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紀錄片] - 分集劇情佈局
《故宮》《故宮》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設計
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在歷史中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永樂元年農曆正月十三,禮部尚書李至剛提出北平應立爲京都。永樂皇帝立即很是高興地答應了下來。在這以後的幾個小時裏,將北平升爲北京,成爲王朝第二個京都的一道聖旨昭告了天下。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國,而一座偉大宮殿將由此誕生。生活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深紅色的宮牆和金黃色的琉璃瓦是故宮最引人注目的特徵。紫禁城在建後的二百多年裏,不只屢次經歷了雷雨、失火等天災的侵害,也歷經了一次改朝換代,當時間留在18世紀時,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文明輝煌,在乾隆年間宮廷建築、皇家園林的改擴建中達到鼎盛,奠基了故宮建築羣的最終佈局。時間
第三集 禮儀天下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政治統治的中樞神經,承載國運興衰。政令由此發出,經過遍及全國的官僚體系實現對廣袤國土的管理,同時根據反饋制定新決策。本集以明清政務不一樣入手,經過明清政務比較來展示中國封建社會政務體制的流程,並呈現其中細微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產生的巨大的歷史效應。思考
第四集 指點江山
做爲禮儀之邦中心,紫禁城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禮儀活動上演地,舞臺就是以太和殿爲主的三大殿。本集以乾隆爲主,嘉慶道光爲輔的歷史線索,展示最重要的禮儀活動。同時穿插英國人斯當東的敘事視角。全部的禮儀再現,全部的意義思考,都包容在一個具備強烈戲劇張力的歷史斷片中。消息
第五集 家國之間
古人仰觀天象,最亮的星是紫微星,紫微星周圍的星宿環繞而成紫微垣,這裏是傳說中天帝一家的居所。皇帝自稱天子,紫微垣在人間的投影,就是皇帝一家的居所——紫禁城。這裏曾經住過兩家人,一家姓朱,一家姓愛新覺羅。關於這座宅院裏的生活,傳說不少,真正知道的人,不多。管理
第六集 故宮藏瓷
瓷器,有火的剛烈、水的優雅、土的敦厚。它曾經是武則天供奉佛指舍利的至尊之器,宋徽宗宮廷院落中雅緻的擺設,元世祖進行東西方貿易的貴重商品,永樂皇帝賜予外國使臣的珍貴禮物,雍正皇帝親自參與創做和設計的藝術品,更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中無處不見的珍寶。
第七集 故宮書畫
故宮,曾經存放過中國歷史上最精緻的心靈的證實。將近600年的歲月中,就在這些宮殿裏,書畫傳遞着華夏文化的審美價值和觀念。今天,它們依然深刻咱們這個民族的心裏世界。它們經歷過多少次戰火、水患和人禍,但仍然奇蹟般地保全了下來,證實着一個古老民族文明的傳承。
第八集 故宮藏玉
故宮博物院現藏玉器三萬多件,這些珍寶凝結着大天然千年萬載點滴孕育的精華,跨越了人世間古往今來紛繁變化的滄桑,它們像是生活在這座宮殿裏的精靈,在這些古老的殿堂裏散發着歷久彌新的光芒。它們在靜默中等待,等待着今人和後人在心靈的深處,細細傾聽他們無言的訴說。
第九集 宮廷西洋風
故宮的館藏文物並不全是國貨,也有至關數量的舶來品,這些舶來品承載着明清時期中國對外交流的點滴脈絡,表露着中國封建社會最後數百年間泱泱華夏不一樣尋常的地位,述說着那個時期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是足以令後世自豪的天朝大國形象。
第十集 從皇宮到博物院
公元1925年10月10日,有三千多位重要的人物彙集到了紫禁城的乾清門廣場,這一天,神武門的門洞上懸掛上了一塊匾額:故宮博物院;這一天,在這裏舉行了故宮博物院的開幕大典。 從紫禁城到故宮,這個名稱的改變,意味着從今天開始,這裏不再是皇宮,而成爲了一座博物院。
第十一集 國寶大流遷
1933年2月5日夜,一大批板車進入了故宮,在神武門廣場,文物集中裝車,隨後出午門運往前門火車站。故宮職員那志良後來回憶那夜的情景說:「當時很是寂靜,除了車輛聲以外沒有任何聲音。沒人說話,也沒人唱歌,有很是淒涼的感受。」沒人知道這些國寶什麼時候纔可以再運回來。
第十二集 永遠的故宮 歷經幾百年歲月,古老的紫禁城依然不斷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新的驚奇,在這座滄桑而神祕的宮殿中,不知還隱藏着多少鮮爲人知的祕密。就在故宮的建築進行大修的同時,它的內部也在發生着變化,有40多年曆史的珍寶館和鐘錶館從新佈置後再次開放,一樣的文物,帶給人們的是全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