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愈來愈多的未成年人變成了「手機控」,沉迷手機沒法自拔。很多孩子因過分使用電子產品而引起視力降低、骨骼發育不良等疾病,甚至出現自制能力降低、心浮氣躁等心理問題。算法
統計顯示,大部分3到12歲的孩子天天會花1到3小時的時間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13到18歲的青少年天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甚至可達3到6小時以上。如何才能讓孩子遠離手機呢?安全
近日,「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智能系統安全實驗室徐文淵教授團隊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合做,開發出一種基於行爲識別的算法軟件。該軟件能經過識別操做者的手勢等細節,斷定出當前使用手機的是成年人仍是小朋友。將來,這款軟件有望能經過各類方式限制未成年人的手機使用行爲。操作系統
實際上,目前市場上也有不少能管理並限制手機使用行爲的軟件,但它們爲什麼沒法根治手機沉迷問題呢?遊戲
徐文淵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軟件多采用被動防範的方式,即在使用前須要打開軟件進行設置,以後軟件才能起到限制做用。若是沒有啓動該軟件,孩子仍是能玩手機,起不到控制做用。開發
相比之下,徐文淵團隊開發的軟件更強調主動防範。get
徐文淵表示,團隊經過獲取手指按壓的表面積、施加的壓力、滑動的長度等度量數據,從而斷定使用者是不是未成年人。若是是未成年人就會啓動主動限制功能,這樣就不怕「熊孩子」偷拿手機去玩了。產品
目前,這一軟件識別的準確率已達97%,但依舊有3%的失誤率。「若放到全國手機用戶羣體中,這個量也很龐大。」但徐文淵說,能夠經過增長一些輔助手段來解決軟件判斷錯誤問題。基礎
安裝該軟件後,軟件如斷定是孩子在用手機,它會友好地提醒小朋友;若孩子偷偷用手機購買遊戲裝備,軟件則會限制其交易行爲。軟件
據悉,該技術尚處實驗室研發階段,還需後期不斷完善。徐文淵表示,目前軟件只是一種基礎算法,並未被整合到手機的操做系統中。im
在市場化應用方面,徐文淵但願有合做方加入,共同完成市場化開發工做,讓技術轉化爲應用,讓手機再也不成爲「熊孩子」的最愛。
(更多點擊:自主創新)(連接:http://www.chuangxin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