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內置鎖是一個互斥鎖,這就是意味着最多隻有一個線程可以得到該鎖,當線程A嘗試去得到線程B持有的內置鎖時,線程A必須等待或者阻塞,知道線程B釋放這個鎖,若是B線程不釋放這個鎖,那麼A線程將永遠等待下去。
java的對象鎖和類鎖:java的對象鎖和類鎖在鎖的概念上基本上和內置鎖是一致的,可是,兩個鎖實際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對象鎖是用於對象實例方法,或者一個對象實例上的,類鎖是用於類的靜態方法或者一個類的class對象上的。咱們知道,類的對象實例能夠有不少個,可是每一個類只有一個class對象,因此不一樣對象實例的對象鎖是互不干擾的,可是每一個類只有一個類鎖。可是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其實類鎖只是一個概念上的東西,並非真實存在的,它只是用來幫助咱們理解鎖定實例方法和靜態方法的區別的
上面已經對鎖的一些概念有了一點了解,下面探討synchronized關鍵字的用法。
synchronized的用法:synchronized修飾方法和synchronized修飾代碼塊。
下面分別分析這兩種用法在對象鎖和類鎖上的效果。
對象鎖的synchronized修飾方法和代碼塊:
html
public class TestSynchronized { public void test1() { synchronized(this) { int i = 5; while( i-- > 0)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 i); try { Thread.sleep(5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ie) { } } }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test2() { int i = 5; while( i-- > 0)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 i); try { Thread.sleep(5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ie)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nal TestSynchronized myt2 = new TestSynchronized(); Thread test1 = new Thread( 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myt2.test1(); } }, "test1" ); Thread test2 = new Thread( 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myt2.test2(); } }, "test2" ); test1.start();; test2.start(); // TestRunnable tr=new TestRunnable(); // Thread test3=new Thread(tr); // test3.start(); } } test2 : 4 test2 : 3 test2 : 2 test2 : 1 test2 : 0 test1 : 4 test1 : 3 test1 : 2 test1 : 1 test1 : 0
上述的代碼,第一個方法時用了同步代碼塊的方式進行同步,傳入的對象實例是this,代表是當前對象,固然,若是須要同步其餘對象實例,也不可傳入其餘對象的實例;第二個方法是修飾方法的方式進行同步。由於第一個同步代碼塊傳入的this,因此兩個同步代碼所須要得到的對象鎖都是同一個對象鎖,下面main方法時分別開啓兩個線程,分別調用test1和test2方法,那麼兩個線程都須要得到該對象鎖,另外一個線程必須等待。上面也給出了運行的結果能夠看到:直到test2線程執行完畢,釋放掉鎖,test1線程纔開始執行。(可能這個結果有人會有疑問,代碼裏面明明是先開啓test1線程,爲何先執行的是test2呢?這是由於java編譯器在編譯成字節碼的時候,會對代碼進行一個重排序,也就是說,編譯器會根據實際狀況對代碼進行一個合理的排序,編譯前代碼寫在前面,在編譯後的字節碼不必定排在前面,因此這種運行結果是正常的, 這裏是題外話,最主要是檢驗synchronized的用法的正確性) 若是咱們把test2方法的synchronized關鍵字去掉,執行結果會如何呢? test1 : 4 test2 : 4 test2 : 3 test1 : 3 test1 : 2 test2 : 2 test2 : 1 test1 : 1 test2 : 0 test1 : 0 上面是執行結果,咱們能夠看到,結果輸出是交替着進行輸出的,這是由於,某個線程獲得了對象鎖,可是另外一個線程仍是能夠訪問沒有進行同步的方法或者代碼。進行了同步的方法(加鎖方法)和沒有進行同步的方法(普通方法)是互不影響的,一個線程進入了同步方法,獲得了對象鎖,其餘線程仍是能夠訪問那些沒有同步的方法(普通方法)。這裏涉及到內置鎖的一個概念(此概念出自java併發編程實戰第二章):對象的內置鎖和對象的狀態之間是沒有內在的關聯的,雖然大多數類都將內置鎖用作一種有效的加鎖機制,但對象的域並不必定經過內置鎖來保護。當獲取到與對象關聯的內置鎖時,並不能阻止其餘線程訪問該對象,當某個線程得到對象的鎖以後,只能阻止其餘線程得到同一個鎖。之因此每一個對象都有一個內置鎖,是爲了免去顯式地建立鎖對象。 因此synchronized只是一個內置鎖的加鎖機制,當某個方法加上synchronized關鍵字後,就代表要得到該內置鎖才能執行,並不能阻止其餘線程訪問不須要得到該內置鎖的方法。 類鎖的修飾(靜態)方法和代碼塊:
public class TestSynchronized { public void test1() { synchronized(TestSynchronized.class) { int i = 5; while( i-- > 0)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 i); try { Thread.sleep(5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ie) { } } }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test2() { int i = 5; while( i-- > 0)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 i); try { Thread.sleep(5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ie)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nal TestSynchronized myt2 = new TestSynchronized(); Thread test1 = new Thread( 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myt2.test1(); } }, "test1" ); Thread test2 = new Thread( 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TestSynchronized.test2(); } }, "test2" ); test1.start(); test2.start(); // TestRunnable tr=new TestRunnable(); // Thread test3=new Thread(tr); // test3.start(); } } test1 : 4 test1 : 3 test1 : 2 test1 : 1 test1 : 0 test2 : 4 test2 : 3 test2 : 2 test2 : 1 test2 : 0
其實,類鎖修飾方法和代碼塊的效果和對象鎖是同樣的,由於類鎖只是一個抽象出來的概念,只是爲了區別靜態方法的特色,由於靜態方法是全部對象實例共用的,因此對應着synchronized修飾的靜態方法的鎖也是惟一的,因此抽象出來個類鎖。其實這裏的重點在下面這塊代碼,synchronized同時修飾靜態和非靜態方法
public class TestSynchronized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test1() { int i = 5; while( i-- > 0)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 i); try { Thread.sleep(5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ie) { } }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test2() { int i = 5; while( i-- > 0)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 + i); try { Thread.sleep(5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ie)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nal TestSynchronized myt2 = new TestSynchronized(); Thread test1 = new Thread( 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myt2.test1(); } }, "test1" ); Thread test2 = new Thread( 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TestSynchronized.test2(); } }, "test2" ); test1.start(); test2.start(); // TestRunnable tr=new TestRunnable(); // Thread test3=new Thread(tr); // test3.start(); } } test1 : 4 test2 : 4 test1 : 3 test2 : 3 test2 : 2 test1 : 2 test2 : 1 test1 : 1 test1 : 0 test2 : 0
上面代碼synchronized同時修飾靜態方法和實例方法,可是運行結果是交替進行的,這證實了類鎖和對象鎖是兩個不同的鎖,控制着不一樣的區域,它們是互不干擾的。一樣,線程得到對象鎖的同時,也能夠得到該類鎖,即同時得到兩個鎖,這是容許的。
到這裏,對synchronized的用法已經有了必定的瞭解。這時有一個疑問,既然有了synchronized修飾方法的同步方式,爲何還須要synchronized修飾同步代碼塊的方式呢?而這個問題也是synchronized的缺陷所在
synchronized的缺陷:當某個線程進入同步方法得到對象鎖,那麼其餘線程訪問這裏對象的同步方法時,必須等待或者阻塞,這對高併發的系統是致命的,這很容易致使系統的崩潰。若是某個線程在同步方法裏面發生了死循環,那麼它就永遠不會釋放這個對象鎖,那麼其餘線程就要永遠的等待。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固然同步方法和同步代碼塊都會有這樣的缺陷,只要用了synchronized關鍵字就會有這樣的風險和缺陷。既然避免不了這種缺陷,那麼就應該將風險降到最低。這也是同步代碼塊在某種狀況下要優於同步方法的方面。例如在某個類的方法裏面:這個類裏面聲明瞭一個對象實例,SynObject so=new SynObject();在某個方法裏面調用了這個實例的方法so.testsy();可是調用這個方法須要進行同步,不能同時有多個線程同時執行調用這個方法。 這時若是直接用synchronized修飾調用了so.testsy();代碼的方法,那麼當某個線程進入了這個方法以後,這個對象其餘同步方法都不能給其餘線程訪問了。假如這個方法須要執行的時間很長,那麼其餘線程會一直阻塞,影響到系統的性能。 若是這時用synchronized來修飾代碼塊:synchronized(so){so.testsy();},那麼這個方法加鎖的對象是so這個對象,跟執行這行代碼的對象沒有關係,當一個線程執行這個方法時,這對其餘同步方法時沒有影響的,由於他們持有的鎖都徹底不同。
不過這裏還有一種特例,就是上面演示的第一個例子,對象鎖synchronized同時修飾方法和代碼塊,這時也能夠體現到同步代碼塊的優越性,若是test1方法同步代碼塊後面有很是多沒有同步的代碼,並且有一個100000的循環,這致使test1方法會執行時間很是長,那麼若是直接用synchronized修飾方法,那麼在方法沒執行完以前,其餘線程是不能夠訪問test2方法的,可是若是用了同步代碼塊,那麼當退出代碼塊時就已經釋放了對象鎖,當線程還在執行test1的那個100000的循環時,其餘線程就已經能夠訪問test2方法了。這就讓阻塞的機會或者線程更少。讓系統的性能更優越。 一個類的對象鎖和另外一個類的對象鎖是沒有關聯的,當一個線程得到A類的對象鎖時,它同時也能夠得到B類的對象鎖。 可能上面只有理論和代碼,對剛接觸的人比較難理解,下面舉一個例子, 打個比方:一個object就像一個大房子,大門永遠打開。房子裏有 不少房間(也就是方法)。
這些房間有上鎖的(synchronized方法), 和不上鎖之分(普通方法)。房門口放着一把鑰匙(key),這把鑰匙能夠打開全部上鎖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