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各列的含義以下:ios
rrqm/s: 每秒對該設備的讀請求被合併次數,文件系統會對讀取同塊(block)的請求進行合併bash
wrqm/s: 每秒對該設備的寫請求被合併次數ide
r/s: 每秒完成的讀次數隊列
w/s: 每秒完成的寫次數it
rkB/s: 每秒讀數據量(kB爲單位)io
wkB/s: 每秒寫數據量(kB爲單位)class
avgrq-sz:平均每次IO操做的數據量(扇區數爲單位)請求
avgqu-sz: 平均等待處理的IO請求隊列長度數據
await: 平均每次IO請求等待時間(包括等待時間和處理時間,毫秒爲單位)di
svctm: 平均每次IO請求的處理時間(毫秒爲單位)
%util: 採用週期內用於IO操做的時間比率,即IO隊列非空的時間比率
命令:iostat -d -x -m(顯示信息爲MB兆) 10(秒)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MB/s wM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2.10 0.00 42.50 0.00 9.14 440.56 1.60 37.65 0.39 1.66 dm-0 0.00 0.00 0.00 44.60 0.00 9.14 419.82 1.63 36.46 0.36 1.62 dm-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對於以上示例輸出,咱們能夠獲取到如下信息:
每秒向磁盤上寫30M左右數據(wkB/s值)
每秒有91次IO操做(r/s+w/s),其中以寫操做爲主體
平均每次IO請求等待處理的時間爲120.57毫秒,處理耗時爲6.33毫秒
等待處理的IO請求隊列中,平均有11.79個請求駐留
以上各值之間也存在聯繫,咱們能夠由一些值計算出其餘數值,例如:
util = (r/s+w/s) * (svctm/1000)
對於上面的例子有:util = (1+90)*(6.33/1000) = 0.5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