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前參加了個關於敏捷的培訓,今天回想起來,記憶最深的是兩個遊戲環節。框架
組裝 10 只一樣小狗,每隻小狗須要 5 塊積木,流水線上 5 我的,每人負責固定的一塊積木的拼接。遊戲
這個遊戲一共玩兩輪,兩次的玩法不同。table
第一次的方式表明「瀑布」,第二次的方式表明「增量」,遊戲是想說明「增量」比「瀑布」效率高。效率
遊戲結束後,同事質疑:「第二次完成時間比第一次短,看似更優,但對他我的而言,他的工做時長變長了。」老師彷佛沒理解,匆匆進入了後面的章節。我來分析分析這個問題。tab
假設流水線分 3 步,分別由工人 A、B、C 完成,每一個人的效率以下:時間
工人 | 單個零件組裝消耗時間 |
---|---|
A | 1 |
B | 2 |
C | 1 |
若是採用「瀑布」的方式,上我的組裝完 10 個後,下我的纔開始,每一個人工做時長以下:思考
工人 | 單個零件組裝消耗時間 | 開始時間 | 結束時間 | 耗時 |
---|---|---|---|---|
A | 1 | 0 | 10 | 10 |
B | 2 | 10 | 30 | 20 |
C | 1 | 30 | 40 | 10 |
若是採用「增量」的方式,上我的每組裝完 1 個,就交給下我的,每一個人工做時長以下:工作
工人 | 單個零件組裝消耗時間 | 開始時間 | 結束時間 | 耗時 |
---|---|---|---|---|
A | 1 | 0 | 10 | 10 |
B | 2 | 1 | 21 | 20 |
C | 1 | 3 | 22 | 19 |
能夠看到,C 的工做時長翻倍了,緣由是 C 每作完一個都要等一分鐘。C 的時間被打碎了,而這種零碎的時間是難以利用的。若是 C 很貴,代價就很高。這種狀況能夠推遲 C 的開始時間,等 B 完成了一半後,C 再開始。錯誤
引入敏捷,不是把固定流程引進來就完了,要根據團隊狀況、任務狀況動態調整才行。ab
一個鐵盒,裏面裝了黃色珠子和紅色珠子。盒子打開前,能夠隨意搖晃,盒子打開後就不能夠動了,而後從盒子裏挖滿滿一鏟珠子,看誰挖的紅色珠子最少。
遊戲也進行兩輪,看第二次玩有沒有比第一次進步。
有意思的是當你們都不知道如何改進時,一個聲音打破了僵局:「紅色珠子比黃色的重,多搖搖把紅色珠子搖到下面就能夠了」。以後你們就都承認了這個說法,去用力地搖盒子。但實際上紅色珠子並不比黃色珠子重,挖到多少紅色珠子是隨機的。遊戲想告訴你們「在框架不變的狀況下,再怎麼使勁,也提高不了效率」。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那個「打破僵局的聲音」,之前我喜歡這樣的聲音的,由於它推進了事情的發展。但此次也讓我看到,這個聲音可能讓你們都走到一個錯誤的方向。因此發出「打破僵局的聲音」的人,必定不能是有權威的人,由於你們會中止思考,跟着有權威的人的思路走。發出「打破僵局的聲音」的人,須要是一個你們勇於質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