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統中的 iostat是I/O statistics(輸入/輸出統計)的縮寫,iostat工具將對系統的磁盤操做活動進行監視。它的特色是彙報磁盤活動統計狀況,同時也會彙報出CPU使用狀況。同vmstat同樣,iostat也有一個弱點,就是它不能對某個進程進行深刻分析,僅對系統的總體狀況進行分析。iostat屬於sysstat軟件包。能夠用yum install sysstat 直接安裝。算法
iostat [參數] [時間] [次數]
經過iostat方便查看CPU、網卡、tty設備、磁盤、CD-ROM 等等設備的活動狀況, 負載信息。
參數 | 描述 |
---|---|
-c | 顯示CPU使用狀況 |
-d | 顯示磁盤使用狀況 |
-k | 以 KB 爲單位顯示,默認也是以KB顯示 |
-m | 以 M 爲單位顯示 |
-N | 顯示磁盤陣列(LVM) 信息 |
-n | 顯示NFS 使用狀況 |
-p [磁盤] | 顯示磁盤和分區的狀況 |
-t | 顯示終端和CPU的信息 |
-x | 顯示詳細信息 |
-V | 顯示版本信息 |
命令:express
iostat
輸出:服務器
[root@localhost tmp]# iostat Linux 3.10.0-862.el7.x86_64 (localhost.localdomain) 2018年12月08日 _x86_64_ (2 CPU)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2.19 0.01 8.30 0.00 0.00 89.50 Device: tps kB_read/s kB_wrtn/s kB_read kB_wrtn scd0 0.00 0.00 0.00 1050 0 sda 0.43 13.70 6.11 7742241 3453170 dm-0 0.45 13.65 6.01 7709059 3393302 dm-1 0.03 0.01 0.10 6168 57680
說明:dom
%user:CPU處在用戶模式下的時間百分比。工具
%nice:CPU處在帶NICE值的用戶模式下的時間百分比。性能
%system:CPU處在系統模式下的時間百分比。優化
%iowait:CPU等待輸入輸出完成時間的百分比。spa
%steal:管理程序維護另外一個虛擬處理器時,虛擬CPU的無心識等待時間百分比。code
%idle:CPU空閒時間百分比。
備註:
若是%iowait的值太高,表示硬盤存在I/O瓶頸,%idle值高,表示CPU較空閒,
若是%idle值高但系統響應慢時,有多是CPU等待分配內存,此時應加大內存容量。
若是idle小於70% IO壓力就較大了,通常讀取速度有較多的wait。
若是%idle值若是持續低於10,那麼系統的CPU處理能力相對較低,代表系統中最須要解決的資源是CPU。
tps:該設備每秒的傳輸次數(Indicate the number of transfers per second that were issued to the device.)。「一次傳輸」意思是「一次I/O請求」。多個邏輯請求可能會被合併爲「一次I/O請求」。「一次傳輸」請求的大小是未知的。
kB_read/s:每秒從設備(drive expressed)讀取的數據量;
kB_wrtn/s:每秒向設備(drive expressed)寫入的數據量;
kB_read:讀取的總數據量;kB_wrtn:寫入的總數量數據量;
這些單位都爲Kilobytes。
命令:
iostat 2 3
輸出:
[root@localhost tmp]# iostat 2 3 Linux 3.10.0-862.el7.x86_64 (localhost.localdomain) 2018年12月08日 _x86_64_ (2 CPU)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2.19 0.01 8.30 0.00 0.00 89.49 Device: tps kB_read/s kB_wrtn/s kB_read kB_wrtn scd0 0.00 0.00 0.00 1050 0 sda 0.43 13.70 6.11 7742257 3453702 dm-0 0.45 13.64 6.00 7709075 3393834 dm-1 0.03 0.01 0.10 6168 57680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7.97 0.00 10.28 0.00 0.00 81.75 Device: tps kB_read/s kB_wrtn/s kB_read kB_wrtn scd0 0.00 0.00 0.00 0 0 sda 0.00 0.00 0.00 0 0 dm-0 0.00 0.00 0.00 0 0 dm-1 0.00 0.00 0.00 0 0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7.79 0.00 9.87 0.00 0.00 82.34 Device: tps kB_read/s kB_wrtn/s kB_read kB_wrtn scd0 0.00 0.00 0.00 0 0 sda 0.00 0.00 0.00 0 0 dm-0 0.00 0.00 0.00 0 0 dm-1 0.00 0.00 0.00 0 0
說明:
每隔2秒刷新顯示,且顯示3次
命令:
iostat -d sda
輸出:
[root@localhost tmp]# iostat -d sda Linux 3.10.0-862.el7.x86_64 (localhost.localdomain) 2018年12月08日 _x86_64_ (2 CPU) Device: tps kB_read/s kB_wrtn/s kB_read kB_wrtn sda 0.43 13.69 6.11 7742257 3453933
命令:
iostat -m
輸出:
root@localhost tmp]# iostat -m Linux 3.10.0-862.el7.x86_64 (localhost.localdomain) 2018年12月08日 _x86_64_ (2 CPU)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2.19 0.01 8.30 0.00 0.00 89.49 Device: tps MB_read/s MB_wrtn/s MB_read MB_wrtn scd0 0.00 0.00 0.00 1 0 sda 0.43 0.01 0.01 7564 3373 dm-0 0.45 0.01 0.01 7531 3314 dm-1 0.03 0.00 0.00 6 56
命令:
iostat -d -x
輸出:
[root@localhost tmp]# iostat -d -x Linux 3.10.0-862.el7.x86_64 (localhost.localdomain) 2018年12月08日 _x86_64_ (2 CPU)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r_await w_await svctm %util scd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72.41 0.00 1.76 1.76 0.00 1.52 0.00 sda 0.00 0.05 0.21 0.22 13.68 6.10 91.28 0.00 1.95 2.22 1.69 0.53 0.02 dm-0 0.00 0.00 0.21 0.24 13.62 6.00 87.07 0.00 2.05 2.26 1.87 0.49 0.02 dm-1 0.00 0.00 0.00 0.03 0.01 0.10 8.24 0.00 10.60 0.81 11.33 0.26 0.00
說明:
rrqm/s: 每秒進行 merge 的讀操做數目.即 delta(rmerge)/s wrqm/s: 每秒進行 merge 的寫操做數目.即 delta(wmerge)/s r/s: 每秒完成的讀 I/O 設備次數.即 delta(rio)/s w/s: 每秒完成的寫 I/O 設備次數.即 delta(wio)/s rsec/s: 每秒讀扇區數.即 delta(rsect)/s wsec/s: 每秒寫扇區數.即 delta(wsect)/s rkB/s: 每秒讀K字節數.是 rsect/s 的一半,由於每扇區大小爲512字節.(須要計算) wkB/s: 每秒寫K字節數.是 wsect/s 的一半.(須要計算) avgrq-sz:平均每次設備I/O操做的數據大小 (扇區).delta(rsect+wsect)/delta(rio+wio) avgqu-sz:平均I/O隊列長度.即 delta(aveq)/s/1000 (由於aveq的單位爲毫秒). await: 平均每次設備I/O操做的等待時間 (毫秒).即 delta(ruse+wuse)/delta(rio+wio) svctm: 平均每次設備I/O操做的服務時間 (毫秒).即 delta(use)/delta(rio+wio)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時間用於 I/O 操做,或者說一秒中有多少時間 I/O 隊列是非空的,即 delta(use)/s/1000 (由於use的單位爲毫秒)
若是 %util 接近 100%,說明產生的I/O請求太多,I/O系統已經滿負荷,該磁盤可能存在瓶頸。 %idle小於70% IO壓力就較大了,通常讀取速度有較多的wait。 同時能夠結合vmstat 查看查看b參數(等待資源的進程數)和wa參數(IO等待所佔用的CPU時間的百分比,高過30%時IO壓力高)。 另外 await 的參數也要多和 svctm 來參考。差的太高就必定有 IO 的問題。 avgqu-sz 也是個作 IO 調優時須要注意的地方,這個就是直接每次操做的數據的大小,若是次數多,但數據拿的小的話,其實 IO 也會很小。 若是數據拿的大,才IO 的數據會高。也能夠經過 avgqu-sz × ( r/s or w/s ) = rsec/s or wsec/s。也就是講,讀定速度是這個來決定的。 svctm 通常要小於 await (由於同時等待的請求的等待時間被重複計算了),svctm 的大小通常和磁盤性能有關,CPU/內存的負荷也會對其有影響,請求過多也會間接致使 svctm 的增長。 await 的大小通常取決於服務時間(svctm) 以及 I/O 隊列的長度和 I/O 請求的發出模式。若是 svctm 比較接近 await,說明 I/O 幾乎沒有等待時間; 若是 await 遠大於 svctm,說明 I/O 隊列太長,應用獲得的響應時間變慢,若是響應時間超過了用戶能夠允許的範圍,這時能夠考慮更換更快的磁盤,調整內核 elevator 算法,優化應用,或者升級 CPU。 隊列長度(avgqu-sz)也可做爲衡量系統 I/O 負荷的指標,但因爲 avgqu-sz 是按照單位時間的平均值,因此不能反映瞬間的 I/O 洪水。
r/s+w/s 相似於交款人的總數 平均隊列長度(avgqu-sz)相似於單位時間裏平均排隊人的個數 平均服務時間(svctm)相似於收銀員的收款速度 平均等待時間(await)相似於平均每人的等待時間 平均I/O數據(avgrq-sz)相似於平均每人所買的東西多少 I/O 操做率 (%util)相似於收款臺前有人排隊的時間比例 設備IO操做:總IO(io)/s = r/s(讀) +w/s(寫) =1.46 + 25.28=26.74 平均每次設備I/O操做只須要0.36毫秒完成,如今卻須要10.57毫秒完成,由於發出的 請求太多(每秒26.74個),假如請求時同時發出的,能夠這樣計算平均等待時間: 平均等待時間=單個I/O服務器時間*(1+2+...+請求總數-1)/請求總數 每秒發出的I/0請求不少,可是平均隊列就4,表示這些請求比較均勻,大部分處理仍是比較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