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一搜:bigsai 文章收錄在github 歡迎starjava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筆者今年參加考研複試的時候,因爲疫情緣由是線上複試,可是一些流程仍是沒變的,機試+筆試完以後就是面試了。git
而後就開始緊張的面試了,你們都知道面試在最開始就是英語部分,當老師說我們開始英語口語,我把早已背的倒背如流的我的介紹藏在腦海中正準備一泄而出等待老師說"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的時候,事情忽然發生反轉,老師來了一句:"Do you know who won the Turing prize?". 我使勁皺着眉頭僞裝本身很努力思考的樣子(實際原本就不會嘛),說完還不忘用中文偷偷告訴我:圖靈獎。我深沉的注視在場的面試官說了句:"Sorry, I don't know" (我只知道這個獎但我也不知道誰得過獎啊)。程序員
老師說沒關係,再來一個:"Do you know who put forward the relational model of relational database?" ,我停頓半天皺着眉頭僞裝沒聽清,老師直接說中文 "你知道關係數據庫的關係模型誰提出的嘛?" 我眉頭皺的更緊了,又說了句:"Sorry, I don't know" (這……)。github
此時的我心情是以爲太倒黴了,咋問這個問題,不過還好後面老師問我加密算法有哪些,有一些爬蟲的經驗知道一些些加密算法我用英文踉踉蹌蹌的說了出來,並介紹了一些區別,還好後面回答的還行前面筆試機試也還行才很險的苟上岸。面試
最後老師說了一句關係模型的提出者也是圖靈獎的得到者,我就很納悶:"難道老師覺得我知道誰提出關係模型可是不知道他拿過啥獎嘛!誰拿過圖靈獎我不知道,誰提出關係模型我更不知道"!但我仍是笑嘻嘻的和老師說道:"哈哈,這個觸及到盲區了,回去瞭解一波" !不過具體瞭解沒了解,大家都知道的。算法
圖靈獎(Turing Award),全稱A.M. 圖靈獎(A.M Turing Award),是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CM)於1966年設立的計算機獎項,名稱取自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 Turing),旨在獎勵對計算機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我的 。圖靈獎對獲獎條件要求極高,評獎程序極嚴,通常每一年僅授予一名計算機科學家。圖靈獎是計算機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被譽爲 "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數據庫
圖靈獎通常在每一年3月下旬頒發。從1966年至2019年,圖靈獎共授予72名獲獎者,以美國、歐洲科學家爲主。據統計,截至2020年3月,世界各高校的圖靈獎獲獎人數依次爲美國斯坦福大學(28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6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5位)、美國哈佛大學(14位)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4位)。微信
2000年,華人科學家姚期智(生於上海)獲圖靈獎,是華人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得到圖靈獎。數據結構
固然短時間內沒了解誰拿過圖靈獎(複試完該玩的玩、搞畢設的搞畢設、開黑的開黑),可是這畢竟是一道曾經的坎,過了比較久的時間仍是不甘心,打開了百度搜索 關係數據庫 關係模型 關鍵字找到了答案:ide
也從中找到了答案,順便你們也科普一下:
1970年,IBM的研究員E.F.Codd博士發表《大型共享數據銀行的關係模型》一文提出了關係模型的概念,論述了範式理論和衡量關係系統的12條標準,如定義了某些關係代數運算,研究了數據的函數相關,定義了關係的第三範式,從而開創了數據庫的關係方法和數據規範化理論的研究,他爲此得到了1981年的圖靈獎。
後來Codd又陸續發表多篇文章,奠基了關係數據庫的基礎。關係模型有嚴格的數學基礎,抽象級別比較高,並且簡單清晰,便於理解和使用。可是當時也有人認爲關係模型是理想化的數據模型,用來實現DBMS是不現實的,尤爲擔憂關係數據庫的性能難以接受,更有人視其爲當時正在進行中的網狀數據庫規範化工做的嚴重威脅。爲了促進對問題的理解,1974年ACM牽頭組織了一次研討會,會上開展了一場分別以Codd和Bachman爲首的支持和反對關係數據庫兩派之間的辯論。此次著名的辯論推進了關係數據庫的發展,使其最終成爲現代數據庫產品的主流。
教大家一招:之後面試官問你熟悉關係數據庫(MySQL)嗎,你就往Codd博士 扯上一波,而後歌頌一波它的簡要事蹟再說他在1981年由於在關係數據庫理論的研究得到圖靈獎,並帶上一臉讚歎和仰慕的表情。面試官確定感受不錯:這小夥子底子能夠啊,態度也挺好的,加分加分!不出意外穩妥拿到offer機率大大增長!(若是這招有用記得回來三連一波)。
雖然心中圖靈獎的得到者盲區已經打破,可是確定止不住好奇去翻翻哪些人得了圖靈獎,看了一下大部分都是人工智能數學領域還有一部分就是偏底層或者數據庫相關都是陌生而難記的面孔,我有些失望。但忽然找到一個熟悉的面孔:Dijkstra
哇,這個算法不是咱們上數據結構與算法圖論中必學的嘛,圖論算法掐指可數,Dijkstra、prim、floyed再加上經典的dfs和bfs嘛!我興致勃勃的點開Dijkstra大佬的介紹,Dijkstra大佬被稱爲結構程序設計之父 ,他有如下的成就:
知曉的:goto有害論(耳熟);第一個Algol 60編譯器的設計者和實現者(厲害啊);THE操做系統的設計者和開發者(真大佬啊!);
熟悉的:Dijkstra最短路徑算法(以它而聞名);銀行家算法的創造者; 解決了「哲學家聚餐」問題;提出信號量和PV原語;
此時的我已經很震驚了,我知道pv信號量和原語,也知道銀行家算法,哲學家進餐問題都是操做系統很經典的問題,沒想到都是Dijkstra大佬提出和發現的,真的強強強!而且Dijkstra和與D. E. Knuth並稱爲咱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計算機科學家的人。
Dijkstra是經典的單源求最短路徑,而與之對應很流行的多源最短路徑算法—Floyd(弗洛伊德)算法,該算法名稱以創始人之1、1978年圖靈獎得到者、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羅伯特·弗洛伊德命名。此外在算法方面,弗洛伊德(Floyd)和威廉姆斯(J.Williams)在1964年共同發明了著名的堆排序算法heapSort(筆者前幾天剛寫的居然沒發現)!
談起排序,那快排確定不可缺乏啊,霍爾爵士(英國計算機科學家)就是快速排序的發明者,巧的是霍爾爵士在1980年得到圖靈獎。
憑藉一句話得到圖靈獎的Pascal之父——Niklaus Wirth(沃斯) ,讓他得到圖靈獎的這句話就是他提出的著名公式:"算法+數據結構=程序" ,做爲程序員,上大學第一節c語言或者數據結構與算法課堂的時候咱們就聽老師講過這句話。這個公式對計算機科學的影響程度足以相似物理學中愛因斯坦的「E=MC^2」—一個公式展現出了程序的本質。
經過一件小事發現了有趣的聯繫。都有着共同的聯繫—圖靈獎,在之前,個人認知是這樣的:
經過本篇的整理和學習,如今對一些知識有着更條理化的認識:
固然,圖靈獎的得主很是多,每位得獎主都是了不得的人才,都是我輩楷模,這裏僅列舉所聯繫到、熟悉和數據結構與算法相關的得獎主,其餘的就不一一列舉啦!
雖然這並非一件很是大的事情,源於複試的一個提問,但經過後來的查找總讓我對熟悉的算法和人物有着面目一新的感受:原來仍是這樣啊! 而生活中、工做中、再或學習中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咱們可能只差一步就能發現更多、創建更多有效的聯繫以及知識體系結構。而咱們經常都是浮於表面,但願在往後的學習生活中能與你們同做一個有心人。
**最後給你一個問題,你知道圖靈獎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