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First Java》是我學習計算機以來第一本堅持讀下來的書,也是我見過的最有趣的編程語言教程。
不一樣於其餘的書,這本書,或者說整個《Head First》系列,最大的不一樣之處,在於它們寫的根本不像教程,而像小說...讓讀者能夠在愉快的氛圍中,不經意間就能明白不少課堂上老師怎麼「填鴨」也填不懂的概念。ios
本文是一個小白眼中的面向對象。編程
做爲某不知名院校的本科大學生,對於大學的計算機學習很有感悟,
對於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講,咱們惟一一門計算機課就是《VC程序設計》,表面上是C++,實際就是C,由於不涉及任何類和對象的知識,徹底就是面向過程。學習的內容,僅僅是輸入輸出、數據類型、簡單的循環和判斷罷了...學習的效果呢,大多數學生記得最最最深入的就是:服務器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return 0; }
而後寫什麼來着...不知道了...
就是這個水平!
編程語言
因此,和許多大學生同樣,在學習Java以前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面向對象,腦子裏的思惟也都是面向過程。函數
首先,面向過程是什麼呢?
「過程」,一想到這兩個詞,我大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是加工廠、生產流水線,也能夠理解成數學中的函數。學習
「生產一杯咖啡須要怎麼作?」
須要水和咖啡粉做爲原料,先把水燒熱,而後倒入咖啡粉中就實現了。那麼咱們能夠畫這樣一張圖。
spa
「過程」就是一個流水線,在面向過程設計程序的時候,咱們只須要考慮,從輸入到輸出是怎樣實現的,經歷了怎樣的步驟,而後把這個實現方式拆分紅一個一個的具體步驟,在程序運行時按順序去執行就能夠了。因而面向過程就能夠抽象成下圖:
設計
面向過程當中,全部的數據都是用變量來儲存的,全部的步驟都是經過函數來實現的。
在面向過程時,大腦裏面所想的都是流程,也就是工廠的每一道工序。code
那麼面向對象有什麼區別呢?對象
面向對象的思惟,或許更接近與實際生活。
當我本身嘗試去理解對象時,個人大腦中呈現出的,再也不是一個加工廠,而是一個生機盎然的公園,公園中有許多人和各類各樣的小動物,孩子們在嬉戲玩耍,蜜蜂在花叢中採蜜,旁邊還有一位做家坐在石凳上正準備打開電腦寫文稿...
這副畫面中,一個孩子、一隻蜜蜂、一朵花、一位做家、以及它手中的電腦,一切的一切,都是對象。
而在這些對象之間,正在經過某種方法,發生着相互影響。
因此,面向對象和麪向過程最大的不一樣是,面向對象再也不去關注完成某件事情須要怎樣的步驟,而是更加註重事物之間發生着怎樣的聯繫。
對象包含兩個重要的內容:一個是對象的屬性、另外一個則是對象的方法。
以剛纔說到的做家手裏的筆記原本舉例:一臺筆記本,必然有一個狀態——開機或關機,那麼它的狀態就是一個屬性;筆記本還有內存大小、硬盤容量、CPU型號等等等,這些也都是這檯筆記本的屬性。
簡單來說:對象的「屬性」,就是在面向過程當中提到的「變量」。
而「方法」又是什麼呢?現實生活中,一個方法其實就是要實現一個功能,好比筆記本的「開機」方法,就是把這檯筆記本的狀態從關閉變成打開,那麼「開機」就是這檯筆記本的一個方法;筆記本還能夠打開文檔,而且顯示出文檔的內容,那麼「打印文檔信息」就是這檯筆記本的另外一個方法,而且這個方法有輸出值,就是文檔信息的字符串。
那麼到底對象的「方法」要怎麼去解釋呢?——能夠理解成面向過程當中提到的「函數」。
但這並不嚴謹,或者說不徹底正確,由於變量只是爲了客觀儲存數據,而屬性雖然也能夠儲存數據,但它是對象的一種特徵。變量能夠脫離對象而存在,但屬性不能夠,若是沒有對象,屬性就失去了意義(若是沒有電腦這個實體,你能想象「開機」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嗎?)。
同理,函數表示一種數據處理的過程,而方法表示此對象和其餘對象發生聯繫的一種方式,方法也是不能脫離對象而存在的(若是讓一個從未見過電腦的人去關掉電腦,那也是很爲難他呢!)。
咱們繼續拿筆記本電腦來舉例,小強、小達和小軒都有本身的筆記本電腦,而這些電腦都有共同的特色,因此就能夠說,他們屬於同一個「類」。
「類」是什麼?
生活中的類是什麼呢?用通俗的語言說就是一羣有着共同特色的東西。因此類就是有着共同屬性和方法的一羣對象的模板、藍圖。若是幾個對象屬於同一個類,那麼這個類就含有這些對象共有的屬性和方法。而且,能夠從這個類裏面再建立新的對象,新建立的對象一樣有這個類的特色。
或許初次接觸類和對象時,咱們感覺不到它有什麼用。咱們繼續說,若是須要用變量來表示小強、小達和小軒三我的的電腦的信息,應該怎麼作呢?
假設,每一臺筆記本有三個信息:磁盤容量、內存大小、開關機狀態。
若是在面向過程的思惟中,是這樣的:
//小強的筆記本 int XiaoQiang_Disk; int XiaoQiang_Memory; bool XiaoQiang_Status; //小達的筆記本 int XiaoDa_Disk; int XiaoDa_Memory; bool XiaoDa_Status; //小軒的筆記本 int XiaoXuan_Disk; int XiaoXuan_Memory; bool XiaoXurn_Status;
須要定義 3 * 3 = 9 個變量。
若是是面向對象呢?
//定義一個筆記本類 class laptop{ int disk; int memory; bool status; } //基於這個類建立三個對象 laptop XiaoQiang = new laptop(); laptop XiaoDa = new laptop(); laptop XiaoXuan = new laptop();
須要定義 3 + 3 = 6 個變量。
或許這也沒關係,不就是少寫了幾個變量嘛?但是試想,若是須要表示的筆記本增長到10000個呢?
在面向過程的世界中,須要定義 10000 * 3 = 30000個變量;而使用面向對象的思惟,只須要定義10000 + 3 = 10003個變量。
準確的講,若是經過某個類來新建一個對象,這個對象就會把這個類的全部非靜態屬性和非靜態方法複製一份,只要新建了這個對象,就至關於一次性把這個類的全部屬性都新建了一次。所以,面向對象有一個最簡單的好處,就是把原本須要新建指數個變量才能表示的信息,變成只須要新建線性級別的變量就能表示了。
面向對象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繼承。
「繼承」這個詞用的十分形象,讓人能夠瞬間想到生活中父母把本身的財物交給兒女,兒女接受財產的這個動做就是繼承,繼承也能夠說是「下一代」從「上一代」的手中獲取了一些東西。「獲取」的到底是什麼呢?——屬性和方法。
被繼承的類叫作父類(給東西的類),執行繼承的類叫作子類(索取東西的類)。繼承這個動做能夠理解成「以類爲模板,又新建了一個類」。
仍是說計算機,計算機分爲不少種:PC機、筆記本、服務器...他們都是計算機,有許多共有特色,都有磁盤、內存、CPU...因此能夠創建一個「計算機」類,表示全部計算機的模板。然而它們又有各自的特色,全部的筆記本都有電池,全部的服務器都有ECC校驗內存,全部的PC都有顯示器...因此,能夠基於三者的特色分別創建這三個類,都從「計算機」類繼承,這樣他們既保留了公共屬性又有本身的特色。
還有更厲害的——那就是多態和接口...因爲目前能力有限,所以留到下次再寫。
在我這個小白看來,面向對象比面向過程更貼近實際生活,由於一個對象能夠是生活中的實物,因此只須要把這些物品的共有屬性抽象出來,就是一個類。面向對象的思惟更容易去理解,也有許多優點(繼承、接口、多態...)。
去年,在我初學計算機時,上來就被「面向過程」和「面向對象」這兩個詞給搞懵了,老師講課時的解釋模棱兩可,致使我根本不明白老師在說什麼,後來查了一些帖子,發現他們說的也不是很清楚...直到如今學習了PHP和Java,真正的作過了項目,纔對這兩個詞語有了較深的理解。對於上述概念若是有表達錯誤或者不許去的地方,歡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