 服務入口中引入 webpack-hot-middleware, 並將 webpack-dev-server 打包完成的 compilerwebpack-hot-middleware 包裝起來:

    // server/bin/server.js 文件
    let compiler = webpack(webpackConfig)
    
    // 用 webpack-dev-middleware 啓動 webpack 編譯
    app.use(webpackDevMiddleware(compiler, {
        publicPath: webpackConfig.output.publicPath,
        overlay: true,
        hot: true
    }))
    
    // 使用 webpack-hot-middleware 支持熱更新
    app.use(webpackHotMiddleware(compiler, {
        publicPath: webpackConfig.output.publicPath,
        reload: true,
        noInfo: true
    }))
  3. 在視圖對應的 js 文件里加一段代碼:

    // src/js/index.js 文件
    if (module.hot) {
        module.hot.accept()
    }

關於 webpack-hot-middleware 的更多配置細節,請看文檔

這邊須要注意的是:
1. 光是這麼寫的話,webpack hot module 只能支持 JS 部分的修改,若是須要支持樣式文件( css / less / sass ... )的 hot reload ,就不能使用 extract-text-webpack-plugin 將樣式文件剝離出去,不然沒法監聽修改、實時刷新。

2. webpack hot module 原生是不支持 html 的熱替換的,可是不少開發者對於這塊的需求比較大,因而我找了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方法,來支持視圖文件的熱更新

須要在原有的代碼作一點修改,先來看代碼:

// src/js/index.js 文件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 styles
import 'less/index.less'

const isDev =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 在開發環境下,使用 raw-loader 引入 ejs 模板文件,強制 webpack 將其視爲須要熱更新的一部分 bundle
if (isDev) {
    require('raw-loader!../tpls/index.ejs')
}

...

if (module.hot) {
    module.hot.accept()
    /**
    * 監聽 hot module 完成事件,從新從服務端獲取模板,替換掉原來的 document
    * 這種熱更新方式須要注意:
    * 1. 若是你在元素上以前綁定了事件,那麼熱更新以後,這些事件可能會失效
    * 2. 若是事件在模塊卸載以前未銷燬,可能會致使內存泄漏
    */
    module.hot.dispose(() => {
        const href = window.location.href
        axios.get(href).then(res => {
            const template = res.data
            document.body.innerHTML = template
        }).catch(e => {
            console.error(e)
        })
    })
}
// webpack.dev.config.js
plugins: [
    ...
    new webpack.DefinePlugin({
        'process.env.NODE_ENV': JSON.stringify('development')
    })
    ...
]
// webpack.prod.config.js
plugins: [
    ...
    new webpack.DefinePlugin({
        'process.env.NODE_ENV': JSON.stringify('production')
    })
    ...
]

OK,如你所願,如今視圖文件也支持熱更新啦。😃😃

webpack-hot-middleware 默認繼承了 overlay,因此當熱更新配置完成之後,overlay 報錯功能也能正常使用了

package.json 啓動腳本

最後來看一下 package.json 裏的啓動腳本,這邊沒啥難度,就直接上代碼了

"scripts": {
        "clear": "rimraf dist",
        "server": "cross-env NODE_ENV=production node ./server/bin/server.js",
        "dev": "cross-env NODE_ENV=development nodemon --watch server ./server/bin/server.js",
        "build": "npm run clear && cross-env NODE_ENV=production webpack --env production --config ./build/webpack.prod.config.js",
        "test": "echo \"Error: no test specified\" && exit 1"
    }

當客戶端代碼變更時 webpack 會自動幫咱們編譯重啓,可是服務端的代碼變更卻不會實時刷新,這時須要用到 nodemon,設置好監聽目錄之後,服務端的任何代碼修改就能被 nodemon 監聽,服務自動重啓,很是方便。
這邊也有一個小細節須要注意,nodemon --watch 最好指定監聽服務端文件夾,由於畢竟只有服務端的代碼修改才須要重啓服務,否則默認監聽整個根目錄,寫個樣式都能重啓服務,簡直要把人煩死。

總結

項目總體搭完後再回頭看,仍是有很多須要注意和值得學習的地方。雖然踩了很多坑,但也對其中的一些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得益於前端腳手架工具,讓咱們能在大部分項目中一鍵生成項目的基礎配置,免去了不少工程搭建的煩惱,但這種方便在造福了開發者的同時,卻也弱化了前端工程師的工程架構能力。現實中總有一些腳手架工具沒辦法的觸及到的業務場景,這時就須要開發者主動尋求解決方案,甚至本身動手構建工程,以得到開發的最佳靈活性。

完整項目地址能夠查看個人 GitHub,喜歡的話給個 Star⭐️ ,多謝多謝~😃😃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