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誕生後,強大的計算功能讓人們聯想出是否能讓計算機互相通訊,可是人們研究發現,通訊過程十分的複雜,須要各類各樣的協議來維持通訊過程的穩定,因而誕生了OSI七層模型,概念搭建出來以後,人們開始應用,可是發現七層裏面的前三層功能能夠合併,因而成了五層。安全
學習目的
- 總體上了解五層模型,從而理解計算機之間信息傳遞的過程
- 明白分層思想,」一人多能」比不上「多人多專"
爲何是七層?又爲何是五層?
七層模型是爲了便於理解,分別包含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網絡
五層模型是爲了便於應用,講表示層和會話層合併到應用層中,從而便於應用ssh
五層模型本質上是七層模型學習
爲何要分層?
- 分層就是在分工、各司其職,提升效率
- 將複雜的流程分解爲幾個功能相對單一的子過程
– 整個流程更加清晰,複雜問題簡單化spa
– 更容易發現問題並針對性的解決問題blog
層的功能(針對五層模型)
- 應用層(包含表示層、會話層):咱們的電腦主要存在與應用層,負責實現一系列的高級功能、服務,如:遠程桌面,QQ、telnet;表示層就是將這些須要被傳輸的數據表示成二進制,而會話層就是把這些數據設置好前後順序,發送給傳輸層
- 傳輸層:傳輸層有兩員大將:TCP和UDP,這一層的功能是給應用層傳輸過來的數據套上一個頭,TCP更安全、UDP更快捷
- 網絡層:給數據加上IP包頭,以用於識別ip
- 數據鏈路層:交換機,給數據加上mac地址,以及一部分相似於校驗碼的數據便於驗證(fcs)
- 物理層:網線傳輸信息
每層的內容
- 應用層:http(80) https(443) ssh(22) DNS(53) Tenlet(23) FTP(20/21) DHCP(67/68) SMTP(25) POP3(110)等等
- 傳輸層:TCP協議 UDP協議
- 網絡層:ip協議 ICMP協議 ARP協議
- 數據鏈路層:MAC子層協議
- 物理層:高低電平
爲何叫作TCP-IP模型?
如圖,TCP協議和IP協議在整個模型中地位十分重要
ip
通訊
- 通訊過程不是必需要到應用層
- 通訊的過程就是數據在經歷:產生-封裝-傳輸-解封裝-讀取 的過程
- 協議可能存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