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好,我是痞子衡,是正經搞技術的痞子。今天痞子衡給你們介紹的是ARM Cortex-M堆棧機制。html
今天給你們分享的這篇依舊是2016年以前痞子衡寫的技術文檔,花了點時間從新編排了一下格式。前面痞子衡講過 《嵌入式裏的堆棧原理》,本篇算是堆棧原理的工程實踐,更具體點說是在ARM Cortex-M上的應用。ARM Cortex-M家族發展至今已經不少代,咱們且以最簡單的Cortex-M0爲例來說述堆棧機制:微信
R0-R12爲通用寄存器,R13爲系統堆棧指針sp,堆棧指針是用於訪問堆棧,也即系統的RAM區。Cortex-M0中採用了兩個堆棧指針:主堆棧指針(MSP)和進程堆棧指針(PSP),R13在任什麼時候刻只能是其中一個,默認狀況爲MSP,能夠經過控制寄存器(CONTORL)來改變。app
MSP是系統復位後(即其處於Handler Mode)的指定sp(vector table的前4Byte自動載入),用於處理異常中斷。當結束Reset_Handler後,cpu進入正常運行狀態(即其處於Thread Mode),僅在此狀態下PSP才能被使用,固然MSP也可使用。其後若有硬中斷來臨,則進入Handler Mode,若是硬件中斷結束,則返回Thread Mode。函數
關於MSP和PSP的選用,其是經過CONTORL寄存器來配置,僅在Thread Mode下才可設置CONTORL寄存器。通常狀況下,沒有必要使用PSP,除非是有os存在時,MSP用於os內核的sp,而PSP用於thread級app的sp,這兩個sp需嚴格分開。
在編譯器中,能夠經過r13(R13)或sp(SP)來訪問堆棧(具體是MSP和PSP由當時環境決定);也能夠經過指定的MRS、MSR指令來訪問MSP和PSP。.net
無OS的堆棧結構:3d
有OS的堆棧結構:指針
Cortex-M0中堆棧方向是向低地址方向增加,爲滿堆棧機制。堆棧操做是經過PUSH和POP來完成操做的。htm
棧通常放在ARM的 RAM高位區,如某MCU中RAM地址爲0x20000000-0x20007fff,共32KByte。棧大小設爲4KByte的話,其地址通常就放在0x20007000-0x20007fff,其中0x20007000爲絕對棧頂,0x20007ffc爲絕對棧底,sp老是指向相對棧頂。第一個PUSH數據被存在絕對棧底(此時絕對棧底也是相對棧頂)。實際上,除了POP指令能夠從棧頂中取數據外;MOV指令也可從任意位置取數據,但不會影響棧結構(即不影響其sp)。
因爲ARM寄存器均是32bit,故PUSH和POP指令均是32bit訪問,故sp指針老是至少4Byte對齊(低2bit永遠爲0)。有時編譯器也會分配8Byte對齊的棧,這是因爲double浮點類型須要佔用8Byte,爲了處理方便,故將棧設爲8Byte對齊。blog
入棧順序因編譯器、處理器系統、OS而異,C語言中並無強制規定入棧順序,此處主要是講ARM Cortex-M系列處理器在指定編譯器狀況下的入棧順序。進程
上圖展現了在通常函數(無參無局部變量無返回值)嵌套調用時,關於sp的操做。在執行BL FunctionA指令時,LR記錄的是BL FunctionA的下一條順序指令,在進入FunctionA後執行的第一條操做即是PUSH {LR}即將下一條順序指令壓入棧中,而後纔開始執行FunctionA函數體。函數體執行結束以後,使用POP {PC}指令將棧頂數據彈到PC中,便可返回繼續執行BL FunctionA的下一條順序指令。
考慮一種極端狀況來詳細講述入棧順序,即函數含有4個參數以上,函數體內定義了多個局部變量,而且還有返回值。這個狀況比較特殊,痞子衡專門在IAR上作過一次實驗,詳見下圖:
至此,ARM Cortex-M堆棧機制痞子衡便介紹完畢了,掌聲在哪裏~~~
文章會同時發佈到個人 博客園主頁、CSDN主頁、微信公衆號 平臺上。
微信搜索"痞子衡嵌入式"或者掃描下面二維碼,就能夠在手機上第一時間看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