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代碼的可讀性,在定義一個函數的時候,最好有其函數參數的說明。示例:python
def func_test(s): """ :type s: str :rtype: str """ pass
實現這種效果能夠經過插件設置,好比在vscode裏面,咱們可使用 koroFileHeader
來實現這樣的功能,直接在vscode搜索安裝便可,而後根據其 github 裏面的說明進行配置git
Python中函數的參數有四種,分別是:github
位置參數 默認參數 可變參數 關鍵字參數
python 按照參數的位置來區別參數,位置參數的優先級是最高的,其次分別是默認參數,可變參數,關鍵字參數編程
def f1(a, b, c=0, *args, **kw): print('a =', a, 'b =', b, 'c =', c, 'args =', args, 'kw =', kw)
可變參數將傳入的參數包裝成一個tuple,關鍵字參數將傳入的參數包裝成一個dict,所以在函數中使用這些參數的時候,可使用 args
或者 kw
這樣的關鍵字來使用其中的值,由於在函數聲明的時候,是以這兩個關鍵字聲明的。app
下面幾個函數在大多數編程語言裏面都有,屬於高階函數,它們接受函數做爲其中的參數:編程語言
map reduce filter sorted
這些函數涉及到python的一個概念,iterator 和 iterable函數
Iterator 是惰性的,也就是說,一開始並不知道 下一個數是多少,只有使用了next ,它纔會去計算下一個數,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呢?這樣就保證了不會一次性將大量的數據帶到內存裏面計算,只有用到的時候,在去計算插件
Iterable 則是相反的,它會一次把全部的數據所有帶到內存裏面,其中list,dict,tuple 都是Iterable 而不是 Iteratorcode
map()函數接收兩個參數,一個是函數,一個是Iterable,map將傳入的函數依次做用到序列的每一個元素,並把結果做爲新的Iterator返回。
代碼:排序
>>> def f(x): ... return x * x ... >>> r = map(f, [1, 2, 3, 4, 5, 6, 7, 8, 9]) >>> list(r)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reduce 把一個函數做用在一個序列[x1, x2, x3, ...]上,這個函數必須接收兩個參數,reduce把結果繼續和序列的下一個元素作累積計算
filter 也接收一個函數和一個序列。和map()不一樣的是,filter()把傳入的函數依次做用於每一個元素,而後根據返回值是True仍是False決定保留仍是丟棄該元素
sorted 函數也是一個高階函數,它還能夠接收一個key函數來實現自定義的排序
>>> list(map(lambda x: x * x, [1, 2, 3, 4, 5, 6, 7, 8, 9]))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裝飾器是Python裏面很是有用的黑魔法,在許許多多的地方都會使用到裝飾器,從而使代碼複用,舉一個例子,假如存在有多個函數,調用每一個函數的時候,都須要通過認證,最好的作法就是把認證的代碼寫成一個裝飾器,而後加在每個函數的開頭。
#coding:utf-8 import functools cert = { "username":"test", "password":"qwe123" } def authentication(func): @functools.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kw): if cert["username"] == "test" and cert["password"] == "qwe123": return func(*args,**kw) else: print("auth failed") return wrapper @authentication def user_profile(): print("Hello Here is user profile") if __name__ == "__main__": user_profile()
裝飾器函數的代碼有必定的規律,寫起來大同小異,只是其中的業務邏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