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coding ......




第三階段咱們開始GUI編程實戰,本部分主要是爲接下來的爬蟲、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模塊提供一個展現的平臺,讓本身的應用能夠在任何人的電腦上運行python

       

        今天咱們來學習GUI之Entry, 這個Entry。Entry 是Tkinter 用來接收字符串等輸入的控件. 該控件容許用戶輸入一行文字. 若是用戶輸入的文字長度長於Entry 控件的寬度時, 文字會向後滾動. 這種狀況下所輸入的字符串沒法所有顯示. 點擊箭頭符號能夠將不可見的文字部分移入可見區域. 若是你想要輸入多行文本, 就須要使用Text 控件.編程

        用法:Entry(根對象, [屬性列表]),經常使用的屬性有:微信

                

屬性參數app

說明dom

masterpython2.7

表明了父窗口編輯器

bgoop

設置背景顏色,如bg=‘yellow’佈局

fg學習

設置前景顏色

font

設置字體大小,如font=('Helvetica 10 bold')

relief

指定外觀裝飾邊界附近的標籤,默認是平的,能夠設置的參數;flat、groove、raised、ridge、solid、sunken,如relief=‘groove’

bd

設置Button的邊框大小;bd(bordwidth)缺省爲1或2個像素

textvariable

設置Button與textvariable屬性

       好了,講了一些基本的屬性,咱們來幾個例子看看:

 實例1:標籤+單行文本輸入框,grid佈局

 1# -*- coding: utf-8 -*-
2# !/usr/bin/python
3from tkinter import *
4
5# 初始化Tk()
6myWindow = Tk()
7# 設置標題
8myWindow.title('GUI Learning for pythoncode1024')
9
10# 標籤+單行文本框
11Label(myWindow, text="userName").grid(row=0)
12Label(myWindow, text="password").grid(row=1)
13Entry(myWindow).grid(row=0, column=1)
14Entry(myWindow).grid(row=1, column=1)
15
16# 進入消息循環
17myWindow.mainloop()

  效果:

實例2:Entry控件,設置默認值,獲取控件文本

 1# -*- coding: utf-8 -*-
2# !/usr/bin/python
3from tkinter import *
4# # 初始化Tk()
5myWindow = Tk()
6# # 設置標題
7myWindow.title('GUI Learning for pythoncode1024')
8# 標籤+單行文本框
9Label(myWindow, text="userName").grid(row=0)
10Label(myWindow, text="password").grid(row=1)
11entry1 = Entry(myWindow)
12entry2 = Entry(myWindow)
13entry1.grid(row=0, column=1)
14entry2.grid(row=1, column=1)
15# 爲Entry控制設置默認值
16entry1.insert(10'python')
17entry2.insert(10'123')
18# 獲取Entry控件中的文本
19print(entry1.get())
20print(entry2.get())
21
22# # 進入消息循環
23myWindow.mainloop()

效果: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註釋寫的仍是比較詳細的過多的細節我也就不囉嗦。


意:1.歡迎你們把本身的答案在最下面進行留言,或者後臺留言。

          2.此係列練習運行環境爲python2.7或者3.6都是能夠的,對於還未裝開發環境的小夥伴請留言,視人數多少會爲你們講解環境的搭建。

         3.代碼是能夠直接複製在編譯器中直接運行的,在查看的時候能夠經過滑動屏幕來查看。

         4.Tkinter的包名因Python的版本不一樣存在差別,有兩種:Tkinter和tkinter,讀者若發現程序不能運行,能夠嘗試切換包名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python編程軍火庫(PythonCoder1024)。
若有侵權,請聯繫 support@oschina.cn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塊兒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