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能優先 程序員主要工做是寫代碼,最終目標則是產品,而產品的核心是其中的功能,若是功能沒有完成,代碼寫得再漂亮也沒用,因此第一點是功能優先。程序員
因爲每一個人接觸到的知識是很是有限的,不可能像搜索引擎同樣什麼都知道,因此在面對具體的功能開發時,要優先從本身現有的知識庫裏面尋找最可靠有效的解決方案,先利用已有的知識設計出大體的框架,而後在不考慮編碼複雜度的狀況下先完成第一個版本功能的開發,把功能作出來以後,再進行迭代優化,使其逐漸接近完美。數據庫
對於功能開發來講,也要注意偏重,用戶須要的是內容,而不是一個應用,在初期階段要注意將內容展現作好,至於其中的一些動畫效果和細節處理,在這一階段都屬於次要內容,具體的細節能夠等功能基本完善以後慢慢調整。網絡
2、適當測試 測試有黑盒測試和白盒測試,黑盒測試就是把本身當成用戶來體驗這些功能,看功能是否正常,而白盒測試在Android中一般是指單元測試。框架
雖然公司有專業的測試人員,可是本身寫的代碼仍是本身最清楚哪裏可能出現問題,因此建議在交付給專業測試以前本身先簡單的測試一遍,避免一些常見的漏洞。函數
在這裏說明一下有關單元測試的問題,你們都知道單元測試是好的,可是據我觀察,有不少程序員基本不寫單元測試,那麼單元測試究竟是不是必須的呢?oop
我的以爲,是否進行單元測試要依照具體狀況而定,不是全部的方法都須要單元測試,例如:讀取數據庫操做,獲取網絡數據,這些自己就不包含什麼複雜邏輯的內容是不須要測試的,假如數據出現了問題,十有八九是其餘地方寫入了錯誤數據,而不是由於讀取才出現的,所以這些也就沒有必要進行測試了。具體的業務邏輯也不須要單元測試,不然產品一旦修改需求,測試代碼也要跟着大動干戈,豈不是自找麻煩。源碼分析
真正須要測試的是那些基礎函數,尤爲是具備分支判斷的函數,這些函數纔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寫測試代碼的時候,重點要進行邊界數值測試,以及特殊狀況的測試,固然,若是是一些通用的基礎組件,我的更喜歡寫一個 Demo,在測試的同時就把用法示例也寫出來了。單元測試
3、代碼風格 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本身的編碼風格,我的但願在保持本身風格的同時,也可以讓別人更容易看懂本身的代碼,因此設計了一個固定的結構,即適合編碼,又適合閱讀。學習
我的習慣將常量和變量放在最上面,而後是生命週期和應用的核心方法,依次進行排列,最後是外部調用的接口。這樣作主要是爲了後期查看方便,什麼方法在什麼位置很容易就能找到,避免了上下來回滾動去尋找一個方法的麻煩。測試
下面是本身使用的規範,一個大體的例子:
public class GcsSloop {
// 對外常量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HAHA = "haha";
// 對內常量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Val = -1;
// 全局變量
private int mVar;
//--- 構造函數(生命週期)與核心功能 ---
public GcsSloop() {
this(-1);
}
public GcsSloop(int var) {
this.mVar = var;
}
// 核心方法,通常均爲 private
private void doSomthing(){
System.out.println("LALA");
}
//--- 對外方法或接口 ---
// 對外方法,均爲 public
public void sayHaha(){
System.out.println("HAHA");
}
複製代碼
} 這樣的編碼風格也是我調整了若干次後總結的,規則很簡單,也沒有太大的束縛,但很實用。
一個類寫完以後它的內部邏輯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改變,而調用者也不關心它的內部邏輯,因此就將內部邏輯放在中間位置,公開常量放在開頭,接口放在結尾,相比於中間,開頭和結尾更容易定位,這樣在使用的時候最容易尋找。
例如:我以前寫了一個類,我知道它的具體做用,但很長以前沒有使用了,忘了怎麼使用,我就能夠打開這個類,直接跳到末尾看一下調用接口就知道怎麼使用了,而不用再去看它的具體實現邏輯。
也有人習慣將公開常量和調用接口所有放在最開始的部分,這個就看我的的編碼習慣了,只要不是把公開的方法接口混雜到具體內部邏輯中就好。
4、技術選型 最後一個話題是技術選型,有句俗話叫」條條大路通羅馬」,在技術上尤爲如此,對於同一個業務來講,不一樣的人進行開發可能會選擇不一樣的技術方案,使用不一樣的思路。那麼具體到咱們開發時,應該如何選擇方案呢?
我的以爲應該有如下幾條原則:
若是是本身實踐過的內容,會對這套流程比較熟悉,能快速上手開發,也踩過裏面常見的坑,知道如何規避。因此這套是首選方案,能夠快速穩定的實現業務。
若是本身自己對這方面不熟悉,則建議選擇官方推薦方案,或者用的人比較多的方案。對於官方推薦來講,有後臺撐腰,文檔清晰明確,使用起來會少走彎路。而使用人數較多的則說明有不少前人幫忙踩坑,不少坑在沒遇到的時候就被填平了,即使遇到了,基本也能找到輕鬆繞過去的方案。
其實這一點有悖程序員文化,程序員都喜歡新潮的,酷酷的技術,並且使用新技術能夠爲未來的簡歷添加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不少程序員都喜歡使用新技術。
我的以爲,喜歡新技術沒錯,任何新技術的興起,必然是由於它擁有着舊技術所沒有的特色,纔會受到人們的追捧,但也不要盲目的去使用新技術。對於新技術的出現,咱們能夠去學習,研究分析它的優缺點,但不要當即在商業項目中使用,由於任何技術都須要必定時間的沉澱才能逐漸完善,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可能會解決某一方面的痛點,但同時也可能引入其餘麻煩,若是使用新技術出現了麻煩,將沒有任何能夠參考的東西,只能去看源碼分析,這將會大大的拖慢項目進度。
對於新技術的出現,我的的觀點是,默默學習,持續觀望,等沉澱幾個月以後再嘗試將這項技術應用到實際的項目中。
若是不是無可奈何,不要去選擇沒什麼人用的技術方案,這些方案沒人使用必定是由於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或者是這項技術自己存在缺陷。固然,對於這些缺陷,做者通常不會明確的告訴咱們。這些技術方案可能一開始使用起來沒問題,但若是遇到問題,就會讓人很是頭疼,在某些狀況下,修復這個問題所花費的時間甚至會超過本身從頭再寫一遍。因此使用冷門技術以前請先祈禱一下本身不會踩到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