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晚間,微信向部分公衆號發出公衆平臺-微信應用號(小程序)的內測邀請,向來較爲低調的微信在這一晚沒人再忽視它了。javascript
來自我的博客:Damonare的我的博客前端
早於1月11日微信創始人,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張小龍的首次公開演講就曾提到說微信正在籌劃推出應用號,讓更多的開發者能在微信這個平臺上有更好的功能實現。而這篇談話的推出也基於張小龍演講中的大背景:java
創業者傾向於作公衆號,門檻低,推廣容易成本低程序員
APP服務號有時難以達到創業者的預期小程序
下降頻率低的APP使用,節省大量內存與空間後端
微信用戶更偏向於用完即走,減小浪費的時間,更符合現代的生活節奏微信小程序
而微信應用號這個概念很簡單,用戶只須要向關注訂閱號就能夠得到像APP的功能,不管在任何地點只要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夠搞定,微信應用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似於APP Store和Google Play,只需提供應用號推廣的平臺。瀏覽器
應用號,訂閱號,服務號和企業號是目前四大並行的體系。微信團隊表示,應用號是一種不須要下載就能夠安裝使用的應用,注意不是軟件。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搜便可打開應用,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用擔憂過多的應用對於內存空間的影響,多快便捷無需安裝卸載。緩存
目前小程序仍然處於內側階段,全面開放申請後,主體類型依舊是我的、企業、政府、媒體或其餘組織的開發者。應用號沿襲了以往公衆號的特色,藉助微信聯合登陸,和開發者已有的APP後臺的用戶數據打通,但不會支持應用號和APP的直接跳轉。微信
開發者在我認爲是微信應用號推出後最大的受益者,應用號開發成本下降,大部分的開發人員只需研發出適合瀏覽器應用的產品,便可知足不一樣操做系統的使用需求,能夠更加專一於營銷與推廣工做,每一個人均可以成爲產品經理。javascript工程師會愈來愈值錢。
朋友圈,微博各大媒體媒介中當我得知微信發佈的這一消息後,第一認識就是H5或者Web APP,但實際微信應用號帶來的是獲客、留存、頻率和能力的一種平衡,咱們不該該孤立地去看它的特性,而應該設身處地的體會互聯網這個大格局與大環境,畢竟一切都最終目的都是迴歸到用戶體驗。
微信應用號難道就是Web APP?難道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程序員就要面臨失業了?
對於互聯網認識較爲多的同窗都知道Native APP和Web APP存在着相對的競爭關係,本地應用的最大優點就是將硬件資源運用的淋漓盡致,不管從性能、設計、效果和流暢程度遠遠超過於Web APP,相似於PC端的瀏覽器和軟件。
一旦微信應用號的推出,的確表明着大部分的創業者經過應用號上Web APP解決你大部分的需求,但程序員如果能夠加強Web APP的功能實現,將會實現更大的改善。
Java曾經推出Applet,至關於嵌在瀏覽器中的應用程序,一樣能夠利用本地的一些特性實現功能,微信應用號的推出其實把這個環境變成了微信及其帶來的生態系統。同時,微信應用號提供了豐富的框架控件和系統調用能力,以及框架、視圖、各種基礎控件、表單、多媒體支持、地圖、畫布、WebSocket、數據存儲、位置信息、設備信息(應用信息、重力感應和羅盤等),這些能力均可能經過JS SDK實現。
對於當下互聯網環境,徹底有能力作出不侷限於Web APP的應用了,可是創業者的想象力與執行力才能夠真正打動用戶的產品和服務。之前,作互聯網創業須要網站,作移動互聯網創業須要APP,如今創業,愈來愈多的創業者更加傾向於經過微信訂閱號和公衆號的形式推廣創意,肯定可行性。當下如果微信應用號,確實能深入地解決這個問題,相信應用號這一舉措,確實能夠稱得上明智之舉,微信也會扛起互聯網的大旗,走得愈來愈遠。
獨立APP推廣成本確實高,一個APP的推出須要先被用戶知道,再到下載,再到使用,再到繼續使用,再到願意使用其增值服務,再到隨處可用,困難可想而知。
其實在微信小程序正式登場以前,你就能夠在 iPhone 的 iMessage 應用上體驗相似的「小程序」了。在升級到最新版的 iOS 10 後,蘋果簡直就是在 iMessage 上覆制了一個App Store,你不只能夠在 iMessage 裏發送表情包,還能夠跟朋友玩小遊戲和分享其餘應用信息。但跟微信小程序不一樣的是,iMessage 使用的是 iPhone 手機自帶的框架,而不是網頁框架。
將應用「網頁化」一直都是技術公司努力推進的一個趨勢,而將強大的通信工具「應用平臺化」也是技術公司們正在探索的。除了微信的「小程序」和蘋果的iMessage應用,此前 Facebook 也在本身的通信工具 Messager 上推出了簡單的應用開發接口,讓用戶直接經過聊天窗口完成打車和訂餐等操做。
而 Google 則一直但願將 Chrome 瀏覽器變成一個超級網頁 App 平臺,Google 在最近提出了一個名爲 Progressive Web App 的概念,指的是運行在瀏覽器裏的 App。這類 App 跟微信小程序的原理很相似,也就是將應用須要的框架和進程緩存到本地的瀏覽器裏,讓 H5 程序在離線的狀態下仍然可以使用。
目前 Google 旗下的 Chrome 瀏覽器和 Firefox、Opera 等主流瀏覽器都已經支持了 Progressive Web App,並在 Google 的主導下爲開發者提供了統一的 API 接口。相比之下,微信在這個時候發佈小程序也只是在本身的平臺上進行了跟進。
這麼看,移動應用程序開發和分發的大變局真的快來了。「別再開發app了」,有不少人這麼說。那麼,如今加上後半句吧。「請開發移動網頁應用吧」,並且JavaScript程序員要更吃香了。對開發者們來講,這是一次地震。
不過,不難想象小程序的開發者一樣會像微信公衆號的運營中同樣受到諸多限制,例如將應用內容分享到朋友圈、內容審覈的規則都得按微信的來——微信在這方面歷來就不比蘋果更好對付。
不管前端技術多牛逼,都須要雲端技術的支持才行,技術棧們仍是專心於本職,指不定哪天前端門口擠滿了人,後端就火了,時刻關注在互聯網環境,作好本身本職工做這就夠了。
最近據說行業有很多人喜歡吵「原生應用和網頁應用哪一個更好」的問題,我真以爲沒什麼好吵的。
對用戶來講,這並不須要什麼「艱難的選擇」。網頁應用很輕量,原生應用更全面,對不一樣產品而言,適合的形態固然也就不一樣——每一個人都會找到適合本身的鞋。
微信小程序的出現,無疑是個新的機會,若是順利的話,咱們會看到相似公衆號生態的蓬勃發展;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原生應用會就此消亡,咱們認爲在此之中蘊藏着不少的創造力,並樂於在此之中看到更多的創意、形態、模式。
對咱們來講,不管原生應用、小程序、網頁應用,其實都是 app,都是數字生活的一部分。
分享最近看的一本書中的一句話互勉
如今面對的事和物比以往任什麼時候候都有更多的不肯定性,在這個時代中,惟有變化纔是真正不變的。
要解答怎麼應對時代變化的問題,已經不能讓農夫拿着更高級的鋤具對抗海浪,而是要將農夫變成水手。不然,因此對「咱們應該怎麼作」的解答都不可僞證。
或主動,或被動。農夫已走在變成水手的路上。
—自商業,將來網絡經濟新形態
這是一個多多分享與交流的平臺,讓咱們繼續升溫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