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系統新貴Loki,真香!

做者:linkt1234git

原文:https://blog.csdn.net/Linkthaha/article/details/100575278github


最近,在對公司容器雲的日誌方案進行設計時,發現主流的 ELK 或者 EFK 比較重,再加上現階段對於 ES 複雜的搜索功能不少都用不上,最終選擇了 Grafana 開源的 Loki 日誌系統,下面介紹下 Loki 的背景。算法


背景和動機數據庫


當咱們的容器雲運行的應用或者某個節點出現問題了,解決思路應該以下:

咱們的監控使用的是基於 Prometheus 體系進行改造的,Prometheus 中比較重要的是 Metric 和 Alert。微信


Metric 是來講明當前或者歷史達到了某個值,Alert 設置 Metric 達到某個特定的基數觸發了告警,可是這些信息明顯是不夠的。架構


咱們都知道,Kubernetes 的基本單位是 Pod,Pod 把日誌輸出到 stdout 和 stderr,平時有什麼問題咱們一般在界面或者經過命令查看相關的日誌。app


舉個例子:當咱們的某個 Pod 的內存變得很大,觸發了咱們的 Alert,這個時候管理員,去頁面查詢確認是哪一個 Pod 有問題,而後要確認 Pod 內存變大的緣由。分佈式


咱們還須要去查詢 Pod 的日誌,若是沒有日誌系統,那麼咱們就須要到頁面或者使用命令進行查詢了:

若是,這個時候應用忽然掛了,這個時候咱們就沒法查到相關的日誌了,因此須要引入日誌系統,統一收集日誌。spa


而使用 ELK 的話,就須要在 Kibana 和 Grafana 之間切換,影響用戶體驗。.net


因此 ,Loki 的第一目的就是最小化度量和日誌的切換成本,有助於減小異常事件的響應時間和提升用戶的體驗。


ELK 存在的問題


現有的不少日誌採集的方案都是採用全文檢索對日誌進行索引(如 ELK 方案),優勢是功能豐富,容許複雜的操做。可是,這些方案每每規模複雜,資源佔用高,操做苦難。


不少功能每每用不上,大多數查詢只關注必定時間範圍和一些簡單的參數(如 host、service 等),使用這些解決方案就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受了。

所以,Loki 的第二個目的是,在查詢語言的易操做性和複雜性之間能夠達到一個權衡。


成本


全文檢索的方案也帶來成本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全文搜索(如 ES)的倒排索引的切分和共享的成本較高。


後來出現了其餘不一樣的設計方案如:OKlog(https://github.com/oklog/oklog),採用最終一致的、基於網格的分佈策略。


這兩個設計決策提供了大量的成本下降和很是簡單的操做,可是查詢不夠方便。所以,Loki 的第三個目的是,提升一個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


總體架構


Loki 的架構以下:

不難看出,Loki 的架構很是簡單,使用了和 Prometheus 同樣的標籤來做爲索引。


也就是說,你經過這些標籤既能夠查詢日誌的內容也能夠查詢到監控的數據,不但減小了兩種查詢之間的切換成本,也極大地下降了日誌索引的存儲。


Loki 將使用與 Prometheus 相同的服務發現和標籤從新標記庫,編寫了 Pormtail,在 Kubernetes 中 Promtail 以 DaemonSet 方式運行在每一個節點中,經過 Kubernetes API 等到日誌的正確元數據,並將它們發送到 Loki。


下面是日誌的存儲架構:

讀寫


日誌數據的寫主要依託的是 Distributor 和 Ingester 兩個組件,總體的流程以下:

Distributor


一旦 Promtail 收集日誌並將其發送給 Loki,Distributor 就是第一個接收日誌的組件。


因爲日誌的寫入量可能很大,因此不能在它們傳入時將它們寫入數據庫。這會毀掉數據庫。咱們須要批處理和壓縮數據。


Loki 經過構建壓縮數據塊來實現這一點,方法是在日誌進入時對其進行 Gzip 操做,組件 Ingester 是一個有狀態的組件,負責構建和刷新 Chunck,當 Chunk 達到必定的數量或者時間後,刷新到存儲中去。


每一個流的日誌對應一個 Ingester,當日志到達 Distributor 後,根據元數據和 Hash 算法計算出應該到哪一個 Ingester 上面。

此外,爲了冗餘和彈性,咱們將其複製 n(默認狀況下爲 3)次。


Ingester


Ingester 接收到日誌並開始構建 Chunk:

基本上就是將日誌進行壓縮並附加到 Chunk 上面。一旦 Chunk「填滿」(數據達到必定數量或者過了必定期限),Ingester 將其刷新到數據庫。


咱們對塊和索引使用單獨的數據庫,由於它們存儲的數據類型不一樣。

刷新一個 Chunk 以後,Ingester 而後建立一個新的空 Chunk 並將新條目添加到該 Chunk 中。


Querier


讀取就很是簡單了,由 Querier 負責給定一個時間範圍和標籤選擇器,Querier 查看索引以肯定哪些塊匹配,並經過 greps 將結果顯示出來。它還從 Ingester 獲取還沒有刷新的最新數據。


對於每一個查詢,一個查詢器將爲您顯示全部相關日誌。實現了查詢並行化,提供分佈式 grep,使即便是大型查詢也是足夠的。

可擴展性


Loki 的索引存儲能夠是 cassandra/bigtable/dynamodb,而 Chuncks 能夠是各類對象存儲,Querier 和 Distributor 都是無狀態的組件。


對於 Ingester 他雖然是有狀態的可是,當新的節點加入或者減小,整節點間的 Chunk 會從新分配,已適應新的散列環。


而 Loki 底層存儲的實現 Cortex 已經在實際的生產中投入使用多年了。有了這句話,我能夠放心的在環境中實驗一把了。


END

Kubernetes CKA實戰培訓班推薦:

北京站:8月14-16日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K8S中文社區(k8schina)。
若有侵權,請聯繫 support@oschina.cn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塊兒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