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十3、不斷追尋(下)——從新認識本身

快樂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快樂並不是如大多數人心中所期待的那樣,就是來源於金錢和健康,其實更加長久和明顯的快樂來源於咱們所處的人際關係之中,好比說是溫暖的家庭、親密的愛人,或者是相互給予幫助的朋友,這些相比於金錢和健康更加可以給咱們帶來快樂。
第二層,快樂不來源於外在的客觀條件,而在於主觀渴望和客觀條件之間是否相符。只有當咱們所獲得的已經知足甚至是超出咱們所指望的時候,咱們才能感覺到快樂。
第三層,快樂是由咱們自身的生物化學系統所決定的,人類花了幾千年的時間改變世界來追尋快樂,直到如今才發現原來須要改變的是咱們本身的身體。
可是討論到這裏彷佛仍是有點問題,難道你是要說得到快樂的最終途徑就是注射更多的血清素和多巴胺嗎?你這叫什麼狗屁結論?其實會有這樣的結論是來源於一項基本的假設,那就是身體的快感就等同於主觀的快樂。若是真是這樣的話,那就沒辦法了,惟一可以讓人長時間、高強度的感覺到快樂的方法那就是吸毒。
咱們彷佛以爲只思考身體層面的快感會不會太膚淺了呢?對吧?那咱們就再上升一個層次咱們繼續討論快樂的第四層 ——生命的意義。
舉個養小孩的例子吧,若是同窗您是有小孩的就會深有體會。若是當咱們真要計算一件事情給你帶來的開心時間多仍是痛苦時間多,以此來判斷這件事情是開心仍是痛苦的話。那麼養小孩絕對是一件很是不愉快的事情。由於大部分的時候養小孩就是換尿片、餵奶和處理孩子的哭鬧和脾氣,對吧?這絕對是沒有人願意作的苦差事。然而爲何,大多數家長都會說孩子是他們快樂的主要源泉,這怎麼解釋?難道他們的腦殼壞了嗎?
經過這個例子咱們會發現,快樂不單純的是身體所感覺到的愉快比感覺到的痛苦多這麼簡單。相反的,快樂要看的是咱們生命的總體,是否是有意義,有沒有價值。是否是有點難理解?就像是有人以爲養小孩就是把本身變成一個悲慘的奴隸,要沒日沒夜的伺候着一個小惡魔。而更多的人以爲本身是滿懷着愛,正在培育一個新的生命。這樣一來,同一件事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那可就是徹底兩回事了,對吧?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若是生活有了意義,就算在困境之中也能甘之若飴,而若是生活沒有意義,即使在順境以內也是度日如年。
因此快樂的第四層解釋,咱們就是要討論生命的意義。
通過上一期節目的討論咱們如今能夠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就是不管身處哪一個時代的人,咱們的身體所感覺快樂和痛苦的生物化學系統都是同樣的。這已經沒有疑問了是吧?可是不同的是什麼呢?是咱們對生活所賦予的意義大不同。並且這個意義還並不能說身處咱們這個時代的人就更有意義。舉例子吧,好比說,咱們把現代人和中世紀的人放到一個顯微鏡下,逐一比對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分鐘,看看誰過得比較悲慘,那確定是中世紀的人比咱們現代人要悲慘的多。可是當面對死亡這個問題時候,中世紀的人堅信若是你醫生行善死後能夠去到天堂得到永恆的幸福,那麼這種堅信自己,是否是就能夠給予他們當下的生活一種充滿意義的錯覺呢?而咱們現代人好比說我就根本不相信什麼天堂、什麼地獄這一套,那麼我如今就能確信,我生命的意義最終就是迎接死亡,就是被完全的遺忘,那麼就由於有死亡這個永遠都揮之不去的問題存在,因此咱們是否是能夠這樣想,中世紀的人就比咱們現代人能感覺到更多的生命意義呢?那麼若是讓中世紀的人也作一份問卷調查說 「你對你的整個生命過程是否滿意」,我估計中世紀的人可能得分會比咱們現代人還要高。
怎麼面對死亡的例子,這可不是一個孤立的極端假設,咱們想啊,若是說中世紀的那種死後能夠進入天堂得到永生的生命意義是一種錯覺的話,那麼現代科學家認爲本身爲人類知識拓展新邊疆的生命意義是否是也是一種錯覺呢?有的士兵以爲本身保家衛國,因此他的生命有意義,可是咱們以前說國家只是存在於咱們全部人的共同想象中的一個故事,國家和上帝的底層概念並無什麼本質的區別,那像保家衛國這樣的意義是否是也就和死後去天堂同樣是一種錯覺呢?一樣的道理,創業者要開新的公司認爲這是生命的意義,一樣的有人信仰上帝,讀聖經、參與聖戰、興建廟宇他也認爲這是生命的意義,可是這些是否是都是一個又一個的錯覺?
若是這麼來講的話,所謂的快樂,極可能只是咱們本身對生活意義的錯覺與集體的錯覺達成了一種同步而已。能不能聽的明白?意思就是說,我去當兵能獲得快樂,是由於你們都以爲這樣作有保家衛國的意義。我去開公司能獲得快樂,這是由於你們以爲這樣作有爲社會經濟貢獻本身力量的意義。那麼只要我本身的想法和身邊全部人的指望可以達成一致的話,那麼我就能說服我本身,個人生命它就是是有意義的,我也就能從這個信念中獲得快樂。
這個結論聽起來是否是有些難過和無奈?說白了,第四層的快樂,所謂生命的意義,只不過是一種自我欺騙罷了。
咱們在第三層中得出的結論是若是快樂在於身體的快感,那麼想要更快樂,就只能操縱咱們的生物化學系統。第四層得出的結論是若是快樂在於賦予生命意義的話,那麼想要更加快樂,就得一再的欺騙本身。我想你們對這樣的結論必定是不會滿意的。那除了上述的兩種可能以外還有沒有第三種探討快樂的可能性呢?是否是還有第五層快樂呢?咱們本期的討論是否是愈來愈深入,愈來愈難理解了?不過我認爲本期的觀點很精彩。
咱們再想一想看看啊,上面兩種結論仍是基於一個共同的假設,就是不管是身體感覺到的快樂仍是對於生命的意義都是咱們主觀的感覺。對吧?若是要判斷快不快樂最簡潔的標準就是直接了當的問當事人你快不快樂,對不對?這看起來很符合邏輯啊。你說這不是廢話麼?我本身快不快樂不是問我那是問誰啊?可是呢,這種主觀的權威但是現代自由主義的產物,咱們現代人從小就被洗腦說要忠於本身、傾聽本身的心聲、順從本身的渴望,我以爲好的就是好的,我以爲壞的,他就是壞的。 可是對於這樣把我的主觀感覺奉爲圭臬的權威,今天咱們偏要來叫叫真,看看會怎麼樣。
若是咱們從小到大不被灌輸這些口號,那麼快樂仍是不是咱們每一個人自身最清楚的事情呢?那可就不必定了。歷史上的大多數宗教和意識形態都認爲,關於善也好、關於惡也罷、還有關於應該作什麼事情,都是有客觀的標準的。在他們看來,通常人本身的感受和偏好反而是不靠譜、不可信的事情。從老子到蘇格拉底到弗洛伊德都告訴咱們 「要認識你本身!」 言下之意就是通常人並不知道真實的自我,也所以忽略了真正的快樂。
咱們每一個人都心知肚明,若是什麼都能讓咱們本身選擇的話,大多數人都願意把時間用來作愛而並非去投身到什麼偉大的民族復興當中去。這種選擇絕對是順從你的渴望的,但這就代表,想要快樂就該去作愛嗎?若是咱們再看看那些吸毒成癮的人,咱們會發現他們絕對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全部人都會說吸毒的時候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候,那咱們權威的心理學家是否是應該發一份報告,告訴你們想快樂就去吸毒?若是這樣來看待咱們的主觀感覺是否是就會發現很是的不靠譜了?
在英國生物學家道金斯寫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還說過這樣一個觀點,他說人類的行爲就算是對本身自己不利,也仍是要千方百計的把本身的基因流傳下去。若是按照這個層面的邏輯咱們再來看啊,大多數的男性一輩子辛勞工做、成天的憂慮不堪,就是沒有辦法享受一下平靜的幸福。其實就是由於生物的 DNA在操縱着咱們,DNA就如同撒旦通常,用稍縱即逝的性高潮做爲誘餌讓咱們傳播基因,使得全部的男人都爲之臣服。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咱們主觀的感覺並不能表明絕對的權威,因此大多數的宗教和哲學看待快樂的方式,都與咱們所認同的主觀感覺很是的不同。最看重快樂這個問題的應該就是佛教。以前講全球融合宗教的那一期節目中我就着重說了下佛教的思想。 佛教認爲,快樂既不是主觀感覺到愉悅,也不是主觀以爲生命有意義,反而是放下追求主觀感覺這件事情。佛教與現代生物化學的相同點,都在於認定快樂並不來源於於外在條件。而佛教更爲深入的看法是說,真正的快樂也不在於咱們的主觀感覺。咱們若是越強調主觀感覺,反而就越感到痛苦。佛教給咱們的建議是,除了別再追求外在成就以外,同時也別再追求那些感受良好的內心感覺了。 這裏我就不在展開說了,說的再多就要把《人類簡史》說成佛教宣傳手冊了。
總結來講,咱們如今會使用主觀幸福的問卷,但願找出來咱們主觀認定何時有幸福感,並且認爲找到特定的情緒狀態就是找到了快樂。但相反的是,許多傳統哲學和宗教則認爲,快樂的關鍵在於追求自我、真正瞭解本身。大多數人都覺得本身的感受、想法、好惡就組成了咱們本身,但這確是一大錯誤。他們感受憤怒的時候,內心想 「我很生氣,這是個人憤怒」。因而這一生作的事情,都是千方百計想要避開這種感覺,而去追求喜悅也好、溫馨也罷的其餘感覺。但他們歷來沒有發現,痛苦真正的來源不在於感覺自己,而是對感覺的不斷追求。
若是真是如此,咱們過去對於快樂這件事的歷史認知,就有可能全是錯的。或許,指望是否能獲得知足、感覺是否快樂都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問題在於人類是否瞭解本身。咱們有什麼證據,證實今天的人比起遠古的採集者或中世紀的農民更瞭解本身呢?咱們並無答案。
大多數的歷史書本強調的都是偉大的思想家、英勇的戰士、慈愛的聖人,以及創造力豐沛的藝術家。這些書本對於社會的創建和瓦解、帝國的興旺和衰落、科技的發明和傳播,可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對於這一切究竟怎麼爲我的帶來快樂或形成痛苦,倒是隻字未提。這是咱們對於歷史理解的最大空白之處。如今開始是否是應該來填補這片空白了呢?
到底什麼纔是快樂?什麼纔是幸福?是金錢和權利?仍是親人和朋友?是你心中那不滅慾望的驅使仍是你大腦中小小電流的做祟呢?或者你應該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又或者你應該拋開一切來換取心裏的平靜。咱們到底如何才能找到真實本身?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會一直困擾着咱們。做者所向咱們展現的彷佛都是答案又彷佛都不是,關於這些我能夠給出說服本身的解釋,可是給不出您本身的答案。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