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大多數人誤解的8個問題

做者:王安數字天堂DCloud公司創始人兼CEO
node

注:本文內容包含技術、商業,不懂技術的讀者能夠只看商業相關的內容。本文僅表明做者一家之言,若有不一樣意見,歡迎留言討論~react

8個誤解web

坊間所傳的信息不少是失真的,這裏先列出多數人會誤解的8個問題。ajax

  1. 小程序是HTML5算法

  2. 小程序是b/s的小程序

  3. 把M站改改就能夠接入到小程序裏瀏覽器

  4. 小程序體驗不佳服務器

  5. 小程序適合低頻長尾應用微信

  6. 小程序是新的Appstore網絡

  7. 小程序作不起來,需求不高

  8. 小程序會作起來,但會和原生應用長期並存

以上8點是不少人憑直以爲出的結論,但真正深度調研和思考後,發現直覺和真相差好遠。下面就針對這8個誤解,一一做出了糾正。

1

小程序不是HTML5

小程序是微信全新定義的規範,是基於xml+js的,不支持也不兼容HTML,兼容受限的部分CSS寫法。

上圖爲一個小程序的代碼目錄,後綴名分別是wxml、wxss和js。

不過微信對wxml的全稱定義也不是weixin xml,而是WeiXin Markup Language,很霸氣地要自成體系感。天然,wxss也是WeiXin Style Sheets。由於不少人把xml念成「叉妹兒」,如今你們不要念錯哦,不要念「達不流叉妹兒」,要念「微信妹兒」。

下面是一段wxml示例,相對於早期的xml,擴展了花括號模板的寫法。

雖然是要求強閉合的xml,但if寫法和標準的xml也不同。js部分,小程序支持ECMAScript6,因爲沒有Web,天然Dom、Window這些都不能用,jQuery就更沒啥關係了。

不少小白說js不就是HTML的一部分嗎?HTML是歸W3C管的,js是歸ECMA國際管的。Js是無處不在的一種解釋性腳本語言,除了瀏覽器裏,還有運行在服務器上的nodejs,運行在PC和mac機的nodewebkit。

也就是說,小程序是微信基於xml和js定義的一套標記語言、全新的生態、一個輕OS。

開發工具、UI框架也都是騰訊作的,過去Web上的三方工具、框架生態,徹底沒有用。

也就是說,小程序開發將會是一個獨立的職業。也許,接下來培訓機構有的忙了,在這個全新生態下,一切要推倒重來。

順便也澄清一個誤區,小程序和騰訊X5引擎也不要緊。X5是QQ瀏覽器團隊的,是基於HTML的,但小程序是微信團隊自研的。

2

小程序不是b/s

微信宣傳的一個重點是,觸手可得、不用安裝。但小程序並非b/s的在線頁面,它是c/s架構的。在wxml裏,經過wx.request(相似ajax)或socket鏈接服務器。

不少人不明白c/s應用爲何也能夠即點即用,不用安裝。其實這不是微信的獨創,獨創是DCloud的流應用。只要是動態語言,加上合適的算法,就能夠先下載部分程序並運行,而後邊使用邊下載,相似於流媒體。

別忘了微信也同時宣傳了強大的離線能力,畢竟b/s的切屏體驗太爛,c/s纔能有更好的用戶體驗。只是不知道微信對小程序的空間佔用問題會怎麼管理,反正微信之後確定是愈來愈大。

3

M站不能改形成小程序

其實看明白前2點,天然就明白第3點了。一個基於HTML的、b/s的M站,跟小程序並沒有關係。

老闆們可能認爲M站或以前公衆號裏的wap站簡單改改就能夠接入小程序,而後對工程師報的工期不可理解,此時工程師能夠把此文轉給老闆看,小程序是至關於從新作了一個App,從開發、設計、測試、運維升級都是單獨的一套。

另外,你還得加上學習成本和風險,如此新的東西一次弄通透的可能性不大。若是你以前有一個服務號的wap站,你也不能放棄服務號而只作小程序,因此你的業務須要多頭維護。

這裏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作一版小程序,ROI(投資回報)是否是正的?新開一條產品線並長期運維,代價絕對不菲,對應的用戶流量夠大嗎?ARPU值(單位用戶價值)夠高嗎?能收回投資嗎?這個問題有點大,下面會另外詳細解釋。

4

小程序的體驗不如原生應用?反了!

我知道這個觀點有點相悖大多數人的直覺。但世界在變。用戶的使用體驗是由不少要素做用影響的,過去咱們說的體驗主要是進入應用後的操做流暢度。關於這個維度,不少觀點是:小程序嘛,操做流暢度基於Web和原生App之間。

其實,隨着手機硬件和網絡的發展,2年內上市的手機(包括幾百元的低端機)上,小程序的操做流暢度和原生的差距,用戶是感覺不到的。在小程序以前,HTML5+和react native也都早作到了這一點。

並且你也能夠反過來想一想,小程序做爲微信在移動互聯網下半場最重要的戰略,若是操做流暢度很差,騰訊怎麼會批准它上線?

除了操做流暢度,用戶體驗還受不少環節影響。有個在其餘開發者生態不常見的事情,就是微信出了UI框架並很強調各個小程序的體驗一致性,它但願用戶在微信裏使用各個小程序時,UI基本一致,用戶不會以爲亂,不須要學習和適應。

而後微信還有統一的帳戶登陸體系,再加上小程序自己觸手可得的特色,那麼想象下用戶的綜合感覺:不停使用各類觸手可得、用完即走、UI體驗一致、操做流暢、不用登陸註冊的小程序們,仍是挺爽的,這種體驗比用原生應用還爽。

當時代發展到App的操做體驗已經沒法再有明顯提高後,用戶體驗痛點已經從簡單的在

App裏操做的流暢度轉向其餘地方了。若是還抱着舊觀念不放,只能被轉換思路的競品超越。

5

小程序並不是只適合低頻或長尾應用

iPhone剛出App Store時,確實首先活躍在其中的都是創業者,但最後全部人都捲進來了。小程序的設計目標但是大生態,沒有定位於只吸納低頻長尾應用。全部人都被捲進來是早晚的事。

有人以爲入口太深會致使高頻應用仍然留在桌面,但入口的深淺是會演化的,若是微信感受到目前的入口深度影響了用戶便利性,它當即會提升,它會在桌面建立快捷方式。若是某天微信出了獨立的桌面laucher或小程序入口App,也不要詫異。下一代的微信,核心已經不是微信這個通訊App,核心已是龐大的小程序生態了,從哪一個入口進入就不重要了。

固然,當前的小程序生態發展也確實存在前後關係,低頻的比高頻的先進來,光腳的比穿鞋的先進來。原生App體量已經很大的玩家,他們但願用戶持續保留他們的原生App在桌面。

在移動互聯網上半場,有個遊戲規則:由於App偏重,用戶手機裏一個品類通常只裝一個App,那麼燒錢買到最多流量的,就是最後的贏家,而競品想把用戶再搶過來就很是難了。

上半場燒了無數錢剩下的大玩家們,面對遊戲規則的改變想必心情是極其複雜的。但是複雜也沒辦法,騰訊旗下各類應用佔據移動互聯網大半壁江山,小程序裏,剛開始就會有大玩家,其餘競爭對手跟不跟呢,心情複雜也得跟啊。

6

小程序不是應用商店,是OS

不少人說微信想作應用商店,只能說過小瞧微信了,人家明明要作操做系統嘛。2015年騰訊就在籌劃應用號了,閉門搞了一年多怎麼會是個應用商店這種小生意。應用商店只是OS生態裏的一個發行環節,而微信偏偏不打算掙發行的錢。

國內的應用商店,都是中心化的流量分發,作的是賣流量的生意。用戶看到的,不是最好的,而是出價最高的。不止是應用商店,百度如今也是這個問題。

微信顯然不是這樣的思路,微信的去中心化,實際上是一種保證良品獲得更大流量的機制,這種機制很是有利於生態的起步。一個小程序,沒有下載刷榜,微信會採集用戶的實際使用量、反覆使用率、新增傳播趨勢,爲你推薦最好的。

話說回來,小程序確實是按OS標準打造的,開發語言、IDE都是自成體系。Facebook推出React Native時也沒作IDE,而且所有開源,但微信的野心不同,真的是從頭至尾要建設和控制生態,而且是封閉生態,就像iOS的生態同樣。甚至小程序的開發者,每一年也要像iOS的開發者同樣交幾百元年費。

有人會以爲手機原生OS纔是老大,這種二級生態搞不起來。其實在PC上,Windows上的互聯網就是二級生態,作的比Windows原生生態大,當初flash算是三級生態了,若是不是HTML5打壓,也作得很是大了。但也確實存在一個問題,Apple是極其封閉的,在Apple上的二級生態想作很大是很是難的。而Android就不同了,尤爲是中國的Android,是很開放的。

在國外,Apple和Google是既得利益者,還沒人撼得動。但如今中國出現了這樣的機會,移動互聯網下半場,也許中國的技術能夠開始引領全球了!

7

小程序的需求不強烈?將來,不體驗是想不到的

福特說,你問用戶要什麼交通工具,用戶會說他想要一匹更快的馬,沒人會認爲汽車是將來。iPhone發佈時,Nokia和黑莓嘲笑說:全觸摸屏不靠譜,按鍵是最佳用戶體驗。那麼小程序的核心理念是「觸手可得」。這究竟是不是用戶需求,是否是將來方向呢?

Of course!這跟電容觸摸屏是同樣的道理,直擊人性底層,能讓你的大腦皮層產生爽的感受。全部讓人爽的東西,都是發展方向。而一旦一個有影響力的巨頭去作,就成了不可逆轉的前進方向。

微信,是一個尤爲深諳人性、擅長讓人爽的產品,你一旦爽過了,就退不回去了。想象一下,一切觸手可得的將來感,手機裏全是能夠放心的、高品質的、無需適應UI的、不用登陸註冊的服務,觸手可得、用完即走,太爽了。而後你就會變成它的擁護者,以證實本身更酷。

有人在用原生應用,你就會告訴他:hi,你不知道小程序嗎,怎麼還在用那麼笨重的大程序啊?若是有個開發商的應用只有原生版,你就會罵:這是什麼老土廠商,居然還讓我下載安裝,不用了!

8

小程序和原生應用將長期並存?原生必將沒落!

小程序生態是原生生態的下一代替代品,是時代的進化產物。Windows原生應用固然也不會消失,但大部分服務都在互聯網上了。小程序看中的也是這點,郵件客戶端之類的服務的就不要在小程序裏用了,但你目前在PC瀏覽器裏使用的各類服務,所有會歸入小程序的生態範圍。

小程序出來後,原生生態和其對抗是讓歷史倒退,沒有意義。就像微信衝擊運營商的短信業務時,電信運營商的對抗也是無心義的。對抗小程序的,不會是原生生態,只能是其餘觸手可及的類小程序生態。

微信這條大鮎魚進來後,Apple、Google等衆多巨頭都會有反應,他們不是沒技術,但多久會落實行動也難講,畢竟只是爲了中國市場而改全世界市場的策略,好像不太划算。

有人以爲,小程序徹底打敗原生應用,過程會很長,其實這個進程的進度是由微信控制的。微信作得越激進,引起的舊利益既得者的反彈會越嚴重;但溫水煮青蛙似地攻佔原生生態,又存在用戶習慣培養的成功把握度不高的問題。小程序畢竟是全新事物,培養C端用戶習慣是須要引爆點的,微信天然不缺引爆能力。

當初要作遊戲,開屏就是打飛機,而後全民都在打飛機。當初要作支付,推出羣紅包,而後全民都在搶紅包,瞬間顛覆支付寶的地位。11月小程序將面向手機用戶開放,如今引爆設計確定已經作了不止一稿,好比開屏就推一個很好玩的小程序,形成全民都用小程序的熱潮,而後全部觀望的開發商全都會跳下海。

再而後微信持續推出比一比手機清潔度在好友中的排名之類的玩意,持續給優質小程序和用戶需求作對接。過半年就沒人下載原生應用了,再過半年原來安裝的原生應用也大多卸載了。

那些被顛覆的人能怎樣呢?就像在微信紅包出來後,支付寶雖然嚷嚷這是偷襲珍珠港,可支付寶又沒有原子彈打回去。事實上小程序不是偷襲珍珠港,這是降維打擊,就像三體人留下那句話:毀滅你,與你何干。

機會和威脅

上面解釋了8個常見誤區,接下來簡單說說小程序裏的創業機會和威脅。

小程序的創業機會在於:

  1. 人才市場,由於小程序工程師將有一個從0開始高速增加的紅利,其中線上線下培訓、招聘、書籍出版等相關領域會享受一次紅利。

  2. 若是你是個光腳的創業者,那麼就豁出去認真作小程序,拋棄原生,從微信用戶的特色出發從新設計產品,作輕、作服務化,必定要用完即走,不要考慮第二天留存,當時用爽最重要。

  3. 充分利用社交特色,作社交類服務,好比多人互動、上下游聯動。小程序是能夠發到羣裏的、朋友圈裏的,想一想羣紅包這種社交產品,想象空間很大。

  4. 充分發揮線下優點,作線下商家服務。線下掃碼入口,基本就是微信的天下。

  5. 因爲阿里、百度等一些巨頭不會入駐小程序,留下一片空間給創業者。

  6. 最後,其實被我公開說了的機會,可能就不是機會了。

小程序的威脅在於:

若是你在原生App下已是既得利益者,那麼你作小程序的話,ROI高几率不划算。由於新開一個產品,從產品、開發、測試、持續運維升級,資源消耗太大了,因爲短時間內小程序的體量和你已經擁有的原生體量還差很多,分出精兵強將幹這事會讓你很鬱悶。若是你不擔憂小程序創業潮裏的新兵,你就暫時不用管小程序這事了。

原生生態下生存的不少公司的商業模式會受到很大沖擊,安卓應用市場、原生應用廣告產業鏈、原生工程師培訓,都會受影響。篇幅有限,想要諮詢如何減小衝擊,能夠私聊我微博weibo.com/wangan2000。

通篇沒講的一個問題,雖然瀏覽器不是原生生態產物,但也會被架空。標準瀏覽器的體驗沒法與小程序抗衡。就是小程序這個生態若是佔據了用戶心智和時間,原生和瀏覽器生態都會受衝擊。

就我的職業而言,原生開發、UI設計、流量運營這些領域的人的失業率會增長。微信有統一的UI要求,而後UI設計師就躺槍了。獲取流量的玩法,也和原生不同了,不過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後,不少公司的流量採購部門自己也在裁人。不少人還懷疑Android和iOS的開發工程師會不會真的失業。你以爲iPhone出來後,symbian工程師會不會失業呢?雖然當年也確實有不少人認爲不會失業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