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的設計佈局佈線其實是一門很複雜並且大部分靠經驗來作的學問,不少東西也有點玄乎,但有不少經驗性的結論和公式仍是能夠參考的
保證原創,一天不必定寫的完
CH.1 更加嚴重的電磁干擾
首先基本上微電子發展趨勢永遠是集成化程度愈來愈高,不可避免帶來元器件密度很大,而前十幾年出現的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和COB(Chip on Board)技術和SMC/SMD/裸片的出現,給了繼續提升集成度的可能。算法
一個典型的貼片機佈局
SMD熱敏電阻,體積是普通電阻的十幾分之一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比普通集成電路更爲嚴重的元器件之間相互的電磁干擾
固然實際中不只如此,紅外爐再流焊是一種經常使用的SMT焊接技術,但元器件的佈局又會影響焊接質量,加之射頻電路的EMC又要求每一個模塊都儘可能不產生電磁輻射,而且具備至關的抗EMI能力。
並且根據經驗,射頻電路的性能還會與CPU處理板相互影響,所以在PCB設計的時候,會更加棘手。
但通常來講,設計的時候都有如下要求
·全部的元器件儘量同一方向排列,避免互相干擾,同時要注意PCB進入熔錫系統的方向,,以避免出現虛焊漏焊
·元器件至少要保留必定的空間,典型值爲0.5mm
·一般來講,雙面板中SMD/SMC元件和分立元件要分兩面放置
固然這僅僅是很基礎的一些方面,一般來講,強電信號和弱電信號必須分開,模擬和數字信號也要分開。
還有一個基本常識是要求完成同一功能的電路儘量安排在一塊兒,至少不能離的很遠,以減少信號環路面積,防止劣化。
對於有些對電磁干擾敏感的元件(好比傳感器)要按照敏感程度來區分,儘可能避免板上干擾源
PCB來自motorola公司的MOTO X性能
來自海力士的內存,注意SMD電容/電阻的佈局和方向。優化
來自高通公司的 WCN3680 802.11ac Combo Wi-Fi/Bluetooth/FM芯片,會產生較大電磁泄露,所以設計人員給予單獨的屏蔽罩,而且單獨放置在PCB的一邊,進一步減少對於其餘電磁敏感元件的影響。設計
帶有德州儀器標誌的是C55x系列DSP芯片
棕紅色是Codec,音頻編解碼器
紅色NXP TFA9890 D類音頻放大器
以後用一個屏蔽罩作EMI屏蔽。
這幾個部件功能都是接近,都是負責音頻處理,所謂的信號環路最小原則,與射頻部分和CPU模塊的距離也明顯更遠。
摩托羅拉和諾基亞是少數幾個能設計出教科書式的PCB設計廠家3d
更爲普遍來講,屏蔽罩是一個麥克斯韋籠,這是最爲簡單也是最爲有效的一種方法,缺點是會增長成本,不只僅是物料,代工廠的收費是以加工時間爲度量,加工時間長則收費高,所以也有部分廠家不肯採用。
若是在部分狀況下,不可能使用屏蔽罩,也有一些方法來解決,最爲常見的是增長濾波/抗干擾電路,而且增強對於電源的去耦,優化地線電源線的佈局等,但這種方法通常來講,會增長電路的複雜程度,並帶來一般意料不到的問題。
一般來講,PCB的設計第一步是根據實際狀況選擇PCB的形狀,下一步就是層(layer)的設置,層設置不合理的結果是毀滅性的,一般PCB的層又分爲電源層、底線層和信號層,而層的選擇中,層的相對位置、地平面/電源的分割、PCB的佈線、接口電路的處理又有這很是大影響。
層的選擇第一步是層數,層數的選擇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太多則信號線過於密集,成本過高;太少則不能達到設計要求,對於電磁兼容的要求,一般也是比較好的方式是經過適當的增長地平面來解決。
對於電源層通常須要解決多種電源/電源的供電問題,須要內電層分割。
信號層則比較複雜,(走線問題單獨介紹)首先就是走線密度,太密則相互串擾,太疏則信號線不夠,而且重要信號譬如時鐘和復位信號須要單獨屏蔽和隔離。
在考慮過層數量問題孩子後,就是層排列,也有部分基礎原則:
·電源平面與相應地平面相鄰:因爲電源和地自己存在自阻抗,能夠造成耦合電容,這個時候在PCB板上設置退耦電容,能夠達到去耦的效果,下降電源阻抗,至關於濾波。
·相鄰層的信號不要跨分割區,就是信號環路最小原則。
·關鍵信號(高頻高速或者時鐘)要於地平面相鄰,可減小電磁泄露,也至關於地給信號作屏蔽。
比較常見的6層PCB佈局方案:blog
CH.2 愈來愈難的散熱設計
對於常規的PCB來講,通常來講散熱遵循常規是熱點分散原則,即「發熱最大的器件放置在最佳散熱位置」,而且減少元件與板之間的熱阻。但這種方法近年來卻逐漸表現疲軟,尤爲是在手機上,歸根結底,雖然工藝更好,算法更好,平臺功耗只升不降,因此也逐漸有其餘方法來解決。
通常來講,在設計散熱的時候的大體思路是估計發熱器件的功耗,估算其須要的面積,在這個面積中不能放置其餘發熱元件,隨後纔是設計散熱。
在手機中,發熱器件除了CPU、RAM以外,大部分都是功放、收發器、基帶處理器、電源管理芯片、電壓芯片以及DC-DC電感,其中功放、CPU、基帶處理器都是發熱大戶。
在這裏首先要知道的一個經驗值是天然對流冷去的熱流密度爲0.8mW/mm²,即對於芯片來講,每平方毫米單純靠空氣對流能夠對應0.8mW所帶來的熱量。
以這個值作參考,計算大概須要的面積(芯片功耗可在datasheet中查找,廠家是必定會給的)。
隨後就是放置元件,通常來講,發熱旗艦不該該放置在PCB的邊緣和角落放置,更不應在其背面放置發熱器件。
Samsung Galaxy SII i9100接口
不太成功的設計,發熱器件過於集中ip
LG E960 Nexus 4
應該是最先的「中框散熱+三層」式設計,現在這個設計被比較普遍的採用,尤爲是發熱較大的設備。
這個設計在vivo xplay、MX三、米3都能看出一點影子來內存
CH.3 仍是要靠人的走線
PCB的走線若是說全讓人來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幸如今EDA和CAD的功能愈加強大,但通常來講,計算機設計出來走線,一般只是「能用」而已,與「優秀」還有必定的距離。
一般而言,走線的最基本要求是「不相容信號儘量相互遠離」的原則,即數字模擬、高速低速、強電弱電、高壓低壓之間儘量遠離,同時「避免長距離平行走線」
,以防耦合。
對於信號線,通常不容許出現分支,這樣一般會破壞導線特性阻抗的一致性,而且在分叉點產生諧波和發射(相似於河流中的漩渦),使得信號輻射出去,帶來更多問題。
另外一個更加基本的原則是「135°」原則,即信號線在走線的時候拐角不能採用90°直角轉彎,這樣會產生寄生電容,對於高速高頻電路和數字電路影響尤其嚴重,會減緩上升時間、形成信號的反射、產生EMI,因此基本看任何一個PCB,走線都大概如此:
(圖中另外一種常見走線方式是蛇形走線,這種走線做用是用來調節延時,知足系統時序設計要求,在數字電路中很是常見,但沒有濾波或抗干擾的能力,只可能下降信號質量,所以近年多采用螺旋形走線)
螺旋形的走線是上圖右側
根據貼吧內容整理,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58300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