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庫SQL---數據庫系統概論

一、基本術語數據庫

1)信息:指數據加工處理後有用的數據。編程

2)信息的3種世界:安全

(1)現實世界:存在於人腦以外的客觀世界。數據結構

(2)信息世界:現實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編程語言

(3)數據世界:將信息世界中的信息經過抽象和組織,按特定的數據結構,將數據存儲於計算機中。編碼

3)數據:描述事物的符號記錄。日誌

(1)數據處理:指對各類數據進行採集、存儲、檢索、加工、傳播和應用等一系列活動的總和。對象

(2)數據管理:對數據進行有效的分類、組織、編碼、存儲、檢索、維護和應用,是數據處理的中心問題。內存

(3)數據冗餘:指相同的數據在不一樣的地方重複存儲。效率

(4)數據完整性:指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相容性,也稱爲一致性約束。

4)數據庫

(1) 含義: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的、可共享的數據集合。

          狹義:存儲數據的倉庫。
          廣義:能夠對數據進行存儲和管理的軟件以及數據自己統稱爲數據庫。
          數據庫是由表、關係、操做組成。

(2)數據庫特色:較小的冗餘度、較高的數據獨立性、易擴展性、可爲各個用戶共享。

(3)數據庫技術:科學的組織和存儲數據、高效的獲取和處理數據。

(4)一個數據庫中包含三個文件:基本數據文件(主數據文件):.mdf 有且只有一個。

                                                        輔助數據文件:.ndf 無關緊要可多個。

                                                        日誌文件:.ldf 至少一個。

(5)數據庫管理技術經歷的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數據庫管理階段。

(6)爲何須要數據庫
         幾乎全部的應用軟件的後臺都須要數據庫
         數據庫存儲數據佔用空間小,容易持久保存
         存儲比較安全
         容易維護和升級
         數據庫移植比較容易
         簡化對數據的操做

(7)有了編程語言爲何還須要數據庫
         對內存數據操做是編程語言的強項,但對硬盤數據操做倒是編程語言
         對硬盤數據操做倒是數據庫的強項,是數據庫研究的核心問題

5)DBMS(數據庫管理系統):由一個相互關聯的數據的集合和一組用以訪問、管理和控制這些數據的程序組成。

(1)DBMS的用途:科學地組織和存儲數據、高效地獲取和維護數據。

(2)DBMS的特色:數據結構化、數據的共享度高、冗餘度低、易擴充、數據獨立性高、數據由數據庫管理系通通一管理和控制。

(3)DBMS的組成:模式更新、查詢、更新、查詢處理器、存儲管理器、事物管理器。

6)DBS(數據庫系統):DBS=DB+DBMS

(1)DBS的發展:網狀數據庫(網狀模型,圖形結構)

                   層次數據庫(層次模型,樹形結構)

                    關係數據庫(關係模型,簡單二維表結構)

(2)SQL(結構化查詢語言):專爲數據庫而創建的操做命令集。

二、數據模型

1)根據數據抽象的不一樣級別,將數據模型劃分爲3層:概念模型、邏輯模型、物理模型。

2)數據模型的組成:數據結構、數據操做、數據完整性。

(1)數據結構:描述數據庫的組成對象(實體)以及對象之間的聯繫,是對系統靜態特徵的描述。

         數據結構和數據庫的區別
               數據庫是在應用軟件級別研究數據的存儲和操做
               數據結構是在系統軟件級別研究數據的存儲和操做

(2)數據操做:指對數據庫中各個對象的實例容許執行的操做的集合,是對系統動態特徵的描述。

(3)數據完整性約束(數據約束):對數據結構和數據操做的一致性、完整性約束。

3)概念模型

(1)概念模型是現實世界的第一層抽象。

(2)常見的概念模型:實體聯繫模型(E-R模型)、面對對象模型(OO模型)。

4)邏輯模型

(1)邏輯層:數據抽象的中間層,用於描述數據庫數據的總體邏輯結構,是現實世界的第二層抽象。

(2)邏輯層的數據抽象稱爲邏輯數據模型(數據模型)。

(3)傳統的邏輯數據模型: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係模型;非傳統的邏輯數據模型:面向對象模型(OO模型)、XML模型。

5)物理模型

(1)物理層:數據抽象的最底層,用於描述數據的物理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2)物理層的數據抽象稱爲物理數據模型。

三、層次模型

1)層次模型用樹形結構來表示各種實體以及實體間的聯繫。

2)條件:有且僅有一個結點沒有雙親結點(根結點)、根之外的其餘結點有且僅有一個雙親結點。

3)優勢:數據結構簡單清晰、查詢效率高、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完整性支持。

4)缺點:多對多聯繫表示不天然、查詢孩子結點必須經過雙親結點、因爲結構嚴密層次命令區域程序化、對插入和刪除操做的限制多。

四、網狀模型

1)條件:容許一個以上的結點無雙親、一個結點能夠有多個雙親。

2)優勢:更直接的描述現實世界、存取效率高。

3)缺點:結構複雜、操做語言複雜。

五、關係模型

1)關係模型由一組關係組成,每一個關係的數據結構是一張二維表,沒有重複行、列。

2)經常使用術語

(1)關係:一個關係對應一張二維表。

(2)元組:表中的一行。

(3)屬性:表中的一列。

(4)碼(碼鍵):表中的某個屬性或屬性組,能夠惟一標識表中的一行。

(5)域:屬性的取值範圍。

(6)份量:屬性的取值範圍。

(7)外碼:表中的某個屬性或屬性組,用於描述本關係中的元組與另外一個關係中的元組之間的聯繫。

(8)關係模式:形式:關係名(屬性名1,屬性名2,...,屬性名n)。

六、數據抽象

1)物理層抽象:最低層次的抽象,描述數據其實是如何存儲。

2)邏輯層抽象:中間層次的抽象,描述數據庫中存儲什麼數據以及這些數據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3)視圖層抽象:最高層次的抽象,只描述整個數據庫的某個部分。

七、數據庫的三級模式

1)模式:數據庫中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僅涉及型的描述,不涉及具體的值。

2)實例:模式的一個具體值,同一個模式能夠有不少實例。

3)三級模式結構:外模式、模式、內模式。

(1)外模式(子模式、用戶模式):對應於視圖層數據抽象,一般爲模式的子集,數據的局部邏輯結構。

(2)模式(邏輯模式):對應於邏輯層數據抽象,是數據庫中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描述,是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數據庫管理系統模式結構的中間層,既不涉及數據的物理存儲細節和硬件環境,一個數據庫只有一個模式,數據的全局邏輯結構,一個模式能夠有多個外模式。

(3)內模式(存儲模式):對應於物理層數據抽象,是數據的物理結構和存儲方式的描述,是數據在數據庫內部的表現方式,一個數據庫只有一個內模式。

八、數據庫的兩層映像

1)外模式/模式映象:定義了該外模式與模式之間的對應關係,保證了數據的邏輯獨立性。

2)模式/內模式映象:惟一的,定義了數據全局邏輯結構與存儲結構之間的對應關係,保證了數據的物理獨立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