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上雲已經成爲大勢所趨。隨着企業上雲的系統愈來愈多,企業在雲上的成本支出愈來愈大,雲上成本浪費也愈來愈大。據專業諮詢機構RightScale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當下的企業級用戶在雲計算支出一項的浪費高達30%。企業在上雲、使用雲過程當中,如何在保障提高業務效果的前提下,實現雲上成本支出的最優化,是一個很是值得分析的現實問題。redis
雲計算髮展如火如荼,憑藉着自身獨有的特點優點,雲計算模式得到廣大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客戶的青睞,國內大量企業紛紛把本身的網絡基礎設施遷移到雲上,指望在雲的推進下業務運營發展更加快速穩定。緩存
雲計算適合本身的企業嗎?到底採用公有云、私有云,仍是混合雲?上雲到底能夠給企業帶來什麼價值?上雲到底會增長成本開支,仍是會節約成本?這是每一位企業領導都會思考的幾個問題。安全
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因爲商業模式、產品形態、領導人思惟等諸多方面不一樣,二者對上雲的訴求也有區別。互聯網企業以面向C端用戶的高併發業務爲主,業務迭代快,對企業創新能力要求高,業務上雲首要考慮的因素是雲的高可用、高彈性、高安全,以及強大的PaaS能力,支撐企業的業務快速創新,同時成本也是重要考量標準。服務器
而傳統企業每每有本身的機房,上雲首要考慮的是安全與成本,數據放在雲上是否安全,以及上雲比本地機房節約成本嗎?固然,傳統企業因爲經營壓力的日趨殘酷,也但願藉助雲的優點提高企業的業務決策能力。網絡
綜合來看,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上雲都追求的是業務提高與成本下降的價值雙翼,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須要雲管理服務商的專業服務。架構
雖然企業都很是關注上雲的成本,但因爲對雲計算缺少相應的瞭解,不少企業對上雲的成本理解存在必定程度的誤差。比較典型的誤解有2方面,一方面認爲每一年支付的雲服務器租賃費比本地機房服務器折舊費貴,因此以爲上雲成本比本地機房貴;另外一方面,有些企業以爲個人系統上了雲了,雲上的成本開支確定會比本地便宜,忽視對雲資源的平常運維管理。併發
第一種誤解是對成本的構成缺少清晰完整的認識,實際上對比企業上雲成本時,本地機房要覈算整體擁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除了服務器折舊,還包括機房、機櫃、網絡設備、電費、運維人員成本等項目。根據權威機構的測算,上雲的TCO比本地TCO會低很多,並且隨着雲廠商用戶基數不斷增加,雲資源的租賃成本會愈來愈優惠。運維
第二種誤解與其說是大意,不如說是對雲計算缺少詳細的瞭解,從而致使企業在雲上開支遠超預算,本文下述章節將對雲上成本如何優化進行詳細分析,力圖爲企業上雲節約成本帶來一些經驗指引。ide
雲上產品超過200種,架構變化靈活多樣,如何發揮雲價值的同時節約成本、不斷優化成本,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微服務
企業上雲伊始,對雲資源、雲架構的選擇,就像蓋房子同樣,打好基礎很重要;特別是架構的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將來的擴展性,不然不斷的修補甚至推倒重建的成本很高。其次,企業上雲後,業務可能發生變化,現有的雲上架構可能不太適應企業的業務發展;另外,雲廠商的產品在不斷快速迭代,常常會推出性價比更好的產品或服務。
因此,這些因素決定了企業雲上的成本優化是一個從事前規劃到事中分析,再到過後評估改善的不斷循環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閉環體系。
事前規劃的目的是打好基礎,好比爲上雲規劃標準、設立管控流程,後續雲資源的選型、雲架構的設計等有據可循,系統非規範操做也可獲得有效控制。固然,標準和流程設計的一個關鍵出發點就是節約成本。
須要創建標準化的事項不少,大體能夠從四個方面設定標準:
從運行環境來看,開發測試環境的配置標準能夠低於生產環境,好比雲資源規格配置,好比能夠不用高可用架構等;開發測試環境的網絡鏈接能夠選用IPSec ***,雲資源計費能夠採用後付費的方式。
從架構的選擇方面,使用雲原生的高可用、高安全架構,節省備份、安全成本。
從資源的選擇角度,避免使用重疊的資源、使用低成本資源、管控後付費資源。
在計費方式選擇上也有技巧,臨時測試、彈性伸縮使用按量付費方式,長期使用的資源採用預付費,先使用低配再逐漸升配。
流程也很是關鍵,如果任何人均可以隨意購買資源或開啓服務,成本的支出就沒法獲得有效管控,等真正須要用錢買資源的時候,可能會面臨帳上無錢的尷尬。能夠創建資源申請流程、資源變動流程、資源續期流程、資源回收流程,規範資源的申請、審批、分配。同時,經過帳號的管理、權限的管理流程,嚴格控制安全風險與成本風險。不過,這些流程方面的管控可能須要第三方的雲管平臺工具配合。
減浪費是成本優化的關鍵一環。專業諮詢機構RightScale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當下的企業級用戶在雲計算支出一項的浪費高達30%。甚至有部分研究人員認爲這一數據被低估,由於調查的樣本聚焦於中型以上企業,若是考慮到浪費更爲嚴重的小企業,真實的雲資源浪費規模可能更高,預計可高至45%。
企業要把雲上減浪費做爲頭等大事重視。能夠從雲資源、架構優化、計費模式三個層面分析如何減浪費。
從資源層面來看,須要重點審視五個方面:
配多了:是否存在閒置雲資源?是否存在極低使用率的雲服務器、未掛載的雲硬盤、重複購買的WAF、大流量的DDos資源包等?
配重了:好比服務器帶公網IP(含帶寬)又使用共享帶寬或共享流量包,又好比無特殊需求的前提下購買了文件存儲和對象存儲;
配高了:CPU、內存、磁盤、帶寬的配置規格都比峯值高出不少?選擇了企業版、旗艦版等高版本資源?磁盤都是配的SSD磁盤?
配貴了:沒使用共享帶寬或共享流量包,每臺雲服務器單獨配帶寬?沒有使用SDWAN產品而所有用物理專線?
用超了:後付費資源沒有設置峯值,致使費用失控。
從架構優化層面來看,使用對象存儲、雲平臺的備份工具,以及採用動靜分離的架構、redis緩存、彈性伸縮等能夠節省存儲費用、備份費用以及帶寬費用、雲服務器費用。
從計費模式層面來看,重點考慮下面四個方面:
臨時測試、彈性伸縮使用按量付費資源。按量付費資源開啓停機不收費以保留數據並能快速啓用。如需長期運行,轉預付費計費模式。
長期使用的資源,使用預付費資源。預付費資源,能夠先使用低配置資源,觀察評估運行資源負載後升級配置;能夠將使用率低的資源下降配置,或釋放。
對於開發、測試所用的按量付費資源,非工做時間自動啓停,減小沒必要要的費用消耗
並不是按量付費的年總成本就比預付費要低,好比NAT網關、WAF、ECS掛載的雲盤,靈活選擇計費模式。
有了事前規劃準備與事中分析過程控制,還不夠,還須要過後按期的成本統計分析,分析成本明細(按時間段、按產品明細、按計費類型)、成本構成(按產品類別、按子帳號、按組織部門、按項目)、成本趨勢(趨勢是否合理、重要變化項),成本分析的結果做爲持續優化的依據。可能存在成本支出明細項都合理但總費用超出部門成本預算的現象,這種狀況也屬於不合理,也須要在分析緣由的基礎上進行管控優化。
上述雲上成本優化的體系可能偏微觀,從宏觀的視角來看,若是企業上雲後基礎架構穩固、業務系統穩定、平臺安全、雲平臺支撐業務快速迭代創新,若是達到了上述目標,也是節約成本的一種體現,節約的是創新試錯成本,節約的是被***後因業務中斷致使的經濟損失、企業品牌受損的成本。
爲了實現上述目標,企業上雲鬚要採用合理的安全架構,須要善於使用雲平臺成熟的PaaS能力,好比微服務、中間件、容器、大數據等技術支持企業業務快速創新。因此,不能孤立的將成本等價於資源,而應以全局的視角看待成本優化這件事。
雲上成本節約與優化是一個反覆迭代的過程,須要按期分析、持續優化,不要期望一步到位;同時須要注意雲上成本優化的目標是要在提高業務效果與下降成本間造成一種平衡,在保障業務連續性、安全性、擴展性的前提下,實現雲上成本支出的最優化,切不能捨本逐末。
做者:龔華兵