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言assertion被放在verilog設計中,方便在仿真時查看異常狀況。當異常出現時,斷言會報警。通常在數字電路設計中都要加入斷言,斷言佔整個設計的比例應很多於30%。如下是斷言的語法: 編程
1. SVA的插入位置:在一個.v文件中:
module ABC ();
rtl 代碼
SVA斷言
endmodule
注意:不要將SVA寫在enmodule外面。
2. 斷言編寫的通常格式是:
【例】 斷言名稱1:assert property(事件1) //沒有分號
$display("........",$time); //有分號
else
$display("........",$time); //有分號
斷言名稱2:assert property(事件2)
$display("........",$time);
else
$display("........",$time);
斷言的目的是:判定「事件1」和「事件2」會發生,若是發生了,就記錄爲pass,若是沒發生,就記錄爲fail。注意:上例中沒有if,只有else,斷言自己就充當if的做用。
上例中,事件1和事件2能夠用兩種方式來寫:
(1) 序列塊: sequence name;
。。。。。。。。。;
endsequence
(2) 屬性塊: property name;
。。。。。。。。。;
endsequence
從定義來說,sequence塊用於定義一個事件(磚),而property塊用於將事件組織起來,造成更復雜的一個過程(樓)。sequence塊的內容不能爲空,你寫亂字符都行,但不能什麼都沒有。sequence也能夠包含另外一個sequence, 如:
sequence s1;
s2(a,b);
endsequence //s1和s2都是sequence塊
sequence塊和property塊都有name,使用assert調用時都是:「assert property(name);」
在SVA中,sequence塊通常用來定義組合邏輯斷言,而property通常用來定義一個有時間觀念的斷言,它會經常調用sequence,一些時序操做如「|->」只能用於property就是這個緣由。
注:如下介紹的SVA語法,既能夠寫在sequence中,也能夠寫在property中,語法是通用的。
3. 帶參數的property、帶參數的sequence
property也能夠帶參數,參數能夠是事件或信號,調用時寫成:assert property (p1(a,b))
被主sequence調用的從sequence也能帶參數,例如從sequence名字叫s2,主sequence名字叫s1:
sequence s1;
s2(a,b);
endsequence
4. property內部能夠定義局部變量,像正常的程序同樣。
property p1;
int cnt;
.....................
endproperty
【注】在介紹語法以前,先強調寫斷言的通常格式:
通常,斷言是基於時序邏輯的,單純進行組合邏輯的斷言不多見,由於太費內存(時序邏輯是每一個時鐘週期判斷一次,而組合邏輯倒是每一個時鐘週期內判斷屢次,內存吃不消)。
所以,寫斷言的通常規則是: time + event,要判定發生什麼event,首先要指定發生event的時間,例如
每一個時鐘上升沿 + 發生某事
某信號降低時 + 發生某事
5. 語法1:信號(或事件)間的「組合邏輯」關係:
(1) 常見的有:&&, ||, !, ^
(2) a和b哪一個成立都行,但若是都成立,就認爲是a成立:firstmatch(a||b),與「||」基本相同,不一樣點是當a和b都成立時,認爲a成立。
(3) a ? b:c ———— a事件成功後,觸發b,a不成功則觸發c
6. 語法2:在「時序邏輯」中判斷獨立的一根信號的行爲:
@ (posedge clk) A事件; ———— 當clk上升沿時,若是發生A事件,斷言將報警。
邊沿觸發內置函數:(假設存在一個信號a)
$rose( a );———— 信號上升
$fell( a );———— 信號降低
$stable( a );———— 信號值不變
7. 語法3:在「時序邏輯」中判斷多個事件/信號的行爲關係:
(1) intersect(a,b)———— 判定a和b兩個事件同時產生,且同時結束。
(2) a within b ———— 判定b事件發生的時間段裏包含a事件發生的時間段。
(3) a ##2 b ———— 判定a事件發生後2個單位時間內b事件必定會發生。
a ##[1:3] b ———— 判定a事件發生後1~3個單位時間內b事件必定會發生。
a ##[3:$] b ———— 判定a事件發生後3個週期時間後b事件必定會發生。
(4) c throughout (a ##2 b) ———— 判定在a事件成立到b事件成立的過程當中,c事件「一直」成立。
(5) @ (posedge clk) a |-> b ———— 判定clk上升沿後,a事件「開始發生」,同時,b事件發生。
(6) @ (posedge clk) a.end |-> b ———— 判定clk上升沿後,a事件執行了一段時間「結束」後,同時,b事件發生。
注:"a |-> b" 在邏輯上是一個判斷句式,即:
if a
b;
else
succeed;
所以,一旦 a 發生,b 必須發生,斷言才成功。若是a沒發生,走else,一樣成功。
(7) @ (posedge clk) a |=> b ———— 判定clk上升沿後,a事件開始發生,下一個時鐘沿後,b事件開始發生。
(8) @ (posedge clk) a |=>##2b ———— 判定clk上升沿後,a事件開始發生,下三個時鐘沿後,b事件開始發生。
(9) @ (posedge clk) $past(a,2) == 1'b1 ———— 判定a信號在2個時鐘週期「之前」,其電平值是1。
(10) @ (posedge clk) a [*3] ———— 判定「@ (posedge clk) a」在連續3個時鐘週期內都成立。
@ (posedge clk) a [*1:3] ———— 判定「@ (posedge clk) a」在連續1~3個時鐘週期內都成立。
@ (posedge clk) a [->3] ———— 判定「@ (posedge clk) a」在非連續的3個時鐘週期內都成立。
舉一個複雜點的例子:
property ABC;
int tmp;
@(posedge clk) ($rose(a),tmp = b) |-> ##4 (c == (tmp*tmp+1)) ##3 d[*3];
endproperty
上例的一個property說明:當clk上升沿時,斷言開始。首先判定信號a由低變高,將此時的信號b的值賦給變量tmp,4個時鐘週期後,判定信號c的值是4個週期前b^2+1,再過3個週期,判定信號d必定會起來,再過3個週期,信號d又起來一次。。。。。。。只有這些判定都成功,該句斷言成功。otherwise,信號a從一開始就沒起來,則斷言也成功。
8. 語法4:多時鐘域聯合斷言:一句斷言能夠表示多個時鐘域的信號關係,例如:
@ (posedge clk1) a |-> ##1 @ (posedge clk2) b
當clk1上升沿時,事件a發生,緊接着若是過來第二個時鐘clk2的上升沿,則b發生。「##1」在跨時鐘時不表示一個時鐘週期,只表示等待最近的一個跨時鐘事件。因此此處不能寫成##2或其餘。可是能夠寫成:
@ (posedge clk1) a |=> @ (posedge clk2) b
9. 語法5:總線的斷言函數
總線就是好多根bit線,共同表示一個數。SVA提供了多bit狀態一塊兒判斷的函數,即總線斷言函數:
(1) $onehot(BUS) ————BUS中有且僅有1 bit是高,其餘是低。
(2) $onehot0(BUS) ————BUS中有不超過1 bit是高,也容許全0。
(3) $isunknown(BUS) ————BUS中存在高阻態或未知態。
(4) countones(BUS)==n ————BUS中有且僅有n bits是高,其餘是低。
10. 語法6:屏蔽不定態
當信號被斷言時,若是信號是未復位的不定態,無論怎麼斷言,都會報告:「斷言失敗」,爲了在不定態不報告問題,在斷言時能夠屏蔽。
如: @(posedge clk) (q == $past(d)),當未復位時報錯,屏蔽方法是將該句改寫爲:
@(posedge clk) disable iff (!rst_n) (q == $past(d)) //rst是低電平有效
10. 語法6:斷言覆蓋率檢測:
name: cover property (func_name)
11. 在modelsim中開啓斷言編譯和顯示功能:
(1)【編譯verilog代碼時按照system verilog進行編譯】 vlog -sv abc.v
(2)【仿真命令加一個-assertdebug】 vsim -assertdebug -novopt testbench
(3)【若是想看斷言成功與否的分析,使用打開斷言窗口的命令】 view assertions
12. 在VCS中加入斷言編譯和顯示功能:
在fsdb文件中加一句話:$fsdbDumpSVA
在VCS編譯參數:system "vcs $VCS_SIMULATION" 中加入一些options:
-assert enable_diag\
-assert vpiSeqBeginTime\
-assert vpiSeqFail\
-assert report=路徑\
-assert finish_maxfail=100
***********************************************************************************************
【經驗】如下是一些編寫斷言的經驗:
1. 斷言的目的:傳統的驗證方法是經過加激勵,觀察輸出。這種方法對案例的依賴嚴重,案例設計很差,問題不便於暴露。而斷言是伴隨RTL代碼的,不依賴測試案例,而是相對「靜態」。例如:咱們要測試一個串行數據讀寫單元,數據線只有一根,先傳四位地址,再傳數據。
(1)案例驗證法:寫一個地址,再寫一段數據,而後讀取該地址,看輸出的是否是剛纔寫的數據。
(2)斷言法:不須要專門設計地址和數據,當發起寫時,在地址傳輸的時間裏將地址存儲到一個變量裏,在數據傳輸的時間裏將數據存儲到一個變量裏,觀察RAM中該地址是否存在該數據就能夠了。
斷言設計至關於在電腦上把RTL實現的功能再實現一遍。
2. 斷言中能夠包含function和task。並且function常常用於斷言,由於有的處理很複雜,而斷言又是「一句式」的,沒法分紅好幾句進行表達,因此須要function替斷言分擔工做。
3. 斷言容許規定同時發生的事件,就是組合邏輯,你能夠寫成:a && b,也能夠寫成 a ##0 b,不能寫 ##0.5,不支持小數。
4. 斷言是用電腦模仿RTL的運行過程,當RTL功能複雜時,你必須用到變量。斷言中支持C語言的int和數組聲明,但在賦值時「不能」寫成:##4 var = Signal,其中var是斷言中的變量,和RTL無關,Signal是RTL中的一個信號。本句是想在第4週期將Signal的值賦給var,以便在後面使用該值。但本句只有變量賦值,沒有對RTL信號的任何斷言,就會報錯,解決方法是:##4 (「廢話」,var = Signal),必定要有斷言的話咱們就寫「廢話」,例如:data == data 等。若是有多個變量要賦值也能夠,##4 (廢話,變量1賦值,變量2賦值...........)
5. 關於斷言的表達風格:語法介紹的 「a |-> b」,其實是 「if a, then b」的邏輯,當a不發生,b也不會被判斷,該斷言天然成功。但當咱們的邏輯是
if a1
{
if a2
then b
}
該如何用斷言表達???? 或許能夠寫成:「a1 |-> a2 |-> b」,也能夠,但經常使用的表達是:
「a1 && a2 |-> b」 或者 「a1 ##3 a2 |-> b」
6. 關於斷言的時序:時序邏輯的斷言須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例如:假設當clk上升沿到來時,b<=a。將上述邏輯寫成斷言時,若是寫成「@(posedge clk) b==a」,看起來和 b<=a同樣,但其實是錯的。由於當時鐘上升時,b尚未獲得a的值,a還須要一段保持時間。即,斷言中的信號值其實是時鐘沿到來以前的值,而不是時鐘沿到來後他們將要編程的值。因此,b<=a邏輯的斷言應該是:「@ (posedge clk) (a==a,tmp=a) |=> (b==tmp);」
針對上述幾點,舉一個複雜的例子:
斷言wr的功能是檢查串行地址輸入是否正確,串行地址輸入線是 DataIn 。$time返回值以0.1ns爲單位(由於我在testbench中的單位規定是`timescale 1ns/100ps,精度是100ps = 0.1ns),因此$time/10纔是ns。
/////////////////////////////////////////////////////////////////////////////
wr: assert property(wr_p)
$display("succeed:",$time/10);
else
$display("error: ",$time/10);
/////////////////////////////////////////////////////////////////////////////
//斷言能夠聲明一個int數組arr[4],
//「@(posedge clk) !vld_pulse_r[0] && !DataIn」是真實的預備條件
//「##4 (read==read, arr[0] = DataIn)」只是爲了在特定時間內賦值,有用的語句是「arr[0] = DataIn」,//「read==read」是廢話,爲了編譯經過。
//arr賦值完畢後,進入function進行處理,判斷實際地址addr跟junc處理過的數據是否相同。
//「addr == junc(arr[0],arr[1],arr[2],arr[3]);」就是junction調用。
property wr_p;
int arr[4];
@(posedge clk) !vld_pulse_r[0] && !DataIn
##4 (read==read, arr[0] = DataIn)
##1 (read==read, arr[1] = DataIn)
##1 (read==read, arr[2] = DataIn)
##1 (read==read, arr[3] = DataIn) |=>
addr == junc(arr[0],arr[1],arr[2],arr[3]);
endproperty
//////////////////////////////////////////////////////////////////////////
function [3:0] junc;
input a,b,c,d;
reg [3:0] a1;
reg [3:0] b1;
reg [3:0] c1;
reg [3:0] d1;
a1 = {3'b0,a};
b1 = {3'b0,b};
c1 = {3'b0,c};
d1 = {3'b0,d};
junc = a1+(b1<<1)+(c1<<2)+(d1<<3);
$display(junc);
endfunction
////////////////////////////////////////////////////////////////////////
7. 若是想在SVA中使用相似for(){....}的功能,別忘了語法中介紹的[*3],這是在斷言中實現for的惟一方式。
##4 (廢話, cnt = 0, arr[cnt] = DataIn, cnt++) //初始化一下,
##1 (read==read, arr[cnt] = DataIn, cnt++)[*3] //循環3次
8. 每句斷言都是一個小程序:如上例,在##4時間點上,(廢話, cnt = 0, arr[cnt] = DataIn, cnt++)就是一個小程序,信號斷言必須是第一句,其餘運算按照順序進行。
9. 斷言的變量除了可用C語言中的int,float外,還能夠是reg [n:0]等數字電路類型。
10. 注意:
像這種寫法:
property ept_p;
@(posedge rd_clk) ((rd_num == 0) |-> rd_ept)
&& (rd_ept |-> (rd_num == 0));
endproperty
是錯誤的,寫了|->,就不能再用 && 等事件組合邏輯了。
解決方法是使用2個斷言,沒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