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 網絡編程 chapter 2:傳輸層

傳輸層: TCP、UDP 和 STCP

2.1 概述

UDP : 全雙工、無鏈接、 不可靠的數據報協議
TCP : 全雙工、 面向鏈接、 可靠的字節流協議
ICMP : 網際控制消息協議、處理在路由器和主機之間流通的錯誤和控制消息(應用 : traceroute ping)
ARP : 地址解析協議 將一個IPv4地址映射成一個以太網地址(MAC地址)算法

RTT(round-trip time): 客戶與服務器之間的往返時間,TCP有動態估算RTT的算法, 持續估算一個給定鏈接的RTT
TTL ( time to live): IP包被路由器丟棄以前容許經過的最大網段數量
MSL (Maximum Segment Lifetime): 報文最大生存時間,他是任何報文在網絡上存在的最長時間,超過這個時間報文將被丟棄。服務器

2.6 TCP 鏈接的創建和終止

2.6.1 三路握手

Q : 爲何須要三路握手
A : 假設採用二路握手, 可能存在以下場景:
client發出的一個鏈接請求報文在某個網絡結點長時間的滯留了,以至延誤到鏈接釋放之後的某個時間纔到達server。原本這是一個早已失效的報文段,但server收到此失效的鏈接請求報文段後,誤認爲是client再次發出的一個新的鏈接請求。因而就向client發出確認報文段,贊成創建鏈接。網絡

2.6.2 TCP選項

MSS選項 : 本選項通告對端它的最大分節大小(maximum segment size),TCP分節中願意接收的最大字節數,出如今syn分節中spa

2.6.4 TCP 狀態轉換圖(簡化版)

clipboard.png

2.7 TIME_WAIT狀態

Q : TIME_WAIT狀態存在的緣由
A : 1. 可靠地實現TCP全雙工鏈接的終止
A : 2. 使得老的重複分節在網絡中消失server

有關TIME_WAIT的進一步分析,見TCP/IP詳解(卷一,第二版)Page 442-445ip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