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是如何產生比特幣的?

 

最近翻譯了中本聰先生髮明比特幣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說比特幣的產生由挖礦者計算最優散列值計算獲得,第一個計算獲得這一散列值的也就是block的第一人將會得到比特幣。別的人無功而返。看了一些其餘的參考資料也是這樣。可是我本身挖礦了好像不是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挖礦過程後我產生了微量的比特幣,那麼既然我沒有造出這一block,這些幣是如何來的?是否是如今最優block的計算已經不是一我的了,而是一羣人?而後計算出來之後根據每一個人的能力付於他必定值的比特幣?javascript

 

做者:小龜
連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92042/answer/98126010
來源:知乎
著做權歸做者全部。商業轉載請聯繫做者得到受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挖礦原理java

最初的時候,咱們用電腦CPU就能夠挖到比特幣,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就是用他的電腦CPU挖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創世區塊。然而,CPU挖礦的時代早已過去,如今的比特幣挖礦是ASIC挖礦和大規模集羣挖礦的時代。react

回顧挖礦歷史,比特幣挖礦總共經歷瞭如下五個時代:算法

CPU挖礦→GPU挖礦→FPGA挖礦→ASIC挖礦→大規模集羣挖礦 數據庫

挖礦芯片更新換代的同時,帶來的挖礦速度的變化是:安全

CPU(20MHash/s)→GPU(400MHash/s)→FPGA(25GHash/s)→ASIC(3.5THash/s)→大規模集羣挖礦(3.5THash/s*X)markdown

挖礦速度,專業的說法叫算力,就是計算機每秒產生hash碰撞的能力。也就是說,咱們手裏的礦機每秒能作多少次hash碰撞,就是算力。算力就是挖比特幣的能力,算力越高,挖得比特幣越多,回報越高。網絡

在比特幣的世界裏,大約每10分鐘會記錄一個數據塊。全部的挖礦計算機都在嘗試打包這個數據塊提交,而最終成功生成這個數據塊的人,就能夠獲得一筆比特幣報酬。最初,大約每10分鐘就能夠產生50個比特幣的比特幣報酬。可是該報酬每4年減半,如今每10分鐘比特幣網絡就能夠產生25個比特幣。數據結構

而要成功生成數據塊,就須要礦工須要找到那個有效的哈希值,而要獲得正確的哈希值,沒有捷徑能夠走,只能靠猜,猜的過程就是計算機隨機hash碰撞的過程,猜中了,你就獲得了比特幣。運維

2、挖礦方法

挖礦芯片經歷了CPU挖礦到GPU挖礦到FPGA挖礦,現在走入了ASIC挖礦時代。然而挖礦的方式也經歷了從一兩臺礦機挖礦到小礦機做坊,再到現在走入了大規模礦場挖礦的時代。

(1)挖礦方式:從一臺礦機到大規模礦場

若是你開始嘗試挖礦,你須要準備一臺礦機、一臺能聯網的電腦、一個AUC、一個樹莓派、電源及各類鏈接線等。各類設備的鏈接順序爲網線->樹莓派->MicroUSB線->AUC->4PIN鏈接線->礦機和電源。

 

 

圖1:一臺礦機工做圖

各類設備的功能以下:

l 礦機,在此以嘉楠耘智目前最新的礦機A6爲例,A6內有80顆芯片,單臺算力在3.5T/s以上。

l 樹莓派(控制器),挖礦只須要作簡單高效的數值計算,礦機運做的程序就寫在小巧的樹莓派裏。每一個樹莓派約能夠控制約60臺礦機。

l AUC,轉換器,而每一個AUC也能夠串聯多臺礦機。

l 電源,通電。

把全部這些設備鏈接好,接通電源,修改樹莓派IP網段和路由器IP網段一致,並設置礦工,而後鏈接礦池就能夠開始挖礦啦!

若是須要部署多臺礦機,則還須要變壓器等設備。

圖2:60臺礦機模型

如今的挖礦時代早已經是大規模集羣挖礦的時代,你看到的挖礦場景經常是這樣的——大規模集羣礦場。

做者:小龜
連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92042/answer/98126010
來源:知乎
著做權歸做者全部。商業轉載請聯繫做者得到受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3:礦場圖(成千上萬臺礦機規模)


現在,抱一臺礦機回家或者部署一個家庭小做坊挖礦(幾十臺礦機)的中小曠工盈利空間很是有限,挖礦行業也正逐漸向有廉價電資源、有專業化部署能力的企業和團隊集中。

影響挖礦收益的因素有不少,好比礦機的性能和功耗、全網的算力和難度、礦場的部署和運維能力、有沒有廉價電的資源、以及幣價和政策的導向等等。目前優秀的礦企,他們擁有芯片研發的能力、大量的算力、專業的礦場部署和運營經驗等,在將來,資源、算力會愈來愈向這些礦企集中。

(2).礦池

除了上面的裝備,你還須要一個必備的工具——礦池。礦池的做用是集合大量礦機算力,增大你獲得比特幣的概率,同時將你將來能獲得的比特幣收益提早平均分配到你的帳戶裏。

簡單的解釋以下:如今比特幣全網每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這個區塊包含25個比特幣。假設全球有1W人蔘與挖礦,那麼在這10分鐘內,只有1個幸運兒拿走了這25個比特幣,其它人則顆粒無收。而礦池的原理是你們組隊開採,並按約定的分配方式分配,使得礦工的比特幣收益趨於穩定,減小礦工的風險。在此以最經常使用的PPS分配方式爲例,假設你的算力是10T,而整個礦池的算力是100T,你的算力佔礦池算力的1/10,假設礦池一天能產生10個比特幣,那你天天就能拿到1個比特幣。

(3).雲算力

在現實狀況下,挖礦礦機經常供不該求,同時,礦機發貨須要很長的等待期。礦機安裝、調試、維護等流程很是複雜,須要耗費大量的精力,礦工們還要忍受礦機的噪音和熱量。對礦工來講,最大的成本還不是這些,是挖礦所消耗的高昂的電費,中小礦工的盈利空間愈來愈小甚至爲負。

圖4:礦池

而云算力服務能夠很好地解決中小礦工和通常用戶參與挖礦門檻高賺錢難的痛點。如今比特幣挖礦已經進入了大規模集羣挖礦的時代了,一些商家在電費低廉的地區(如雲南四川內蒙等地)大規模建設礦場,他們擁有更低的機器價格和低廉的電費,還能夠經過機房結構的設計和當地的地理及氣溫優點來實現良好的散熱通風,下降機器消耗的能量。

而云算力服務平臺打通礦場、礦池等基礎資源,經過算力租賃的形式在網上向用戶遠程出租算力。雲算力租賃服務解放了礦工的時間和精力,省去了礦工買礦機、等待礦機、安裝礦機、維護礦機、忍受噪音等一系列操做,讓用戶經過網絡購買算力便可找到挖礦的快感,輕鬆得到挖礦帶來的收益。

雲算力是將來挖礦業的趨勢,本人目前在算力平臺 ——算力寶( )工做,算力產品兼具娛樂性和金融屬性,算力產出的比特幣是將來不能夠忽略的資產類別。

3、挖礦收益與風險

挖礦收益能夠經過如下公式來計算:

挖礦收益=產生的比特幣*幣價-礦機成本-電費-維護費及人工成本-礦場折舊費等

若是你只是一個小礦工,通常狀況只要扣除礦機成本和電費便可。你們也能夠去BTC123或者比特範等網站,經過挖礦收益計算器計算回本週期和挖礦收益。

若是你購買了雲算力平臺的產品,在此以算力寶爲例:

收益=算力收益-算力成本。

有收益就會有風險,挖礦風險以下:

1. 比特幣產量減半。16年7月,比特幣網絡將面臨比特幣減半,即每10分鐘,每一個區塊只包含12.5個比特幣,意味着相同算力挖出的比特幣也會相應減小。但另外一方面,幣價也有上升可能。

2. 比特幣幣價和計算難度不穩定,致使用戶收益也不穩定。

3. 斷電、機器維護等風險。

做者:知乎用戶
連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92042/answer/20882923
來源:知乎
著做權歸做者全部。商業轉載請聯繫做者得到受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什麼是比特幣?
比特幣(英語:Bitcoin,簡寫:BTC,貨幣符號:฿),是一種用開源的 P2P 技術的軟件而產生的電子貨幣。虛擬貨幣「比特幣」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可能化名)在 2009 年提出。如今比特幣也指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佈的開源軟件以及建構其上的整個 P2P 網絡。截止到 2013 年 5 月 31 日,所有發行比特幣按市價換算爲美圓後,總值突破爲 15億美圓。
與大多數現行貨幣不一樣的是,比特幣貨幣系統是獨立存在的,其運行不依賴於中央銀行、政府、大型企業的支持或者信用擔保。比特幣使用遍及整個 P2P 網絡節點的分佈式數據庫來管理貨幣的發行、交易和帳戶餘額信息。中本聰採用密碼學的原理,確保各個比特幣節點按照既定的協議達成共識,從而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的安全性。例如,比特幣只能被它的真實擁有者使用,並且僅僅能使用一次,支付完成以後原主人即失去對該份額比特幣的全部權。比特幣貨幣總量按照設計預約的速率逐步增長,增長速度逐步放緩,並最終在 2140 年達到2100 萬個的極限。P2P 的分佈式特性與去中心化的設計結構,確保了理論上任何機構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幣的貨幣總量,或者製造通貨膨脹。在全球範圍內,比特幣能夠經過多個線上的交易所和服務商進行兌換交易,也能夠在線下找到兌換點,兌換爲現鈔或金幣。

比特幣是怎麼發行的?
簡單的說,大概每十分鐘發行一次。
新比特幣在每一個網絡節點在解決了必定的數學計算(好比,建立新的 block)後生成。這個生成過程被認爲是難以重現和 proof of work 的。解決問題後獲得的回報是 automatically adjusted,所以在比特幣網絡的頭 4 年,將會產生總額爲 10,500,000 BTC 的比特幣。這個數量每隔 4 年就自動減半,也就是說在第 4 至第 8 年會產生 5,250,000 BTC,第 8 至 12 年則只有 2,625,000 BTC,如此類推。到最後,總共產生的比特幣數量爲接近21,000,000 BTC。
另外,伴隨着網絡一同創建的還有一個系統。平均每隔 10 分鐘,該系統就嘗試去收集網絡上產生的 block 裏面的新比特幣。建立新比特幣的難度係數是隨着參與嘗試產生新比特幣的人數而變化的。整個網絡一致承認基於產生最前面的 2016 個 block 所花的時間實現這些行爲。所以,難度係數與產生這些最先的 block 所花的時間內投入到產生這些新的比特幣的平均計算資源有關。某我的「發現」一個 block 的可能性是他所用的計算資源和全部同時在網絡上生成 block 的計算資源的比值。

比特幣的分割性?
技術上,1 個比特幣基於目前的數據結構被分割到 8 個小數位。也就是說目前最小的比特幣單位是 0.00000001 BTC。若是在將來出現對比特幣分割爲更小單位的需求,屆時社區須要就如何實現更小的分割量進行討論。

比特幣的價值從何而來?又是誰在支撐比特幣?
比特幣之因此有價值,是由於許多人接受比特幣爲一種支付手段。咱們常說的「貨幣以黃金做爲支撐」這句話的實際意義是存在着能夠把貨幣兌換爲黃金的承諾。某種意義上,你能夠說比特幣是以商人的價格標籤來支持的,由於價格標籤也是一種承諾:承諾能夠用特定數量的貨幣來交換貨物。一種常見的誤解是,比特幣的價值來源於產生它所消耗的電力。可是,成本不等於價值。僱1千我的在地上挖個大坑須要很高的成本,但這件事毫無價值。另外一方面,雖然對於有用的貨幣來講「短缺」是一種關鍵的需求,但「短缺」自己並不能使任何事物更有價值。好比你的指紋是絕無僅有的,但這並不意味着你的指紋就有任何交易價值。

若是有人把所有存在的比特幣都買下了呢?
若是有人把世界上全部的黃金都買下來又會怎樣呢?可想而知,在嘗試全盤收購的過程當中,買家/賣家只會把價格託到天高,最終買家會耗盡所有的錢。並且,不是全部的比特幣都是能夠出售的,沒有人能買下原本就不能出售的比特幣,就像黃金儲備那樣。其實還有最關鍵的一點:貨幣的用途是流通,若是真有可能所有的比特幣都被買下,那麼比特幣的流通用途就消失了,也就是說,比特幣就會分文不值。沒有那個收購者會去作這種白白送錢給人花的事情。

若是再也不有新的比特幣被建立出來,當比特幣丟失後將會怎樣呢,不會有問題麼?
根本不會。基於供求原理,若是比特幣的總量減小,則剩下的比特幣的需求將會上升,於是這些比特幣就會具備較高的價值。因而,當比特幣丟失後,剩下的比特幣的價值就會增長來補償。隨着比特幣的價值上升,用於購買一件事物的比特幣的數量便會相應地減小。這也就是咱們常說的通貨緊縮現象,簡單說,就是錢更值錢了。到最後,若是事情發展到網絡上最大的交易量都小於 1 個 BTC,則只須要簡單地把小數位向右移動一下,系統就能夠繼續運行下去。

爲什麼我必需要等上 10 分鐘才能花我收到的比特幣?
要等上 10 分鐘的理由是,10 分鐘是系統找到一個有效的交易鏈塊所須要的平均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基於運氣這個時間實際上會稍長或稍短,10 分鐘只是一個簡單的平均狀況。在軟件的界面中顯示爲「證明的」或「確認的」(confirmations,取決於軟件的漢化)的交易鏈塊記錄的內容是比特幣如何被網絡一致承認由誰擁有。一旦發現全部人都贊成你對一個block 裏面的記錄的比特幣具備全部權,你就能夠把這些比特幣花掉。若是某我的嘗試經過撤銷一項交易來欺騙整個系統,在最終被認定無效以前也有可能網絡上的某些節點會對此進行承認。因此,一項交易得到的確認越多,則該交易被證僞、被撤銷的風險就會越低。只須要 6 個 blocks 或者 1 小時,就可使得撤銷交易所須要的運算量達到徹底不切實際的程度。這與信用卡能夠在交易後的三個月內拒付的特色相比明顯要好得多。
若是你要追問「10 分鐘」的更詳細的由來,答案是:這是 Satoshi 對新 block 在大型網絡中傳遞所需的時間和因爲交易鏈分拆而被浪費的工做量之間的折衷選擇。

爲了能用比特幣買或者賣東西是否必需要等上 10 分鐘?
不。若是交易的價值不高,不去等待承認也是合乎情理的。問這類問題的人們一般想的都是諸如超級市場或者自動售賣機一類的場景,零確認的交易一樣會在軟件界面中顯示,但你沒法把比特幣花出去。固然,你能在將來花掉這些錢。一般上,在 0 確認的狀況下銷售至關便宜的商品(如零食、數字下載等等)時不算是什麼大問題,只要你在運行一個和比特幣網絡鏈接得很好的節點就行。

Bitcoin是一種虛擬貨幣……
若是這話的意思是在說,「虛擬」的(Bitcoin)不如「真實」的(紙幣),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由於不少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任何紙幣自己,事實上也是虛擬的。

既然紙幣與bitcoin都是虛擬的,那麼,真正應該問的問題不是「哪一個更真實?」,而是「哪一個更靠譜?」

那Bitcoin就是遊戲幣嘍?
現有的全部遊戲幣,其實都是「中央銀行」(只不過是虛擬的中央銀行)發行的,它們跟傳統貨幣相似纔對。Bitcoin是全網絡p2p發行的,沒有中央銀行。貨幣發行數量,是最先的協議設定的。不受p2p網絡任何一個參與者的控制。

Bitcoin沒有黃金支持,因此……
Bitcoin確實不靠黃金支持。但是,一切的紙幣,都只是聲稱由黃金支撐。中央銀行在發行貨幣的時候,確實聲稱他們的貨幣發行數量與他們的黃金擁有數量持平……可事實上呢?歷來沒有過不增發的時候。特權的特徵就是它必定會濫用本身。也偏偏由於如此,歷史上,全部的由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沒有不貶值的,沒有不通貨膨脹的。

Bitcoin沒有黃金支持,那由什麼來支持?
信任。歷史上全部的貨幣,都是靠信任支撐的——好比,你和大多數人同樣,傾向於相信中央銀行擁有同等價值(而不是更少)的黃金。Bitcoin是它的用戶用本身的電腦運行客戶端,成爲p2p網絡的一分子支持的(至關於真金白銀投票——由於硬件是有成本的,電不是免費的)——這也是一種信任。關鍵在於,自發的信任比被迫的信任更有價值。(voluntary trust vs. compulsory trust)

Bitcoin沒有價值!
此次你完全正確了!貨幣自己就不該該有什麼價值,它只是交換的媒介。交易公平的前提不是貨幣是否有價值,而是這種交換的媒介(Bitcoin)是否被雙方承認,然後能夠據此產生雙方認同的「等價交換」。

Bitcoin不安全,容易被盜……
只要是貨幣,都不安全。活上一段時間,任何人都會有丟錢的經歷,要麼被盜,要麼丟在路上。安全老是問題,可解決安全問題,根本不是貨幣的責任。

Bitcoin遲早會被足夠的計算能力所攻破……
這就是p2p網絡的威力之一。由於不管多強大的計算能力加入p2p網絡,它都會成爲p2p網絡的一部分,它自身的計算能力沒法超過整個p2p網絡。目前Bitcoin的p2p網絡計算能力早就超過了地球上全部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計算能力的總和。

還有,不少人忘記了另一件事情,若是Bitcoin的p2p網絡能被更破,那麼更爲脆弱的是現有的金融系統——它們所擁有的計算能力早就被超越了。因此,相對來看,Bitcoin更安全一些纔對。

Bitcoin不公平,早期使用者太佔便宜了!
也許是吧。那一家公司上市,創業者和原始股持有者都賺得最多,尤爲是相對那些後來在二級市場上購買股票的人來講。這是很天然的事情。這種所謂的不公平並不是只存在於bitcoin金融世界。再一次,公平老是難以實現,不過,公平,跟安全同樣,歷來都不是貨幣的責任。

Bitcoin會用在不少不法用途上,因此應該被禁止!
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若是這個理由成立的話,全部的貨幣都應該被禁止——由於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貨幣(非Bitcoin)在各式各樣的非法渠道中流通,完成各式各樣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過,人們老是傾向於妖魔化他們不可理解的新生事物。

其實,用Bitcoin買毒品,並無想象得那麼容易。想一想吧,在互聯網上用BTC支付購買毒品(或者其餘的違禁物品),你支付確實能夠匿名,但你不實名的話,你是很難收到貨品的……

洗錢?洗多少錢?1美圓,不必洗吧?一般,只有額度大到必定程度,纔不得不「洗」。可目前Bitcoin的匯率變更太大(今天漲10%,明天可能跌20%),乃至於洗錢成本不可預期……你要是有那麼多錢要洗,你敢嗎?

Bitcoin就是個龐氏騙局!
請先仔細搞清楚「龐氏騙局」的定義。沒有人有辦法清楚地向一個概念不清的人解釋任何問題。

「龐氏騙局」的最重要特徵在於,先來者要靠後來者的加入才能賺到錢,與此同時,後來者因爲再也沒有後來者而必然賠錢。Bitcoin不是這樣的。先來者確實可能賺到更多錢(只是可能而已;由於不少先來者更可能早就在很低的價位售出了BTC);但他們其實並不是必定要依賴後來者才能賺到錢;而且,後來者不必定賠錢,由於Bitcoin是保值貨幣(換種說法,是通縮貨幣,而非通脹貨幣)。

Bitcoin的挖礦行爲,就是在浪費社會資源……
能比「從地下淘出黃金,然後冶煉、加工,作成金塊以後再埋到地下,然後不斷砍樹製造特殊紙張超額印製紙幣」更浪費社會資源?

哦,對了,地球上全部銀行的大廈都是最奢華的——每每比最著名的教堂都奢華。浪費的是誰的錢和資源?

Bitcoin的使用者更多都是在囤積,或者兌換其餘貨幣,而不是用來買賣商品,因此,它並不是有意義的貨幣……若是你不能理解「任何貨幣自己都是商品,而且是最本質的商品」,那麼這個問題沒辦法解釋了。

Bitcoin會替代全部貨幣!
不可能。「統一」歷來都是個理想化但不可實現的東西。在任何領域都同樣。有人設想過用「世界語」統一全部語言,以失敗了結。歐洲的「統一貨幣」出路也不是很理想。甚至,目前相似Bitcoin的p2p貨幣也有不少種——由於Bitcoin是開源的,因此,任何人均可以發行新的p2p貨幣——固然,至因而否會有足夠的人使用信任支持其它的p2p貨幣,就是另當別論的事情了。

我不明白怎麼會有人對這種東西着迷?
任何精妙的思想都是使人着迷的。Bitcoin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它太精妙了,也太簡單了,正如一位黑客所評價的那樣,」It’s too simple to crack」(它太簡單了,乃至於沒法攻破)。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從技術上完全、純粹地保障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不只不可侵犯,還不可凍結、不可追蹤。一切崇尚自由的人,都只能爲之着迷。

那你狂熱嗎?
做爲一個崇尚理性的人,沒辦法多狂熱。但,Bitcoin確實令我開心。由於它是我有生以來賺到的最乾淨的錢。不止乾淨,還利落。沒辦法不開心。
 
 
 
 

秒懂比特幣挖礦:

1.我手上如今有一張面值100元的人名幣。(比特幣)

2.誰關注公衆號我就給誰。

3.可是須要在評論裏面猜出這張錢的編號才行。(挖礦,隨機填充數值求解)

本身想盡辦法猜,猜中得100元全款——我的挖礦

出錢召集一些人來一塊兒猜——礦場

召集認識不認識的人一塊兒來猜,經過猜想的次數,按比例分配這100元——礦池

以上是一個簡單的類比例子,固然,大家關注並猜出了我兜裏100塊錢的編號,我保證給你。那麼,比特幣挖礦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當張三想要經過A帳號轉帳1000元給李四的B帳號時:


① 張三大吼一聲:你們注意啦,我用A帳號給李四的B帳號轉1000塊錢。

② 張三附近的村民聽了確實是張三的聲音,而且檢查張三的A帳號是否有足夠餘額。

③ 檢查經過後,村民往本身的帳本上寫:A帳號向B帳號轉帳1000元,並修改餘額:A帳號餘額=3000-1000=2000元,B帳號餘額=2000+1000=3000元。

④ 張三附近的村民把轉帳告訴較遠村民,一傳十十傳百,直到全部人都知道這筆轉帳,以此保證全部人帳本的一致性。

 

聰明如你必定發現了,在步驟② 若是張三吼了一聲,附近村民僞裝沒聽到,都不去核實記帳,那麼這個系統不就中止工做了嗎?

爲解決這個問題,村裏商討後決定,誰第一個確認是張三的聲音的會得到500元。因而你們都豎起耳朵,時刻監聽村裏的每個動靜,真可謂草木皆兵。

評論區有人問,這500元是哪兒來的?我這裏也簡答講一下。

1.比特幣平均差很少每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這個區塊能打包的交易數量是有限的,咱們就算800筆吧。可是呢,曠工不會無緣無故給你打包交易到並廣播,因此須要收取手續費。並且,因爲交易的人不少,先打包誰的交易也取決於手續費的高低。因此你能夠看到,如今比特幣火熱了,手續費水漲船高。

2.咱們都知道比特幣總量2100萬個,發幣機制是逐年遞減。當曠工第一個成功打包這個區塊並廣播,而且是最長的鏈的話,那麼他還會得到獎勵,目前只有12.5個比特幣。最開始是50個,已經衰減2次了。這裏固然還有小問題,好比爲何要最長鏈,怎麼肯定是最長鏈,哪些鏈會被拋棄?若是你們有興趣再深刻說說。

以上就是曠工的獎勵。2017/12/8更新。

 

在比特幣的世界裏,大約平均每10分鐘會產生一個區塊。全部的挖礦計算機都在嘗試打包這個區塊並提交,而第一個成功生成這個數據塊的人,就能夠獲得一筆比特幣報酬。最初,大約每10分鐘就能夠產生50個比特幣的比特幣報酬。可是該報酬每4年減半,如今每10分鐘比特幣網絡就能夠產生25個比特幣。

 

好了,接着上面的故事講,張三這一吼,驚動了全村的人,你們都紛紛表示本身是第一個聽到張三聲音的人。這500塊錢該給誰呢?因而村裏又商討出新的規定,須要有證據證實這是張三的聲音。張三在喊的這一聲裏帶有特定的聲波數據,誰先破解出來就給誰。

 

在比特幣世界裏,這是就是一個新的概念,共識機制。比特幣是經過工做量證實的共識機制來決定記帳權的,通俗來說,誰證實了本身的工做量最大,誰就負責記帳。

 

工做量大小是經過計算符合某一個標準的比特幣區塊頭的哈希散列值來體現的。區塊頭一般包含前一個區塊的哈希散列值、Merkle根、時間戳、難度目標、以及一個填充的隨機值。試圖爭奪記帳權的節點稱爲挖礦節點,挖礦過程就是求出一個可以填充本區塊頭的隨機值,讓區塊頭的哈希散列值符合某一個標準

 

我們接着故事講,海歸村民王二麻子憑藉高超的計算能力,成功第一個匹配了張三的聲波數據,而後他笑嘻嘻地向全村人廣播本身破解成功。村民驗證後,王二麻子如願拿到了500元獎勵金,李四也成功收到了張三的轉帳。

 

網絡上的每個礦機接收並驗證了一批交易,而後就開始進行挖礦,礦機須要反覆的試驗隨機填充值來進行求解,通常採用產生隨機數,嘗試把產生的隨機數填充到區塊頭,而後計算哈希。若是計算成功,則挖礦成功,向全網廣播挖礦所得,全網節點驗證後,把這個區塊鏈接到區塊的最上端,而且在全網達成一致。

 

故事還在繼續,王二麻子拿到這500元后就想:一我的的計算能力有限,我下次也很是可能不是第一個計算出來。若我改進算法,製造專門匹配這種聲波數據的機器,而後賣機器豈不是能大賺一筆?因而就哼哧哼哧的專研去了,並在不久後面世。(專業礦機

 

村民蠟筆小明買了一臺專業機器,以爲不錯。因而大量採購,並找到一個電費低廉的場地,也請了專人人員來維護。因而,蠟筆小明便天天便看着一筆筆的500元進帳。(礦場

村民張小凡也採購了一些機器,但是機器很少,能破解並拿到這500獎勵的概率並不大。因而他建立了一個平臺,全部有計算能力的人均可以參與進來。若獲得獎勵,則按每一個人的計算力高低分配獎金。(礦池

 

好了,村民的故事差很少就到這裏結束了,如今回過頭來看文章開始的例子是否是特別形象?大家能夠猜猜誰可能挖礦的最大算力。

 

做者:Leaf
連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92042/answer/261310341
來源:知乎
著做權歸做者全部。商業轉載請聯繫做者得到受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與受益

其實,最初的時候,咱們用電腦CPU就能夠挖到比特幣,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就是用他的電腦CPU挖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創世區塊。固然,如今也能夠用家用電腦的CPU、GPU挖礦,只是收益很是低了

CPU挖礦的時代早已過去,GPU挖礦也早已不是主流,如今的比特幣挖礦是ASIC挖礦和大規模集羣挖礦的時代

回顧挖礦歷史,比特幣挖礦總共經歷瞭如下五個時代:CPU挖礦→GPU挖礦→FPGA挖礦→ASIC挖礦→大規模集羣挖礦

挖礦芯片更新換代的同時,帶來的挖礦速度的變化是:CPU(20MHash/s)→GPU(400MHash/s)→FPGA(25GHash/s)→ASIC(3.5THash/s)→大規模集羣挖礦(3.5THash/s*X)

算力就是計算機每秒產生哈希碰撞的能力,算力越高,挖到比特幣的機率越大,挖得比特幣也就越多,回報越高。

然而挖礦的受益並非穩定且有保障的,電費將成爲持續挖礦最大的成本之一,因此,有廉價電力的地方便成了曠工的最愛。

挖礦的風險不只於此,16年7月開始,比特幣網絡發行比特幣數量就減半了,即每10分鐘,每一個區塊只包含12.5個比特幣,意味着相同算力挖出的比特幣也會相應減小。但另外一方面,幣價也有上升可能。同時還伴隨着斷電、機器維護折舊等風險。

最後,給大加介紹一種0風險賺錢的方法:猜出我兜裏100元人民幣的編號。哈哈。/逃跑...

 

 

posted @ 2017-12-08 15:19  Net-Spider 閱讀( ...) 評論( ...) 編輯 收藏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
本站公眾號
   歡迎關注本站公眾號,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